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古代知县和知府的区别

网友提问:

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知府和知县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知府是府级政府行政长官,知县是县级政府行政长官。府出现在唐代,县则秦统一后所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较大,如秦的郡县二级制,到东汉逐渐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明清时期,主要为省、府、县三级制(当然也有直隶州、直隶厅等)。

明清每府辖若干县,有的府还会下辖若干州,府衙所在县一般也成为“首县”,首县不仅有府衙,也有县衙。如明代河南汝宁府下辖二州(信阳州、光州)、十二县(汝阳、上蔡、确山、新蔡、西平、遂平、正阳、罗山、光山、固始、息县、商城),首县为汝阳县,其中信阳州无附廓县,光州则下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四县,其余则均属汝宁府管辖。据此,府应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是中国存在久远的行政区划,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一直延续到当代。所以20世纪末,温铁军曾提出“皇权不下县”的理论,认为古代王朝权力只达到县一级,县以下以自治为主。“皇权不下县”理论提出以后,有学者同意,但也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这里不讨论这一理论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县是地方社会和王朝国家权力相连接的地方。

县衙(图片均来自百度百科,侵权请删,下同)

府衙

知府品级也比知县高很多,明制,知府为正四品,“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见《明史·职官志》);知县仅为正七品,“掌一县之政”。

其他网友回答

知县,七品官。知府,五品官。知县,县委书记。知府,地委书记(市委书记)。

其他网友回答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若细细推究,这个问题还是有些不妥,题目中的古代指的是哪个朝代?中国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时代州县官员的称呼不一样,并非都叫知府或者知县。但一般来说,知县指的就是一县之长,知府是指一府的首长。

戏曲中的知县形象

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县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郡县,一直沿袭至今。唐朝以前,一县之长称为县令,从宋朝开始称知县,全称是“知某某县事”,此处的“知”是主持、管理的意思。知县一般是七品官。

中国古代政权不下县,在县以下很少设置地方政权,一般都是由地方士绅根据宗族宗法实行自治,这与今天我们的行政体制不太一样。

知府一般为五品官,属于中级官员

知府则是州、郡、府的行政长官,州府以下设县。知府这个层级的官员还有太守、刺史、州牧、郡守等不同称呼,宋代以后一般称知府。与知县一样,知府是知某某府事的简称,一般来说属于五品或从四品官。

北宋包拯曾任权知开封府事。图为舞台上包公的形象

通俗地说,知县大体相当于今天县或者县级市的一把手,知府则是地级市的主要负责人。与现在样,他们的职务、级别、待遇、管辖范围和职权都有很大的不同。

谢谢阅读,个人一得之见,欢迎留言讨论、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县,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早设立的地方行政单位。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晋,秦,楚等诸候大国,不断通过战争,掠取领土。在新夺得地方,设置县以便加强管理。后来,在边疆地区占有的地方很大,但人口稀少,就设置郡来管理。那时,郡和县互不统属。随着生产的发展,边疆地区人口越来越多,就在郡内设县,这样,郡就成了县的上级机构了。历经两三千年,至明清时期,郡演变为府,县仍是府的下属单位。

开始时,郡的衙暑叫府,长官称守。县级长官大县称令,小县称长。知府,知县的称谓源于宗代。宋鉴于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王朝短命的教训,在地方州(由郡演化而来),县,不设固定的长官,而由中央官员带本职去州,县理民亊,称为知州亊,知县市,并在重要的州设府,派员知府事。这些官员不常驻地方,三年一轮换。这就是知府,知县的由来。

至明,清时期,地方是省,府,县三级,县归府管,知县是知府的下属。从品级看,知府是正五品至从四品,知县是从七品至正七品。这时的知府,知县都是地方官,不同于宋代的差遣。

其他网友回答

知府作为正式官名的时间是在明朝洪武年间

最开始朱元璋将全国的府除了南京都城的应天府府尹为正三品外,其余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分为三等,一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品级从三品;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品级正四品;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品级从四品。而不久之后这样的等级之分就被废除,除应天府府尹外,其余150余个府的知府全部为正四品。

