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杀曹髦的后果(曹髦为什么不暗杀司马昭)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曹髦杀司马昭失败这件事?

优质回答:

譬若中国的水墨画,只有加以适当的距离,才能看清其轮廓,领略其风采。

历史之人物同样如此,加之以时间的纵深,置之与特定的背景,才能明白其起手举足之深意,才能明白其辗转腾挪之目的,才能体会其左冲右突之无奈。

曹髦与司马昭当时是名义上的君王与臣属关系,实则后者在处心积虑的使两人的名义关系符合实际,而其诸多措施已给曹髦这位年轻帝王造成人身和精神上的压力和侮辱,曹髦奋起一搏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如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则可知曹髦此举必无成功的可能,甚至已无行动的必要。

仅以当时情形来讲,大范围的曹氏势力已被肃清,中央自司马懿夺权后,曹髦不能比此情形下汉献帝做的更多,即曹髦只能借由皇帝的角色给司马氏不断提高政治待遇以由此给后者带的愈加强烈的政治合法性或者只能宣布业已由司马氏决定的政令;地方上淮南三判既已平定,由此空缺的职位自然不能补充以曹氏的势力,则军队就更难唯曹氏君王的马首是瞻。

及至曹髦发难,先有“沈、业驰白帝(司马昭)”,后有贾允、成济之间在对曹髦痛下杀手前暧昧且彼此心知肚明的对话,无不显示,此时的曹髦可以依靠的唯有手中宝剑而已。

可是如果读者稍微将自身代入其中,则不难体会曹髦之血性仍可以于字句之间激荡与千年之后---不甘忍受如此屈辱,即便以性命相搏,也胜于傀儡一世,更何况此举的后果不会比保持现状的后果更差。

“知其不可而为之”,曹髦真丈夫也。

如果不怕作最为简单的揣测,其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也必是料定其结果不过身死。

反观与其同时代的蜀国---后主刘禅,急于献国纳降之心甚于敌方魏将邓艾,其时蜀国外有雄兵,内有忠贤,而刘禅无能至此,而后其又有“此间乐不思蜀”,与曹髦有云泥之别。

如西蜀之条件假曹髦之手,则今日之历史记载的定是另一番光景了。

将曹髦作进身之阶的众人又如何呢?

司 马 昭——忍耐数年,终于由其字司马炎篡位称帝,灭魏建晋;

贾 允——终晋一朝都极受崇信,其两女都嫁入皇族;

成 济——为堵众人之口,被司马昭杀之。

由此倒可回想,曹髦之祖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带兵起势,乃有目曹魏之基业,传经数代,及至曹髦反而仍要以命相搏,却落败身死,不知曹操闻之作何感想?

然而再将目光延展开去,曹氏代汉时可想过会有后来此番劫难?

及至司马晋朝南渡,刘宋代晋,司马氏是否也会想到,其子孙也会有此经历一番轮回?

最为黑色幽默的是,被司马家封为陈留王的曹奂及后世,竟然比司马晋朝寿命更长,刘宋篡晋,就是当时承袭下来的陈留王领头劝进。

中国古之政治,制度未变,核心未变,不过你方唱罢我登场、换一批人上去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笔者深深佩服魏主曹髦的血性之举,整个三国,敢于公开对抗权臣的,曹髦是第一个。虽然他的逆天行为完全是“以卵击石”,相比三国其他皇帝,曹髦显然是最有骨气的。但是光有骨气是不够的,曹髦讨伐司马昭,最后还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留给后世的教训不小。

(被寄予厚望的辅国重臣大将军曹爽,竟然是个草包)

曹髦,乃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髦自幼聪明好学,才慧早成,早在魏正始五年(244年)便被封为高贵乡公。曹髦原本与皇位无缘,但正始元年(249年),太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掌权的大将军曹爽及其兄弟全部诛杀,并夷灭三族,曹魏大权至此落入司马氏之手。

