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呢(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吗)

网友提问: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优质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所以它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只是停留在对科学发展起推动和促进的一般意义上。

原子弹,是尖端科学,中国与外国都能制造,没有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实事求是态度,能制造出吗?这是文化的相同点,但中国没有投放,美国投放了,这是文化的不同点。

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拿什么治?不就是怎么为人处世吗,不就是怎么为学吗,不就是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不就是尊重规律吗?面对全球性的新冠疫情,中国用人民战争,用众志成城来应对,美国用抱怨、甩锅、自私自利、欺瞒应对,这是文化的不同。

科学家是怎么制造出来的?靠教育、靠自身的学习研究和努力。所以,才有联合国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那些在世界范围扫盲工作方面的成就和创新,并促进高效创新的文明社会发展的人。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是世界性的全民教育观念,联合国当然提倡。

科学家讲智慧,智慧不仅是智商,也包含有人性的情商,科学家不仅搞研究,还首先得做人。做了人,才能做成事。希特勒也讲科学,制造了先进精良的杀人武器,成为侵略的手段,这与科学宗旨背道而驰,是文化的不同。

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 :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对文化的呼唤。

在这些科学家的眼里,为什么把中国传统文化看得这么重要?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而美国宣扬的是过度的自由,是极度的自私自利,这是文化的区别。

科学发展的成果,是属于人类的。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纵深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需要文化这个纽带。

国家与国家之间,拿什么做朋友,做战略合作?靠强权政治是行不通的,文化则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展示了国家文化底蕴。交朋友,要讲诚实,这是文化自觉。

当今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经济的背后是什么?是文化!文化支撑了经济,文化渗透了教育科学的合作。华为的崛起,靠科技,靠科技理念与合作,文化推动华为自主创新。

中国有中国的先进文化,西方有西方的先进文化,这些都是科学发展的组成内容和推动力量,这是文化自觉,是科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文化也是生产力,是精神的动力与支撑,是思想、智慧与力量的源泉。哲学上的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如果劳动者没有文化,又怎么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怎么能研究和开发先进的生产工具呢?

其他网友回答

看看近代史就清楚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讨论下中国文化中哪些方面与科学发展相适应,哪些方面不相适应,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今后中国的教育应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2020年,庚子年,是个特殊的年份。180年前的鸦片战争,是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碰撞。在那之前,中国在两千多年里顺利同化了周边的民族和文化,而鸦片战争开始的这一百多年,中国文化面临了西方科学文化的剧烈冲击,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投向了西方文化阵营。

2020年的疫情,两种文化主导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府和民众在应对危机时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引起了中西方文化率先在中国开始了民间的大争论,甚至大撕裂。这场争论是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因为它将影响到,世界未来的文化走向,甚至将重塑世界的普世价值。

方方日记的风波背后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的较量。支持方方的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就代表了被西方文化所同化的部分中国人。

鸦片战争前,中国文化主导下的政治和经济是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状态。虽然中国与世无争,但我们两千年来较为稳定的农业文明形成的丰富生活产品,在与西方的贸易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导致西方贸易不平衡,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假如,当时中国大量用白银买入西方武器和工业装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许会有另一番局面。但我们采取的是小富即安,与世无争的策略,没有居安思危,发展科技的紧迫意识。

于是工业和科技落后的中国,犹如一块没有武装自卫能力的大肥肉,引来了西方的垂涎和侵略。鸦片战争的屈辱,迫使中国人开始普遍地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长处的重要性。

明末清初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本来很清醒地认识到,学习西方的方式和原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原本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最佳方式。但历史发展就像《中庸》所说”中庸是不可能的“,历史往往经历的是从极左偏向右,然后一直向右直到极右,撞倒南墙之后才开始向左,然后又一直向左直到极左,如此巡回往复,迂回前进。

中国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诡异而又自然地把本来正确的方向推向了错误。也许,背后有个合理的物理学的解释,一个社会长期的文化所形成的惯性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如果不以极端的反向力量猛力推动变革,就很难扭转历史的方向。当然因为用力过大,必然在一定时期内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工业略有起色,从外部环境看,被鸦片战争中大量不平等条约的赔款喂饱的西方列强也暂时停止祸害中国,腐败的清政府内部又开始了争权夺利,结果给了新崛起的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的机会,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中,张之洞等人,把”体“定义为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治国理念。如果这样理解”体“其实是有局限性的,它无意识中把对”体'的坚持错误地导向了政治体制,或许这也是当时为了赢得清朝统治者对洋务运动的支持而作出的妥协。

