山东历史名人典故(山东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网友提问:

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优质回答:

祖居山东,对齐鲁大地充满故园深情。回答这个问题,必要如数家珍一般。

孔孟的名声和功业实在影响太大,他们属于整个华夏民族,甚至整个人类,实在不敢专有。

顺着历史梳理,我想起了有“华夏第一相”之称的管仲,顺便重温了有关他的经典故事。

管仲其人

管仲,姬姓,周穆王(史书上记载西游见过西王母的那位)的后人。今安徽颍上人,所在年代约为: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1.位列五贤之首

姜太公祠五贤殿供奉着五位对齐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分别是: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单。

司马穰苴、孙武、孙膑都是军事家:司马穰苴著有兵书《司马法》;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既著有《孙膑兵法》又亲自参与了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指挥,是“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田单,在燕国名将乐毅攻占齐都,半年内连下七十余城灭了齐国之后,死守孤城即墨五年,并于随后收复失地成功复国。

下边我们重点来说说管仲。

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里这样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春秋五霸中第一霸的霸业。

管仲审时度势,在他的建议和策划之下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扩大了齐国在诸侯国和周天子那里的影响,坐上了实至名归的霸主之位。

关于九合诸侯《史记》里说: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谷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在古代,“九”往往不是指具体的数,通常可以理解为“多次”的意思。我们来看《春秋经》对于齐桓公(管仲辅佐期间)大会天子和诸侯的记录:

(1)前681年春,齐宋陈蔡邾:北杏之会(2)前680年冬,齐宋卫郑单:鄄之会(3)前679年春,齐宋陈卫郑:鄄之会(4)前678年十二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幽之会(5)前667年六月,齐鲁宋陈郑:幽之会(6)前659年八月,齐鲁宋郑曹邾:柽之会(7)前658年九月,齐宋江黄:贯之会(8)前657年秋,齐宋江黄:阳谷之会(9)前656年夏,齐楚鲁宋陈卫郑许曹:召陵之会(10)前655年夏,周齐鲁宋陈卫郑许曹:首止之会(11)前653年七月,齐鲁宋陈郑:宁母之会(12)前652年正月,周齐鲁宋卫许曹陈郑:洮之会(兵车之会)(13)前651年夏,周齐鲁宋卫郑许曹:葵丘之会(14)前647年夏,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盐之会(兵车之会)(15)前645年三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牡丘之会(兵车之会)

虽然齐桓公以诸侯的身份实行的是霸道,但是在管仲的指引下,在实质上施行的是能够使天下稳定的“霸道”。诸侯能够坐下来“有话好好说”,避免战争屠戮人民,是积极的。不得不说,因为管仲,齐桓公的霸道是春秋五霸中难能可贵的“仁义”的霸道。

从下面这个实列,也能看出管仲辅佐的齐桓公在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

抗击外族的侵略

《论语·宪问》里有孔子的一段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翻译过来就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怕要是披头散发左衽衣服的野蛮样子了。这是孔子在表彰管仲“尊王攘夷”的功勋。

1.救援燕国。

公元前662年,燕国遭到北方山戎的侵犯,向齐国求救。在管仲的坚持和亲自参与下,帮助燕国解除危险。齐国在这件国际事件后,树立了威信,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拥戴。

2.存邢救卫。

公元前660年,西北方的外族狄攻打邢国和卫国,并且杀掉了卫国的君主,灭了卫国。管仲帮助齐桓公联合了多国组成的联军打退了狄人,并帮助邢卫两国复国,成为了“尊王攘夷”实至名归的践行者。

在"存邢救卫"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令人动情的故事,管仲和他辅佐之下的齐国,散发出一股少见的人性美、情操美的光彩,成为春秋时期一道靓丽的风景。

发展齐国的经济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经济上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发展经济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强国必须的,管仲相齐有着一套有效的经济策略。

《史记·管晏列传》里这样描述: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和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同,管仲鼓励工商业,大力发展商业经济。齐国靠海,管仲“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管仲在经济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的政策,扼住了财政发展的命脉。这就像现在有些产石油的国家,政府对它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可以使得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获利。所以,这项政策既利好于齐国的国库,又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欢迎。

经济上的发展必然导致精神文明上的进步,这正好对应着上面引用的那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然,管仲的经济政策还能具体到更细节的一些方面,比如说货币啦,农业林业渔业啦,赋税征收啦等等层面,能力所限就不一一解读了。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有关管仲的故事。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是中国人对于友谊的最高肯定。“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己之交,具有无尚的价值。

“管鲍之交”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史记》里有记录,主要可以分一下几个方面来印证这份可歌可泣的友谊。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第一部分:生活上的体谅。

年轻的时候,他们之间做生意,管仲因为家里穷总是多拿多分,鲍叔牙体谅他不怪罪他贪婪。这样的朋友,人间几度能见,鲍叔牙高尚的友谊滋养了管仲,也为管仲将来的施展才干打下了人性基础。

第二部分:能力和道德上的信任。

当管仲办事不利,鲍叔牙不认为他蠢笨;当管仲做官让国君不满意,鲍叔牙不认为他无能;当管仲在战争中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他理解管仲一切失败下的客观原因,他也始终坚信管仲的能力和道德情操。从某种角度上讲,鲍叔牙的信任成就了管仲。

第三部分:政治上的推荐。

刚开始,管仲是保公子纠的,鲍叔牙保的才是公子小白(齐桓公)。当公子纠在夺权斗争中失败之后,又是鲍叔牙不计个人得失的向未来的齐桓公推荐了敌对阵营里的管仲。正是因为鲍叔牙的诚恳推荐,管仲不仅没有被惩罚,并最终得到了重用。才有机会得以施展才华,帮助齐桓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天下,从而建立了不世的功勋。

除了管饱之交,管仲和齐桓公两君臣之间也颇有些有趣的故事,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最后,简单罗列几个和管仲有关的成语吧!

