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看法 封建的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 知识
- 2022-09-29
- 754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有人说科举制度是封建糟粕,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这种说法有偏颇之处!任何一种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科举制之所以生存了一千多年,正是因为它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科举的没落并非开科举士的制度出了问题,而是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逐步僵化,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要正确评价科举制,必须以全面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
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进步意义
科举制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它大约起源于隋开皇年间。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世卿世禄制,合称中国四大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政治结构相匹配的人才进阶门槛。
世卿世禄制,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这种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世袭制,一个人要想做官,做多大官,那就要看祖上的阴德。
察举制,是秦朝和两汉时期采用的官员选拔制度。这种选拔制度,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官场的垄断,以举荐和考察相结合,给平民阶层打开了进阶之门,是历史的一次巨大进步。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至隋朝初年的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到东汉末年流于形式,事实上被豪门士族所垄断,九品中正制其实是门阀士族,与寒门士族相互妥协的选举方案,他既强调了门阀集团无可替代的优势地位,也给平民阶层开了一扇窗。
相对于以上三种选拔制度,科举制最公平。科举制的历史价值,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打破阶级限制,给平民阶层创造了平等晋升的机会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表面上也给了平民机会,其实那只是局部范围内的开放,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科举制则不然,只要不是非自由人,你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种选拔制度,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作用不可估量。
2.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的公平性,体现在针对对象的公平性、考试内容的公平性、封闭阅卷的公平性和张榜录用的公平性。这种公平精神,直到如今还在使用。
如今,我们一直在说高考制度的落后,可是又迟迟找不到替代方案,原因就是这种方式的公平性很难替代!
3.人才选择面的广泛性,对人才制度建设意义重大
历代历朝为何走向没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层统治阶级走向没落腐化。由于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导致既得利益阶层可以不劳而获,他们的后代必然是低能化趋势,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却被压制在社会底层。这种畸形的人才制度,必然导致重大社会危机。
科举制改变了这个僵死的模式,它让人才选拔形成了动态机制和竞争机制,成了人才宝库的活水源头!
4.科举制也让皇权摆脱了权贵势力的“绑架”,有利于皇权集中
我们还发现一个“恐怖”的现象,这四种官员选拔制度的更迭,都经历了长期的动荡,甚至流血牺牲或政权更迭!
察举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鞅变法,代价是商鞅的血;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才有了曹丕受禅代汉;科举制推行,加速了隋朝皇权与门阀集团的矛盾,进而亡了大隋!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每一种选拔制度的革新,其本质就是对既得利益基层开刀,为皇权摆脱利益集团的束缚服务,所以,它就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
世卿世禄制下的宗室势力、察举制下的外戚势力和士族势力、九品中正制下的门阀势力,都是“绑架”皇权的“政治老虎”。而科举制以后呢?没有了,所有政治势力集团,全部被一扫而空!
科举制度走向没落的原因
那么,这么好的选拔制度,为何最终走向了没落呢?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科举的形式走向僵化
提到科举,第一个蹦出来的字眼就是“八股文”,这就是科举考试形式僵化的体现。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发展,一直强调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代圣人立言”成了科举最神圣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八股文诞生的原因。
过于强调表现形式的趋势,让考生失去了创造性,把精力都放在了形式的追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形式完美的书呆子。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人才选拔的空壳化!
2.科举的内容不符合发展的要求
科举考试的内容围绕五经,五经是社会科学。如今我们都知道,推动社会发展的,除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恰恰在科举制的框架里,自然科学被视为“奇巧淫技”,瘸了一条腿的科举制,必然跟不上历史发展的要求。
3.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多元化
古代社会,将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士,才是社会最尊重的阶层。社会的发展打破了这种认知,人们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社会结构也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科举制还扮演着死守开科取士,维护“士”的社会地位的角色。
总之,科举制的没落根源,在于其僵化,不能与时俱进,逐步被历史淘汰了,而不是科举制精神核心的问题。
为何科举制会留下封建糟粕的印象
科举制之所以容易被人当做封建糟粕,是由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它被赋予了太多的封建糟粕的内容。
比如,提到科举,就会联想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做官,阶级特性的糟粕。再比如,考试内容,四书五经,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又比如,“修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的就是为了附皇权之属;等等。
客观来讲,科举制度虽然是帝制社会的产物,有它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但也不能认为它就是糟粕的代表。我们之所以容易把目光盯在其糟粕的层面,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其发展的末端,而没有关注到其起源。假如我们身处隋唐以前,作为一位平民子弟,你还觉得科举制是糟粕吗?
所以,看待科举制的历史价值,要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完整分析,同时还要看到决定科举制背后的政治环境。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科举制除了糟粕的成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进步,当时是公平的,是选拔人才的途经。当然穷人很难有好的学习环境,也很难入仕。不过是一大公平进步,比任人为亲为官强多了。
其他网友回答
对问题的是非判断,离不开他产生的背境及对社会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不能武断下结论。
开科取士始于隋,终于清末1908年。历经一千三百多年。
致仕做官、耀祖光宗是古代文人毕生追求。但在选拔、发现人才方面,历史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汉以前对人才发现的途径很少,皆因能展示才能的机会有限。很多一生埋没,少数被发现、启用时,已到暮年。如姜子牙、百里溪。
二,自汉至隋,推行的是举孝廉。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多在官宦子弟之间。如曹操等人。但象诸葛亮这样躬耕于南阳的布衣沒有份。若无刘备三顾茅庐,也可能一生忙于耕田。
三,自隋开始科举取士,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熬得十年寒窗苦,一朝得中跃龙门。
古人有人生四大喜之说,其中就有"金榜题名时"。唐孟郊高中后写下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个兴奋劲,是众多文人梦寢以求的。
唐朝的名相、诗人多为进士及弟,而宋朝更甚,朝堂之上多半是进士出身。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都是科举致仕(除了苏老泉一人不是)。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爱国名臣,更是状元,他们是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栋梁之才。
四,但自南宋后,这一制度走向畸形一一出题狭窄、受限。更是死板的八股文。《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讽刺!
随着时代的发展,八股取士已不合时宜。终于在清末废止。被一种全新的分科教育体系所代替!
其他网友回答
用现在的思维去评判古代的制度,本身就是无知无理的做法。人类历史发展是渐进的,当时的科举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的制度不是独立于历史之外而存在的,或许不就的将来,同样会有与今天不同的考试选拔制度,那时候说今天的考试选拔制度是糟粕,一样是极端错误的,这样的历史观是愚蠢的。
其他网友回答
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的家中住了那么长的时期,一定会有些有用的东西,要不早被封建老头赶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