魏主曹芳暗地里支持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辑和中书令李丰密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结果事情败露,李丰与张辑被夷灭三族,张皇后也在司马师的逼迫下被废黜。由于曹芳参与了这一次密谋,司马师遂在嘉平六年(254)九月上奏,历数曹芳数条罪,迫使郭太后废掉曹芳,改立年仅十三岁的东海王曹霖庶长子,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沦为傀儡的魏帝曹芳,最后遭司马师废黜,高贵乡公曹髦意外登基)

曹髦文才武略,最崇拜的人就是夏朝中兴之主少康,希望自己也能像少康那样中兴曹魏。而曹魏自高平陵之变以来,司马氏专权秉政,权势熏天。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继任大将军,专断国事,根本不把年轻的曹髦放在眼里,每每上朝,曹髦就像是一个木偶做做样子,国家大事都由司马昭说了算。

堂堂大魏皇帝竟然沦落到这般地步,曹髦越想越气,在当了傀儡皇帝四年后,终于在甘露五年(260年)彻底爆发了,他把最信任的近臣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密召宫中议事,愤然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原文出自《资治通鉴》)。见皇帝如此冲动任性而为,尚书王经赶忙劝谏,认为司马昭如今权柄在握,国中大都是他的人,非一时而能除之,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微薄,如此冒然征讨必出事故。王经还以春秋时鲁昭公讨伐专权的季氏,最后导致亡国为教训,极力劝阻曹髦。

(成济弑君,司马昭假惺惺抱着曹髦尸体痛哭)

但此时的曹髦,根本是什么都不顾了,将讨。上,大声说:“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卿等勿劝,纵使死了又有何惧之,更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提剑便奔出宫。而王沈、王业为了保全各自性命,当时就跑去司马昭那里告密,气的王经破口大骂。

由于宫中宿卫有限,曹髦虽率之人仅有少数禁军,很大一部分都是他赖以信任的宦官,而得到消息的司马昭早已提前做好准备,命心腹中护军贾充带兵阻拦,贾充授意太子舍人成济弑君,大声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这个二楞子竟真的提起长戈将毫无防备的魏帝曹髦弑杀于车驾之下。

曹髦凭着自己的血性,仅率千余人便想铲除羽翼丰满的大权臣司马昭,这完全是以卵击石。曹髦此次征讨几乎是败局已定,从以下几点便可以看出,这位热血皇帝实在是缺乏冷静。

(冲动真的是魔鬼)

首先,曹髦严重高估了自己。司马氏兄弟可以擅自废立,说明其权势已达到极致。事实上,自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宗室力量已经渐趋衰微,朝堂之上多是司马氏之人。曹髦以大魏皇帝自居,仅凭一腔热血,率领千余便想剪除根基深厚的司马昭,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预估不足,这是曹髦最致命的错误,出宫讨逆之时,曹髦大呼:“朕乃大魏天子,何人敢拦朕也!”事实呢?一个小小的中护军贾充,竟然可以呼唤一个无足轻重的太子舍人成济弑君。

其次,所托非人。与曹髦密谋诛杀司马昭的三位大臣中,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当时就前往司马昭那里告密,只有尚书王经坚决不从谋,在曹髦被杀,司马昭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等借口诛杀了王经,并夷灭其三族。年轻的曹髦,所托非人,最信任的心腹大臣中,竟然有两人当时就背叛了自己,间接导致了讨逆失败。

最后,就要说到曹髦的致命弱点,冲动,缺乏冷静。历史上对于曹髦的好价,仅次于魏武帝曹操,所有对他的评价,正面居多,这是一个在盛世之中足可以成为“一代明君”的皇帝。东晋史学家孙盛在其所著《魏氏春秋》中高度评价曹髦是“公神明爽俊,德音宣朗。”魏灭吴大将钟会更是对曹髦极度欣赏,评价他是“才同陈思,武类太祖。”但曹髦的弱点也非常明显,《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认为他“轻躁忿肆,自蹈大祸”,为一时之愤懑而轻佻兵戈,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实乃得不偿失之举。曹髦以一己之力不能改变曹魏命运,但他的冲动之举却加剧了曹魏的灭亡。