晚清的中国,政府腐败已深入骨髓,不能有效的组织和领导军事抗争,外部又有虎视眈眈地列强,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各种内外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文化的保守力量太强大。于是这次中学向西学的学习失败了,以致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正确原则方针也被怀疑和推翻了。

当时知识分子理解的”体“是政治体制,并且认为,在封建君主体制下发展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如同牛头搭配马体一样不协调,不可能成功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因此,戊戌六君子才提出了要改革政治体制的口号。

可是,当时国内被传统文化思想武装的保守派力量仍然强大,他们维护的旧政治体制没有被推翻,变法失败。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深入反思,把改变中国的希望寄托于更深层次——文化层次的改变,渐渐发展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是反对传统文化运动的高潮。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知识分子喊出了各种要求取缔汉字,消灭中医,打倒孔家店的声音,比如鲁迅、胡适等等都是代表人物。

客观地说,当时激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想要推动西学——民主和科学的发展,必须要完全取缔传统文化的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传统文化在汉代以后,就成了儒学一家独大,百家凋零的局面。儒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社会伦理层面,它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和统一,以及大部分历史时期下的稳定。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儒家的这种一统江湖的地位,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发展有相当的阻碍作用。因为儒家极其重视伦理人情,中国发展成一个“人情社会”,儒家是功不可没的。注重人情导致的一个负面影响是,人们在面对自然科学的问题时,摆脱不了人际关系立场的束缚,很难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思考,这是儒家对自然科学的阻碍作用之一。

另一点是,学习儒家文化后,一个人变得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了,很容易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政治地位为最高荣耀的社会里如鱼得水,春风得意。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定也有不好的一面。

墨家有句深刻的话”死其所长“,当一个人的优势思维形成定势的时候,他很习惯地运用自己的优势去解决问题,实现人生目的,比如名利双收。如果一个人运用儒家智慧就足以爬到社会顶层,实现个人的名利目标,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再去拓展自己的劣势,也就是面对自然科学问题的独立探索和创新,于是,劣势就变得越来越突出。最后国家衰败就是”死其所长“的结果。

这是儒家文化的绝对地位造成的第二个问题,产生了中国社会上很多的”人精“,只会钻营做人,不老老实实做事。这不是儒家文化的初衷,但是世上的事物都是阴阳同体, 不可能只有阳的一面,没有阴的一面,儒家也必有它一定的副作用。

然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并不应该是指政治体制。体和用,“体”指的是本质,是根本立足点,是思维方式,“用”指的是表现形式,变化应用等。

我们如果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体,其实不在儒家,而是道家的道”。“道'才是中国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起源,是认识一切事物本质的最初立足点。这一点,从中国的儒家,法家,墨家,农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无论哪家,追寻事物终极真理,一定都会讲,要合乎“道”。比如儒家《中庸》里就说,天性之谓命,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就是终极的真理和真相。

有个对中国文化深入研究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就曾说过: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说是是对中国文化了解很深了。

这些年有一个现象,中国政府多年来在国外推广”孔子学院“,努力想要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然而收效并不显著。但是道家经典《道德经》在西方却受到普遍的推崇,有人统计说,所有被翻译成外国文字的经典中,除了《圣经》,就是《道德经》的出版数量最多,而且有很多个外文版本。

十几年前,我在美国学习期间,室友是个热爱东方文化的画家。她告诉我,她和她的男友,以及他们的朋友圈里每一个人都有一本道德经。她的男友是个生物专业出身的软件工程师,同时又是爵士乐团的钢琴手,他们的朋友圈里也多是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人士。我见过室友和她男友手中的道德经,两个不同译本,一本翻译成了优美的诗歌,另一本是散文,显著不同的风格,但是都十分精彩。

道德经之所以能被西方社会接受和重视,就是因为它的思想与科学的发展非常默契,道家与科学在几个方面有深刻的共同点:

第一,彻底的无神论,给人们提供了科学发展需要的主观能动性,当西方从宗教束缚中挣脱,认为世界不是由鬼神主宰的,人就有了认识世界的信心和动力,无神论是解放人们思想的重大理论武器,是科学发展的助推器。道德经所讲述的世界本源的理论与科学的精神不谋而合。

第二,道德经认为世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道”就是世界发展的规律,这进一步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信心。

