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刘邦之争,输在了什么地方 项羽刘邦楚汉之争谁赢了

网友提问:

项羽和刘邦之争,输在了什么地方?

优质回答:

应该说是输在了自信上,或者说是自以为是上

项羽是世家子弟,名将后裔,自幼熟读兵法谋略,巨鹿之战一战成名,奠定了争霸天下的基础,可谓文治武功 天下第一,可是这个第一终究只是他自己,对于部下的进言不削一顾,为人多疑,甚至连亚父范增都怀疑,韩信最初的建议也被抛掷一旁,进而才有韩信出走,转投刘邦,在最关键的“人和”上已经输了先手

刘邦,众所周知,泗水亭长,匹夫一枚,混混出身,文治武功更是拍马也追不上项羽,但这位高祖皇帝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认清自己,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为人豁达,大气,所以在用人方面甩了楚霸王十条街,自己身边时刻聚拢了大批人才,文有张良、陈平、萧何、曹参,武有樊哙、夏侯婴大名鼎鼎的韩信,人才优势,知人善任态度奠定了其统一的基础

天时地利方面,项羽占据先手,成名早,威望高,手下兵多将广,据中原而坐望天下,一呼百应,刘邦在鸿门宴后被封汉王据于关中,交通不便,人气不加,土地贫瘠,失去天时地利的支撑,但其遵从韩信建议,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扭转了双方态势,是劣势转化为优势,在大本营不受侵扰,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大胆的进行合纵连横,四面围攻楚国,又劣势转为优势,归根结底还是其从谏如流得来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补给线问题,从楚汉相争之初,项羽便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补给线无线拉长,因其实力雄厚,最初没有明显的表现,但随着战争的深入,项羽迟迟不能解决齐国问题,对汉也渐渐失去优势,这时候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加上项羽用人方面的缺陷,最终导致垓下被围,自刎乌江的惨剧

其他网友回答

楚汉相争,项羽何以败给了刘邦?

首先,不妨看看“当事人”怎么说。

项羽自刎于乌江前,曾曰:“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他认为,不是刘邦败他,而是天要亡他,他打仗上也没什么失误。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打败项羽,“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服。”于是刘邦在南宫设酒宴款待群臣,席间,他问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译成白话如下——

刘邦说:“列侯和诸位将领,你们都不能瞒我,说真心话。我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项羽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还爱轻侮他人,项羽仁厚而爱护别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夺地,攻下和降服之地就分封给有功者,和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人家,有才能的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授功,夺了土地不与利益,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粮道畅通,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刘邦认为,他所以取胜,善用人也,而项羽不能。

其次,不妨听听史官怎么说。

司马迁评论项羽,译成白话如下——

项羽莫非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怎么能突然发迹?秦朝乱政,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起,我夺你争,数也数不清。项羽本无权力,趁秦末大乱兴起于民间,只三年时间,就率原战国时的齐、魏、赵、韩、燕五国诸候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由他发出,自号为“霸王”, 势位虽没长久,但近古以来像他这样的还没有过。不过,项羽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候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就很难了。他自夸战功,个人的聪明竭力施展,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是靠武カ征伐诸候统治天下。结果在五年间,他终于丢了国家,死在东城。但他仍不觉醒,也不自责,实在是一个大错误。

关于刘邦胜出,司马迁说——

夏朝的政治忠厚。其弊病是使百姓粗野少礼,所以殷朝代之以恭敬。恭敬之弊病是使百姓信鬼神,所以周朝代之以礼仪。礼仪之弊病是使百姓不诚恳,所以要救治不诚恳的弊病,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忠厚。由此看,夏、殷、周三代开国君主的治国之道似乎是循环轮转的,终而复始。至于周朝到秦朝之间,其弊病是过分讲究礼仪了。秦朝的政治不但没有改变这种弊病,反而使刑法更加残酷,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汉朝兴起,前朝政治弊端有所改变,使老百姓不至倦怠,这是符合循环终始的天道的。

概括起来,司马迁认为,第一,项羽决策失误和性格缺失是失败重要原因;第二,夏商周、秦至汉的“循环终始”之“天道”,是刘邦获胜的根本原因。

班固在《汉书》中的分析评价,没有任何超越司马迁之处,反而更为不经。

他说,陶唐氏尧帝的后裔,有刘累,会驯龙,给夏天子孔甲做事。汉朝,是继承帝尧之天运,天通为赤色,属于火德,天命决定其该兴。

再次,这件事到底该如何看。

第一,司马迁和班固所谓“循环终始”和“汉承尧运”之说,皆源自邹衍的“道德终始说”,战国后期便影响重大,秦始皇曾因此改秦制为“水德”,尚黑。将此视作历史规律,绝不可信。

第二,项羽的决策失误和性格缺失,以及刘邦善于用人,是他俩成败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第三,刘邦有意无意间抱定的“大一统”之“思想路线”,以及由此决定的举贤任能“组织路线”,加之战略上无大失误,才是他获胜的根本原因。

具体来看——

之一,始皇死后第二年,即前210年,陈胜吴广起兵,号张楚。六国之后亦趁机并起。这些人的目的,是恢复自己的诸侯国。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伙同侄子项羽起兵,就是为恢复楚国,于是在范增游说下,立楚怀王后裔仍称“楚怀王”。

