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的原型到底是谁 八贤王 原型

网友提问:

八贤王的原型到底是谁?

优质回答:

八贤王赵德芳的原型,用俩字可以概括:没有。

皇帝本就是超然物外的存在,哪个皇帝脑袋有包,在自己的头顶上给自己找个紧箍咒戴,找个八贤王这样的太上皇,拿着一根瓦面金锏,上打君王下打奸臣,皇帝仿佛又给自己找了个爹,这样很好玩吗?

评书中的说法是,赵光义夺了赵大的江山,赵匡胤的媳妇不干,上金殿上闹,赵光义没办法,只好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加官进爵,一下子加了八个王爷,还送他一个特权,赐他他一把金锏,可以上打君王不明,下打臣子不忠。

这简直就是给了赵德芳一把尚方宝剑。

有了瓦面金锏的八王,在北宋初期的故事中混的虎虎生风。

在评书《杨家将》中他拿着金锏替杨家人伸冤,在评书《呼家将》中他拿着金锏替呼家人伸冤,评书《三侠五义》中他拿着瓦面金锏替开封府的诸人打抱不平。

可以说八贤王就是评书中的bug般的存在,有他在,评书中的好人一般都不太容易死,只要有忠良被冤枉,八贤王出马,一般都能保住命,毕竟他的金锏是皇帝都怕的宝物。

八王的故事从宋太宗一朝一直持续到宋仁宗,仁宗年间著名的狸猫换太子就是在八王强力干预下真相大白的。

赵德芳是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世宗柴荣去世了,不过第二年发生的大事和赵德芳切身相关,他爹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成了宋朝开国皇帝。

而到宋仁宗即位的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赵德芳不过64岁,即使再过五年宋仁宗18岁亲政,赵德芳才七十上下,完全有能力能主持洗白一场狸猫换太子的大戏。

然而一切不过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但是故事里的事只是故事,不是历史。

让赵德芳被封八个王,让赵德芳有超现实宝贝瓦面金锏,这大约就是老百姓对赵光义掳夺赵大江山的一种不满,一种发泄而已。

真实历史中的赵德芳,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被封过王,赵光义篡位后封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兴元是汉中地区的旧称,兴元尹就是汉中太守,山南西道节度使其实还是兴元地区的另外一个称呼,这个官职也可以直接叫兴元节度使,这是个武职,但是在宋朝是遥领的一个职务。同平章事,平章事是宰相的意思,这个职务就是和宰相一样,其实一样的大约是待遇,而不是权利。

赵光义这是给了赵德芳很多荣誉头衔,养着他而已,毕竟这是前皇帝的儿子,待遇规格不能太差。过了三年,赵光义又给赵德芳加官进爵了,封他为检校太尉。

这是武职的最高官职,可惜依旧是一个荣誉头衔。

大约年轻气盛的赵德芳也会跟叔叔急吧,对赵光义说:叔叔我想干点实事,你封我一堆没有用的 虚衔,三年三年又三年,我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赵光义意味深长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有又三年了……

在加封检校太尉的三年后,赵德芳离奇暴毙,史书上说他是“寝疾薨”,大约就是睡着睡着就死了,死时赵德芳只有23岁。赵德芳死前两年他哥哥赵德昭因为被太宗皇帝骂了两句,想不开自杀了,享年28岁,至此能和宋太宗竞争皇位的赵大的后代全军覆没。

按照赵光义编造的《金匮之盟》自己死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这名字起的好,挺美,赵光义的理解大约就是:想的挺美啊。

赵光义即位后,屡次查出赵廷美有造反的嫌疑,但是赵光义顾念兄弟之情,一次一次原谅了他,只是不停贬戍他打压他而已,在赵光义一次次打压中,赵廷美在侄子赵德芳死后三年也吐血而亡,享年38岁。

不知道赵廷美死前是否想起自己给南唐后主李煜送牵机药的那个下午。

各个合法继承人都先宋太宗而去,宋太宗略显无奈的最后选择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而评书中传奇的八贤王赵德芳,生前从没被封过王,但是死后却先后被封为岐王,楚王,秦王等,但是这些加封和他已经没有关系了。