1.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2.百战百胜——《管子·七法》

3.名满天下——《管子·白心》

泰山、黄河、孔孟,都是我们山东这一方土地上的骄傲,同样2700多年前的管仲也是我们心头的一束亮光,今天说起他内心依然充满欢欣和鼓舞!让我们再一次默念孔夫子的那一句“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为管子喝彩!

其他网友回答

[原创]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典故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幼时总是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不在乎鱼儿上不上钩呢?这不是既浪费时间又劳而无功吗?

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心甘情愿的为别人去做事。也是来自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商朝后期,因为商肘王的荒淫无度,民不聊生,天下待治,很多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都在探索救国之道,姜太公正是这样的人,他的“钓鱼”之举其实是在等待识贤人!

据说当时他坐在桥上钓鱼,他用的鱼钩是直的,并且鱼钩离出水面一尺开外,这怎么能钓鱼呢?可是他的鱼筐里却是满满的鱼!当时周文王从此路过看到这情景不解的问他钓鱼的“诀窍”,他回答:愿者上钩!

当时周文王正处于新政权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积重难返,还未找出良策治国,急需有高人相助。他由看到姜太公钓鱼的方法与众不同而想到其人必定是自己所需要的世外高人,两人相谈甚欢,而姜太公又对天下事说的头头是道,令周文王十分佩服,于是一位炳彪历史的贤相诞生了,这就是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兴天下的故事!

通过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我认为它其实还告诉人们一条人生哲理,那就是“为“与“不为”的辩证法。就是我们要想做事就要认真的去做,一定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是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要耐的住寂寞,还要全身心的去投入,只要有付出就必有回报,是金子总会发光,是英雄必有用武之地!

不知朋友们怎么理解?

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

齐鲁大地文化久远,诞生了很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太多的典故;让后世的我们受益无穷。

而给我比较喜欢的是“宗圣”曾参,曾子有两个典故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孩子不听话,父母就随便哄几句,或者直接物力镇压。但曾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对待孩子一样要讲诚信,不能欺骗,而且也告诉我们不能欺骗孩子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早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是受父母影响。正是因为孩子不懂事,才教他懂事,教他做人;而不是因为不懂事所以忽视他。

曾子告诉我们教育要从孩子抓起,首先要从做人教起。两千多年过去了,能学会的又有几个?

曾参杀人

《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这个典故也很有教育意义,世界上有谁比一个母亲更了解自己的儿子?

曾子的品德为人,世人皆知,做为他的母亲更是心心知肚明。所以第一次有人告诉她,她的儿子杀人;她镇定自若的说不可能。但第二个、第三个人再来告诉她,她慌了、跑了。

这就是谣言的可怕,三人言而成虎。祖先们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听一面之词,不能偏听偏信;遇事要祥查。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几个?

曾子在山东历史上也许不算最有名,但他留下了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典故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张家是由山东诸城南关千家张迁来的。留在山东的老祖爷讳峻,字开山。

山东礼仪地,诸城祖居张,

开山我峻祖,懿名讳考皇。

膝下有二子,与父事农桑。

,,,,,,,,,,,

其他网友回答

我印象深刻的山东历史人物,当属隋唐时期的混世魔王大德天子程咬金了。在某种程度上,大老程的知名度可远高于同时期的秦琼秦叔书宝。

程咬金是山东东昌府代管东阿县人,虽然也是将门之名,但幼时便父亲早亡随母逃难,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再后来结识尤俊达,小孤山劫皇杠,群雄聚义济南府贾柳楼结拜金兰。程咬金三斧子定瓦岗,探地穴被推举为瓦岗寨之主,建立大魔国,混号混世魔王大德天子。再后来程咬金降唐,先后在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等几任唐天子驾下为臣,协助过秦琼罗通薛仁贵等几位兵马大元帅,并成为万可或缺的人物。一直活到一百多岁,才寿终正寝,成为一代传奇人物。

程咬金其实并没有多大能耐,唯一会用的三斧子半刚开始还能唬唬人,其后就没什么作用了。其后,他赖以生存的就只有智慧和口才了,并因此活成了一代著名的福将,办了一些常人无法办到的事情。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事件和变故后,那些比他能耐大的多的人都遭遇了不测,没有几个的下场是好的,唯有他一个人稳坐钓鱼台,始终屹立不倒。这才是一种智慧,一种能耐。难怪他经常说自己是福大命大造化大。

程咬金,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