对于司马昭这样的大权臣,内外朝之人多出于他,曹髦正面硬杠几乎可以说是必败无疑的。但曹髦并非没有任何胜算,同时期的东吴比曹魏更可怕,连出了好几个权臣,先有太傅诸葛恪,后有孙峻、孙綝两兄弟,东吴大权虽短暂旁落,但东吴皇帝依靠着张布、丁奉等大臣,完美的解决了权臣擅政问题。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也成了三国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皇帝。曹髦当时如果能冷静下来,联结朝中反对司马昭的大臣,寻找时机兵不血刃拿下司马昭也是很有可能的。

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

(与曹髦同命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最后也惨死于权臣之死,死前,高度评价了曹髦之位前辈皇帝)

这一句话,出自另外一位颇有骨气的皇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作为北魏末期的傀儡皇帝,孝庄帝元子攸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成功的诛杀了当时擅权误国的大权臣尔朱荣。但尔朱家族实力强大,内外人多势众,尔朱荣虽死,但他的堂侄尔朱兆很快发起反击,将孝庄帝俘虏北上,弑杀于晋阳三级佛寺,死时年仅二十四岁,与魏帝曹髦的年龄非常接近。元子攸临死前,回想起当年曹魏皇帝曹髦意图诛杀司马昭之事,对左右说到:“朕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于是坦然受死,不求偷生。

后世对魏帝曹髦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皇帝,确实是“武类太祖”。尽管曹髦为铲除权臣的努力最后失败了,但是他宁愿以10%的可能也要争取百分百的成功率,其勇气一直为后世所肯定。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从这一点来看,曹髦无疑是中国上最有骨气也最有血性的皇帝,比起屈辱下跪的汉献帝来,不知道要强多少。以生命来捍卫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多见的。这位年轻的皇帝,好好的给后世皇帝上了一课,什么叫“主辱臣死”,什么叫“君王死社稷”。高贵乡公曹髦,绝对是三国历史上最值得我们铭记的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

曹髦的品行本不应该是准亡国之君!他和学者对话中,对尧帝产生过质疑,想法别具一格,有贤君之相。

学者说:“尧叫四岳举荐贫贱又贤德的人来辅助治理天下,因此舜才被任用。这说明尧起了关键作用,他是为了让百姓满意啊!”

曹髦问:“尧明明知道舜的贤明却不提拔,对其他一些忠臣也没重用,后来却在四岳举荐贤者时才提拔舜,这难道不是说尧并不是急着选用贤士来帮助百姓吗?”教他的学者被问的哑口无言。

就这么一位皇帝,非常有主见也不拘泥一格的人(对错大家自己评判),就败在了司马昭手中。

后来《三国志曹髦传》被记载称图谋不轨、危害社稷、自取灭亡,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

司马昭把刺杀曹髦的责任推给别人,称此次事变是要伤害皇太后,自己的行为也是迫不得已,杀害曹髦更不是他的意图,极尽粉饰之能。

曹髦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而且看得出他是个想作为的皇帝,因此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态度,杀奔司马府,或许曹髦也没能料想对方的人敢杀他,但是对方就这么做了。

曹髦的失败在于站在他这边的人实在少的可怜,而且他谋划草率,倘若再多点权谋,他的结局未必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告诉我们,权臣与傀?之间是可以和平相处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使只是隔着一层纸,但总可以保留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就如汉献帝和曹操的关系一样。不过历史的天空并非一成不变,曹操集团和司马集团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中,却得到一个相同的《周易》之《乾》卦。这个卦无论你从上看,从下看,都是一个样子。都是阳爻,没有首尾之分,我们可以理解为无休无止,天?道?轮回。?

?钟会对曹髦的点评 司马昭杀心顿起

历史上的钟会,有小人的一面,他陷害曹操的侄孙女婿稽康和大将军邓艾的手段,可谓卑鄙龌龊。不过,当司马昭看到英姿勃发、高谈阔论的少年天子曹髦不一样的感觉后,曾经在自己家的密室询问钟会:“小钟,你觉得方今天子(曹髦)如何?”

