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属于将才还是帅才 历史上的韩信会武功吗

网友提问:

历史中,韩信到底会不会武功?他算是帅才,还是将才?

优质回答:

会不会武功不重要,重要的是会不会统兵。会不会统兵不重要,会不会御将重要,会不会御将不重要,会不会审时重要,会不会审时不重要,会不会度势重要,会不会度势不重要,会不会应势重要,会不会应势不重要,会不会顺势重要。韩信除了顺势,其它全做到了,所以是超极帅才。刘帮全做到了,所以是超极天才。刘帮为君,韩信为臣。刘帮御帅,韩信御将。刘帮善终,韩信凶亡。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

丈夫胯下且屈身,读破兵书敌万人。

持戟阿谁非久计,解衣于我有深恩。

陈仓暗度三秦定,大地飞歌夜色沉。

临死何言思蒯彻,当时天下可三分。

旁白

网上有中国古代名将排行榜,前三位是:孙武,吴起和李靖,因有兵法传世。编者按:“韩信战绩了得,本可前挪的,可惜他与张良合著的兵法失传,屈居第四”云云。谬矣!

袁隆平同志亦如此:尽管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地球人的吃饭问题,却多年评不上中科院院士——因无理论著作!理论难道大于实践吗?

??? 在我的排行榜上,韩信是“NO·1”。

??? 然而,早年的韩信游手好闲,看不出有作为的端倪。司马迁说:“信始为布衣时(当将军之前),贫无行(无钱且无德),不得推择为吏(当不了公务员),又不能治生商贾(不会做生意),常从人寄食饮(到处蹭饭吃),人多厌之者(很多人讨嫌他)”。哥哥养他几年,嫂子不乐意了。一个亭长收留了他,闹得人家夫妻不和。河边有个洗衣妇可怜他,每天分一半饭给他吃,他一吃就是几十天。

尽管不知下一顿饭在哪里,此兄“头可断,血可流,派头不可丢”——腰间佩剑,手上握书,俨如公子。一个屠夫看不过眼了:“你以为带把剑就是剑客呀?有种杀了我,不然从我裤裆里钻过去”。韩信盯着屠夫看了半天,一弯腰,钻了过去。一街哄笑,“以为怯”(“这个胆小鬼”)。

后来,天下风云突变,韩信加入了项梁的队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郎中即贴身警卫,持戟帐外,负责项羽与虞姬偷欢时把风。有时项羽也会喊他:“那个谁——韩什么来着,去打盆洗脚水来!”

??? 借在领导身边工作的机会,韩信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羽不用”。

???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韩信千里入川,背楚投汉。结果更惨,连刘邦的背影都见不着。好不容易混了个“连敖”——粮库主管,却因手下贪污,依法连坐同斩。

??? “咔嚓”了十三颗人头,轮到韩信时,“信乃仰视”,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凑巧,监斩官是夏侯婴——刘邦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奇其言,状其貌”,竟然“释而不斩”。随便换一个人,断不敢如此枉法。

???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韩信的好戏从此开始——头没砍,在夏侯婴的举荐下,还升了官——治粟内史(粮食总管)。结识了丞相萧何,“何奇之”。疑“上不我用”,又亡(开溜)。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在萧何的力保下,刘邦没见过韩信一面就拜他为大将。拜将仪式后,与刘邦一席谈,刘邦拨云见月,从此言听计从,解衣推食。汉元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拿下八百里秦川。击赵于井径,以两万对二十万,大胜,留下背水为营、拔旗易帜等光辉典故。挟积胜之威,燕、齐传檄而定,“不战而屈人之兵”。与齐楚联军会战潍水,夜以沙包断流,待敌半渡,淹而击之。合围项羽于垓下,使人夜唱楚歌,结果“一夜征人尽望乡”,楚军逃亡大半,开心理战术之先河。封为齐王,后降为淮阴侯。汉之缔造者名为刘邦,实为韩信。

??? 潍水战罢,项羽惧,尝遣使说韩信三分天下,“谢之”。韩信的谋士蒯彻百般劝说:“自古兔死狗烹。以不赏之功,难免杀身之祸,窃为足下危。惟三分天下可苟全性命,进而并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信犹豫,终不忍背汉。后不幸言中,被吕后“污反”,诱杀于宫中,灭三族。刘邦出差回来,且喜且怜,问:“临死何言?”吕答:“但言恨不用蒯彻之计”。