之二,陈胜吴广及六国之兵,多乌合之众。始皇虽死,但秦军仍然强大。秦将章邯先镇压陈、吴,又打死新立的魏王;项梁亦为章邯所袭杀,遂北围赵王于巨鹿。

之三,此时,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号称“卿子冠军”,任命项羽为次将。后来,项羽杀了宋义和儿子,在诸侯军中声名大振。项羽“破釜沉舟”进攻章邯。章邯惧怕独揽朝政的赵高,于是与项羽议和。项羽除留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外,坑杀了二十万秦军。当项羽率军西进时,刘邦已经攻入了咸阳。接着有了“诸侯之相王”一幕。

之四,所谓“诸侯之相王”,是说各方势力经协商后达成一致进行“分封”,而非只是项羽一人决定——一是,六国之后获封;二是,亡秦有功者获封;三是,尊楚怀王为空名“义帝”,如东周之周天子;四是,西楚霸王项羽掌有实权。简言之,当时之结局,像极了东周诸侯割据的态势。

之五,即如东周列国,就免不了争霸。叛乱先起于齐,霸王征之。刘邦趁此北定关中,又出关合诸侯之兵克彭城。项羽回兵将其打败,但刘邦坚守荥阳、成皋;萧何镇守关中,供应兵员和粮草;韩信渡河,定赵、代、齐;彭越则直接扰乱项羽后方。至此,形成了对项羽的合围之势。前202年,秦亡五年后,项羽兵少食尽,遂自刎于乌江。

可以概括一下——

秦灭六国,已成统一大势。再退回到东周的分裂局面,绝不合时宜。

策士蒯彻,曾劝韩信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

韩信和彭越,也确实怀有“另立山头”的“私心”。刘邦最后攻项羽,相约与韩信、彭越合击,二人皆不发兵。刘邦说,以后齐归韩信,梁与彭越,二人这才动手。

包括其他诸侯军亦是,大多各怀“争名夺利”鬼胎。

刘邦之长处在于,善于洞彻这些人的心思,又会使用他们的长处,许以官职土地,终于齐心合力打败了最大的对手项羽。

刘邦,在成功之前,不过是一个松散军事联盟的首领。在他的调动指挥下,扫清了可以称帝的所有障碍。

韩信、彭越和诸侯王们,以为刘邦还会如项羽一样,不过是另一个“霸王”。

但眼光短浅,就害了自己性命。

刘邦登基后,封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等异姓王。这是无奈,以上诸王,原就存在了。

后来,韩信、彭越、张敖、韩王信、英布、臧荼,都以谋反之名或杀或废。臧荼之后所立卢绾,也被迫跑去了匈奴。刘邦离世,唯一剩下的,是又小又偏的长沙国。

不管刘邦到底有没有文化,他服徭役至咸阳路观秦始皇时曾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像秦始皇那样建立统一大帝国,这才始终是刘邦的终极梦想。

项羽与刘邦比,大概就差了这么一点,尽管他也曾在会稽路观秦始皇时说道:“彼可取而代之”。大概这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作为理想,是不曾这样想过的。

这似乎应了一句话: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统一就是大势。

其他网友回答

项羽和刘邦之争,输在如下几个地方:

一是用人上、识人上,项羽连一范增都不用,使其愤然离去,得病而死;韩信、陈平等人原来均是他手下之人后投入刘帮麾下。他只重亲情,如“汉奸”项伯,他心无城府,被刘邦几句好话一说,出卖为他传递机秘(密)的曹无伤。刘邦能权衡利弊得失,进行取舍,善于采纳他人建议,并大胆重用。项羽手下无谋士;刘邦手下谋士众多,张良、陈平、萧何等。

二是两人对待赏罚的态度不同。项羽吝啬,本来答应赏部下,结果舍不得赐给大印,一直把大印在手上把玩得发亮还舍不得给。而刘邦是毫不吝啬,该赏时大赏,他深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真谛。

三是项羽儿女情长, 英雄气短。刘邦是心狠手辣六亲不认。项羽垓下之围,舍不得虞姬,“虞姬虞姬奈若何”,潸然泪下。而刘邦在逃时把子女都可以推下车。

四是格局境界不同,思谋远虑上差离距大,项羽成功时想得不是定都长安稳大局而是衣锦还乡到江东。而刘邦想得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定都长安!

其他网友回答

事关江山社稷,没有人会念你的旧情,如果今天机会在你手上,你却放过了,那么,明天你掉他手上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样弄死你,为了不留后患,他甚至会对你斩草又除根,怎么会放过你呢?

所以如果要数历史悲情人物,项羽应该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悲惨的人物了,没有之一。

项羽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却没有与此相匹配的胸怀和果敢。第一,项羽容不下韩信,还让他转投到了自己争天下最重要的对手刘邦那里,把本可以成为自己争夺天下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与筹码码的韩信,拱手相让给自己的对手刘邦,成为替刘邦征战天下,而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第二,优柔寡断,让刘邦在鸿门宴上逃出生天,如果项羽能够果断执行事前的计划和决定,在鸿门宴上一举斩杀刘邦,即使不说天下可以唾手可得,至少也会省事很多,那么,天下最后花落谁家,还真的不知道。

因此,可以说项羽实际上是输给了自己,从他让刘邦在鸿门宴上逃出生天和将韩信推出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其最后必然失败的结果,是悲也好,是愤愤不平也罢,都不会再有其它的变化。

其他网友回答

刘项之争,关健是争人。争到了人,自然就争得了天下!项羽自命清高,目中无人。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岂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