钟会的小声回答:“当今皇上文釆可比陈思王(曹植),论武功可追武皇帝。”钟会的回答意图至今令人不可捉摸。

汉末三国时期,曹植的文釆和曹操的武功是所有人无法攀越的两座高峰。这是很公正的评价,而曹髦是司马昭准备彻底压制曹魏集团最后的一道坎,钟会如此完美的颂扬曹髦,司马昭之心中,不知问候了钟会几代祖宗,却不动声色的说:“哇噻!这是社稷之福呵!”

也许是钟会的回答加速了司马昭行动的步伐,完全不同于父亲和大哥的行事风格的司马昭,做事风格明朗爽快一一甘露三年(258)5月,司马昭递了一个眼色给心腹大臣,部下会意的上奏朝廷,要求给劳苦功高的司马昭晋封公爵,无奈之下,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参照当年曹操封魏公的做法,也用了八个郡作为司马昭的食邑,同样拜为相国,加九锡。

?匹夫见辱 拨剑而起

曹髦心中的那股怒火,纵使滔滔伊洛河水也无法浇灭!他懊恼的是自己在正元二年(255),当司马师因伤不治身亡之时,他釆取了一项措施,下诏给司马昭说,南方不断发生叛乱,局势动荡,你就驻扎在许昌,不必回洛阳。

应该说曹髦以此铲除司马氏集团的措施正确,遗憾的是曹髦仅有一腔热血,拔剑而起的结果却是“心茫然”!当司马昭装?不晓得什么诏书的事情,仍然大军指向洛阳,于是拨出的剑不但“咣啷”一声入鞘,而且正式拜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全国军政一把抓),所以司马昭野心的膨胀,也是曹髦对此釆取”绥靖政策”的结果。

到了甘露5年(260)曹髦实在是忍无可忍,找来了几个很不靠谱的“三王”商量对策,这几个人都是文职官员如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

既然是商量对策,那就理智的分析形势,合理的分配任务,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就是了。曹髦却首先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废话:“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我迟早要被?他?废了,?不?如?我?先?动手”。?

手下几个文人劝他:“鲁庄公讨伐季氏专权,失败告终,国家也整掉了,天下人无不耻笑,何必呢?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曹髦闻言气得摔碎了一块汉玉版:“老子还要往哪里退,背后是大海,不是诗与远方……”

当曹髦骂了个痛快淋漓而准备喝一口水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没有听众了,曹髦的冷汗瞬间湿透脊背,这几个衰仔,肯定到司马匹夫那里告密领赏去了!罢!罢!罢!我无法再仿效张良、伊尹、姜尚了,我要当一盘荆柯、聂政,弄烂就弄烂,弄烂到灌县!”

曹髦年轻的躯体流淌着祖先的鲜血,将龙袍撩起缠在腰间,手挥宝剑,对宫中的宦官、警卫、黄门、宫女发声喊:“拿起你们的“片子”(大刀)、“青子”(小刀)向司马昭“开味”(进攻)!”

天空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大地在颤抖,空气在燃烧,几百人的潮流,冲击着司马昭任屯骑校尉的弟弟司马伷,曹髦叉身横立,戟指喝道:“爬远点,挡道者死!”

司马伷呆若木鸡,醒过神后立马消失!

曹髦挥剑指向司马昭的相国府,几百个状若疯虎的人向前冲去,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眼看情况不妙,把一个叫成济的小头目叫过来:“司马老爷如果失败了,我们都要掉头,去,弄死他!”

虽然很多人在曹髦的厉声喝斥声中放下了武器,成济却从背后挺剑猛刺,曹髦反手抓住突出胸前的刀尖,车过身怒吼一声倒下,当场殒命!

曹髦壮士断臂的壮举震惊了司马昭,他颤声说道:“呀!呀!呀!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也?”

郭太后和司马昭的善后处理方法为:凶手成济被当场擒获,斩立绝,夷三族!

其他网友回答

那完全不一样:

毛主席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真理在古代同样适应。

司马昭家族靠战功逐步走向权力顶峰,有军权,能左右朝野,左右曹髦。

而梁翼是外戚,军权掌握太少只能部分左右朝野,不能左右朝廷刘志,所以不能成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曹操当年‘挟天子而令诸侯’幂幂之中仿佛有定数,曹髦是要还他老祖宗的帐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