??? 韩信荣归故里,曾遍觅漂母无踪,沉黄金千两于河,以示谢。后称“一饭千金”。召屠夫,曰:“真壮士也!时非怯,吾志未伸耳。不忍一时,安有今日?”授县尉(县公安局长)。哥嫂、亭长等,惜恩而不终,薄赏。

???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韩信的上集是喜剧,中集是史诗,下集是悲剧。

??? 韩信之死,不能怨刘邦——换了你,也会一脸堆笑,掉头却对野蛮女友说:“乃伊做特”(上海话:做了他)!这家伙太牛,有他在谁睡得着啊!

??? 韩信之死,只能怨自己——居然傻到相信政治家的友情。殊不知在政治家眼里“没有永远不变的朋友,只有永远不变的利益”!?可惜,丘吉尔说这话时,韩信已死。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得明确一下“武功”是什么。如果说,武功是武侠小说所说的少林武当峨眉崆峒,什么九阴真经、葵花宝典,那韩信肯定不会。如果说,武功是掌握武器运用,具备一定速度力量技巧,能够上阵杀敌,那么韩信应该是会的。

原因是:

韩信生活的年代属于动荡年代,习武是防身立命的一种基本技能。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这说明韩信身体很高大,而且带刀佩剑。当时,带剑虽然是人自身身份标识,但是带刀剑,那就是经常武器在身;韩信那样一个心怀壮志的人,拿着刀剑会不好好练习?

至于说韩信的武功好不好?我说肯定不好。同样是淮阴侯传中记载: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项梁、项羽以勇猛武力闻名;韩信投军后未得知名,说明武力不出色;而后项羽以为郎中——有评书说叫“执戟郎”,也就是项羽卫士吧,不可想象项羽会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没有武力在身的人在边上当做护卫吧?

后来韩信在汉拜帅,领军之后,军事指挥才能发挥淋漓尽致,成为一代名将,也确实不是靠项羽那样直接上阵拼杀得来的。但是因此否认韩信没有武功,绝对不客观。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是帅才,刘邦也是帅才。帅帅相处,一山不容二虎,加上刘邦手段强劲,所以韩信的死也是必然。历史上的将军都没有武功,靠的是力量和勇气,不是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武功,韩信自然也不会武功。

历史上曾有这一幕,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然后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韩信回答,多多益善。刘邦自然很不高兴了,责问道,那为什么我能管你。韩信看出来领导不高兴,立马想出一句敷衍之词,因为你是帅,我是将,你擅长管将。我们都能看出韩信所说其实是一句敷衍的话,以刘邦的情商当然也能听懂。楚汉战争中,韩信和刘邦大部分时间都是各带各的兵,单独作战。刘邦手下有将,韩信手下也有将。他们两位都是帅才,只是带兵能力有强弱之分。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众所周知,很多影视作品都演绎过,西汉开国功臣,刘邦的大将军,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因此,韩信是帅才无疑。

韩信到底会不会武功呢?那得看这个“武功”是如何定义,如果是影视剧中那种极具观赏性的武功,韩信肯定是不会的。如果说是上阵杀敌的战斗技巧,韩信肯定是会的,毕竟韩信是从小兵一步一步做到大将军的。但韩信的武力值也应该只是一般,为何这样说?

1. 韩信从小失去父母,靠钓鱼与接受施舍度日,被周围的人们侮辱歧视,还受到了来自一个屠夫的"胯下之辱"。韩信如果会所谓的“武功”,就不会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

2. 韩信被后世评价为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既然韩信以谋略见长,就属于文将一类了,而且,有军事才能并不代表武功了得。

刘邦得到天下后,韩信功高盖主,被人诬陷,告发他谋反,刘邦贬其为淮阴侯。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以韩信谋反之事的借口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并夷其三族,结局相当凄惨。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的部下还有一位武功很强的韩信,他是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的庶孙,是西汉的货真价实的一员猛将,曾立下不少战功,被刘邦封为韩王,为了避免与同时期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上则其为韩王信。而这位韩王信最后遭逼迫投靠匈奴而谋反被杀,与韩信的结局可谓如出一辙,都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