==============================

文:薛白袍

其他网友回答

不可置疑,唐太宗李世民称得上一代民君,其在住期间,人民生活富足,路不拾遗,"柴门半掩扉"。全国治安状况空前良好,一年死刑不足十人,采取仁政政策。励精图治,善于纳言,听得进不同意见,使得不唐言官勇于进言,达到空前盛况。广开国门使得万国朝贺,遣使唐僧西行,带来文化的繁荣。减免赋税,让人民生活富足。"以铜为鉴,可以照衣冠,以人为签,可以照古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推行积极的思想理念。但人无完人,晚年相信仙术,使得自己过早离世,没有走出历代帝王的通病。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在小说演义中,有过几个八贤王,其中最著名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清朝康熙的第八个儿子胤禩。赵德芳是左手握王法,右手执钢鞭,专打贪官污吏。而胤禩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中,是一个伪装的贤王,实际上是一个八面玲珑而又有才无德之人。

在后世关于宋朝的评书中,赵德芳却是一个道德的象征,王法的象征,正义的象征,多次在杨家将面临奸臣责难和陷害时,飘然而至,喝斥奸臣,保护良将,因此他又成了忠臣良将的护身符。

当然,实事求是的说,“八贤王”毕竟是一个虚构人物,他是为了评书、戏剧的需要,矛盾的需要、推动情节的需要,作家们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从而满足了人们崇拜忠臣良将、惩治贪官污吏的内心需求,借用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名姓,使情节更加逼真,更有历史感和现实感而已。

当然,历史确实有赵德芳这个人。不过,赵德芳不是八王爷,他排行不是老八,他是四王爷,赵匡胤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赵德秀和赵德林很早就去世了,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他的儿子在世的便只有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匡胤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而确保赵匡胤去世后由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的依据,就是那个“金匮之盟”。这个盟约,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的母亲杜太后去世时的遗言,她老人家临终遗言赵匡胤,后周柴家因为皇帝年龄太小,结果江山被人奔去了,为了防止人家夺少皇帝的江山,她要求赵匡胤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再由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之后再传赵匡胤的儿子们。

后来,赵匡胤去世,果然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但是,赵光义当了皇帝后,慢慢便有了自己个人另外的想法,他不想将皇位传给弟弟,更不想传给兄长的儿子,而是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想方设法,先把弟弟赵廷美借故贬到四川,让天高皇帝远的弟弟有想法也没办法,最后抑郁而终。

随后,为了彻底改变“金匮之盟”,皇帝赵光义又老是在不同场合当众责备侄子赵德昭,甚至批评赵德昭当皇帝的瘾太重了,讨论问题,如果赵德昭讲话稍直,他就会斥责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让赵德昭非常郁闷,最后逼得赵德昭自杀身亡。

对赵德芳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宋史》上说在赵光义的排挤和打击下,“(赵)得其死,(赵)继夭绝”,兄弟俩相继逼死了。所以,赵德芳虽然在演义和评书中是“八贤王”,但在历史上却并没有做过和评书中的那些事儿,不过是说书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关键是,他没有做那些事的年寿。

其他网友回答

宋仁宗年间的“八贤王”,是中国古代影响广泛的一个人物。在古代的一些演义小说及评书戏剧中经常出现。他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贤明王爷,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保护忠良,关心百姓,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了,这个“八贤王”肯定不是真实的,而是一个文学虚构的人物。不过他肯定是有原型的。那么,“八贤王”的原型是谁呢?

(赵德芳剧照)

一、宋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

有关杨家将的评书、戏剧中,“八贤王”的名字叫“赵德芳”。赵德芳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他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太祖猝死后,宋皇后本来想让他继位(赵德芳是宋皇后的养子,宋皇后无子),让王继恩去通知他来。结果王继恩自作主张,去把赵光义通知来,宋皇后没法,只得承认赵光义继位。

赵光义继位后,把赵德芳从贵州防御史提拔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光义继位三年后,加封赵德芳为检校太尉。赵光义继位六年的时候,赵德芳因病去世,时年23岁。

从这份简历来看,赵德芳除了名字与“八贤王”相同外,没有任何一点与“八贤王”的性格和人生经历一样的地方。显然,赵德芳并不是“八贤王”的原型。

(赵德昭剧照)