但是在明中期之后,明朝开始逐渐由巡抚来替代布政使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随即布政使品级由正二品降为从二品,进而知府的品级也有原来的正四品降为从四品,但是应天府府尹还是依然为正三品,同时由于朱棣迁都北京,又增加了一个正三品的顺天府府尹一职。之后的清朝也都依照的明朝的官制来,知府的品级也都是从四品。唯一不同的就是应天府不再设府尹一职,而是改为知府,在奉天府设立了一个正三品的奉天府府尹。

那么既然题主问的是知府和知县的区别,那么肯定就是问明清时期的知府和知县的区别啦,因为明清之前没有知府这一说法。那么知县和知府到底有何区别呢?

品级

首先第一点很明显的区别就是知府的品级要高于知县的品级。地方府的知府品级为从四品,而地方县的知县为正七品。同时明清时期京都和陪都的府尹为正三品,而同样作为京都和陪都的知县品级就是正六品,比如清朝时期的大兴、宛平和承德三县的县令皆为正六品。当然不管是地方县还是京县,他们的品级都是比不上知府的。

职权

知府的职权就是掌管一府的全部政务,包括治理百姓、审决讼案、考核属吏和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他一般会管理着数个县,如衢州府知府,他就管理着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和开化五县。而这一府五县全部的政务皆有知府管理,而知县也归知府管辖。而知县与知府不同的是,知县管理的就是一个县的所有政务,他的直属上司就是知府。

待遇

当然品级和职务不一样,他们的工资也就不一样。以清朝为例,正三品的京都和陪都的府尹年薪为130两,从四品的地方知府年薪为105两,而正六品的京县县令年薪只有60两,正七品的地方县令年薪更是只有45两,可以说知府和知县的工资真实相差甚多啊。

当然清朝除了给予官员正常的工资外,还有一个独有的薪给制度,那就是“养廉银”,该制度始于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自雍正开始,每个官员除了可以领取正常的工资外,每年还可以领取一笔“养廉银”,当然这养廉银各地都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仅以山西省来做例子,在山西省当知府的养廉银每年可领到大概3000两,而知县大概只能领到800两,但是不管如何知府的养廉银肯定是要比知县多出三四倍的。

官服

中国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那么这在官场中尤为突出,而在官场上最能突出身份的当然就是官服。还是以清朝为例,清朝正三品的府尹戴的是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穿九蟒五爪蟒袍,官服的补服为孔雀,而从四品的知府戴的是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穿八蟒五爪蟒袍,官服的补服为雪雀。

正六品的京县县令戴的是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穿八蟒五爪蟒袍,官服的补服为鹭鸶,而正七品的县令就只能代素金顶戴,只能穿五蟒四爪蟒袍,官服的补服为鸂鶒。

仪仗

这里还是以清朝为例,在清朝正三品的府尹出行可坐八人抬绿呢大轿,鸣锣可打九响,誉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并还会有四把青旗、一把杏黄伞、一把青扇、二根桐棍、二根皮槊、二个回避牌和二个肃静牌开道。而从四品的知府出行可坐四人抬蓝呢轿,鸣锣亦可打九响,出行的仪仗较之府尹要少一把青扇,其余皆一样。

正六品的京县县令出行可坐四人抬蓝呢轿,鸣锣可打三响亦或七响,三响誉为“让让开”,七响誉为“军民人等齐闪开”,由四把青旗、一把蓝伞、一把青扇、二根桐棍、二根皮槊和二个肃静牌开道。正七品的县令出行亦可坐四人抬蓝呢轿,鸣锣也可打三响亦或七响,但出行的仪仗只有一把蓝伞、一把扇、一根桐棍、一根皮槊和二个回避牌。

当然不管什么官员出行的时候,都还会举一些其他的牌子,比如他的官职、品级和哪年年哪科的进士等等,这个都是根据那个人所决定的,这个朝廷并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