第三,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既与西方哲学的辩证法有共同之处,又能从整体角度把握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哲学是方法论,道德经代表的中国哲学,与西方的思辨哲学相比,更加完整和系统,因此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引领指导的作用。

另外,道家的亚圣—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也与西方的人文精神极其吻合。所以道家自然而然更容易被西方社会认可。

综上几点,道家思想对科学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还有很好的引领作用。这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没有改变政治体制的前提下仍然取得了科学技术伟大进步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有儒家,更重要的还有道家这个深远的”根“,这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体“之主要内涵。这个体,是不应该被推翻的,相反,我们应该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正本清源,寻回中华文化的”体“,从而引领科学技术向更高层次,更加有利于人类长远利益地发展。

另外,五四运动期间,有最初引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人,曾撰文说马克思主义与孔子的大同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实现,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充分体现他的优越性,同时中国的发展也证明,中西文化是可以水乳交融的,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问题。

然后,我还要指出,中西文化在一个成熟社会里,谁居于主要地位的问题。其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来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化居于主导地位,西方科学居于辅助地位。为什么是这样,就不能反过来吗?

中国禅宗有句话: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所以,人是根本,因为人有思想动机,而作为工具的法是没有动机的,动机决定结果。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者中,谁是动机来源,显然是社会科学。

中国的社会科学以儒学为主导,中华文明屹立世界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了,儒家文化是人文社会领域被证明为正确的科学,假如科学意味着正确的话。而西方文明一再的中断,政治体制不断改变,证明了西方的社会科学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不能称之为科学。所以我们能从西方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和技术,而这些都是作为工具而存在。

如果再进一步深入探究下,为什么西方社会科学没有中国儒家的强大生命力,因为儒家,还有虽然消失但精神被继承下来的墨家,都深藏一种把国家和社稷置于个人之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然这种价值观也是道家哲学整体观,系统观的产物。

儒家亚圣孟子提出,帝王学习管理国家,要明白”社稷为重,君为轻“,这种以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中国社会科学比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人文精神的优越性所在,也是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重要原因。

就像马克思主义可以激励无数英雄舍生忘死一样,中国的社会科学就有这样的力量,能令一代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危难时刻牺牲自己,挽救国家。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决定了国家政治乃至社会中主流的动机,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决定了科学技术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存在,当然只能由这个动机来指挥和运用科学技术,发挥造福人类的作用。

综上所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应该重新成为新时代引领中西文化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个体包含了以道为根本的尊重自然的根本原则,也包含了以社稷为重的爱护人民的根本原则。它是不能被撼动的,如果被撼动,就是人类走向毁灭的前奏,没有中国文化中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科学技术完全可以毁灭人类无数次,这一点恐怕无人能够怀疑。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比科学走得更远,尤其儒释道的佛学文化,科学的研究似乎以三维世界为主,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是N维,这个理念在北大教授刘丰教授的讲座中多次提到。

以看病为例,西医无疑是科学的,它要对人身体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比如一个人有胃癌,西医就检查出来,胃癌是实实在在的,能看到,多大多宽多高,然后割掉,如果再长出来再割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看病,则是从整体上观察,人体内是不是失衡了,如果失衡了,就用中药调一调。如果我们把疾病比着敌人的话,西医是把敌人杀了,中医是留一条路,把敌人赶跑啦。

也有一个说法,西医是以物质世界为基础的,中医则是从高维俯视的。

有不少的案例,被西医检查出来,是绝症,好不了了,但病人放弃治疗,无忧无虑地出去旅游,一年两年,竟然痊愈了。

但中医很多药方,但科学的标准衡量是不合格的。

总之,我们要相信科学,也要相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找到他们的契合点,更好地为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以上供大家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看看现在的教科书,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占比,看看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多少了解?再看看现代科技发展,哪些是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成果?客观实在足以说明一个问题,传统文化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地位逐渐衰弱,这也是传统文化“煌煌”的尴尬。

中国传统文化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主流的“儒家”和“道家”渐渐被淡化,非主流“法家”和“墨家”似乎在现代文明中更有继承和发展的需求。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已经被边缘化了。

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在“硬道理”面前,哪些“传统”应该继承,哪些传统应该“摒弃”,时代必然会做出选择。

全盘继承传统文化未必是因循守旧,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未必鼎化革新。根据时代需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才能促进时代进步和科学发展。

全盘继承否定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有阻碍作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有促进作用。就看怎么继承和批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