二、宋太祖的第二子赵德昭。

明代小说《北宋志传》中,“八贤王”的名字叫做“赵德昭”。赵德昭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人。他是宋太祖的第二个儿子。因为宋太祖长子夭折,他也相当于宋太祖的嫡长子。宋太祖在位的时候,一直没有立太子。花蕊夫人曾建议宋太祖把赵德昭立为太子。可是不久,花蕊夫人就被赵光义“失手”射死了。

赵光义继位后,封赵德昭为京兆尹,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后来,赵光义率军灭北汉后,顺势攻打辽国。不想被辽国打败。同时赵光义因为没命奔逃,众大臣一时找不到他,以为他死了,商议着让赵德昭继承皇位。正说着,又找到赵光义了,众大臣的议论只得作罢。

回国后,赵光义迟迟不对灭北汉的功臣进行封赏,赵德昭为众大臣打抱不平,在赵光义面前提起这件事。赵光义很不高兴地说,等我死后你再封赏大家吧。赵光义的这话把赵德昭吓得不轻。退朝后赵德昭就自杀而死了。

从赵德昭的这个经历可看出,他与“八贤王”也是没有半分关系的。

(赵元佐剧照)

三、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

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中,“八贤王”的名字叫赵德崇。赵崇德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赵元佐是宋太宗一心想要培养为接班人的。但是,因为有人诬告宋太宗的弟弟赵廷美造反,宋太宗罢免赵廷美西京留守的职位,把他贬谪到房州。赵元佐为自己的叔叔打抱不平,在宋太宗面前极力争辩说赵廷美无措,不该遭贬谪。但宋太宗不听他的。这件事给了赵元佐很大刺激,赵元佐因此发疯,后来还纵火烧房子。宋太宗没法,只得改换后来的宋真宗为太子。

赵元佐直到宋太宗去世后,疯病才好起来,最终活得60多岁。不过只是个闲散王爷,没在朝中。赵元佐无论是经历和性格,也都与“八贤王”是很不相符的。

(赵元俨剧照)

四、宋太宗的第八子赵元俨。

这个人是最接近于“八贤王”原型的。《三侠五义》中说他是宋真宗的第八子,名字也叫“赵德芳”。不过,历史上宋太宗真实的第八子叫做赵元俨,并不叫赵德芳。

赵元俨是宋太宗很喜欢的一个儿子,《宋史》记载他“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不过,他在政治上也没做过什么。历史上只是记载他小时候对母亲很孝顺。宋真宗的时候,给予了他一系列封赏,他在宋真宗面前,经常检讨自己的过错,宋真宗很喜欢他。宋真宗去世,刘太后当政的时候,赵元俨装病,闭门写字。后来宋仁宗亲政后,他对国事很关心,不过并未干政。后来去世。

从这份简历也可看出,他虽然有些贤明,也排行第八,但是与“八贤王”的形象和经历也是不相符的。

既然最有可能的人,都与“八贤王”的经历不符,那么“八贤王”的原型是谁呢?

(赵光义夺位)

我觉得,应该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寄托着古人的一种政治向往。什么样的政治向往呢?

一是对赵光义夺得赵匡胤的皇位表示不平。所以古人希望赵匡胤的儿子能够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而且是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二是希望古代王爷能改变他们的形象。古代王爷一般都是没有什么权利,也没有什么作用的,而且比较腐朽。也就是当一个富贵闲王,酒囊饭袋。文学作品中希望重塑王爷们的形象。

三是希望古代朝廷中有一种超越于皇帝、大臣之外的清正廉洁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由王爷来担任,他们能够抑制朝廷的腐败,让王朝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推进。

(参考资料:《宋史》)

其他网友回答

魏征直言?建议你把新旧唐书的魏征传读上一百遍,世人皆知魏征之痣,却不知魏征之圆滑,自古以来直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魏征却做到了,魏征是心理人性研究高手,唐太宗的心理都被他拿捏准了,魏征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什么时候惹毛了皇帝也没事,魏征是以直为圆滑,魏征和史鱼,汲黯,董宣等直臣很不一样。可以说唐太宗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太宗晚年估计才明白过来,所以把魏征的墓碑破了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