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是悲剧的原因(范进中举的真正原因)
- 知识
- 2022-09-21
- 125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范进中举为什么会表现出疯狂的状态,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一结局?
优质回答:
范进同志中举后的表现,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典型代表和牺牲品。让当时的儒生们醉心举业(八股文)“学而优则仕”不能自拔,一致认为人生在世要想出人头地,唯有“举业”不可的社会现实。从无人理睬,到众星捧月,从一人做官,到鸡犬升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社会的现实和赤裸裸的人性,可谓洋相出尽,丑态毕露。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的宋真宗赵恒说过:书中自有千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簇。对于读书人来说,书读好了,得中了,想要的一切都有了。因此,得中,是读书人向往的。然而范进连续多次不中,本来三年才一试。好不容易等了三年又没中,像这个穷困潦倒的贫书生,一没钱,二又不会营生,饭也吃不饱,谁能看得起?连他的丈人胡屠户也看不起他,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说他的女儿到了八百辈子的霉,嫁给你这个窝囊废。没想到这屡试不中的范进在五十岁的时候,还真的中举了,更没有想到居然高兴疯了,神经失常了,走在大街上,嘴里不停地念叨,中了,中了!作者形象的描写这样的丑形,有力地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现实生活中毕竟得中的人是少数,不得中也要好好谋生,得中的也不要发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笑死了”,我在小时候还真的听说过有一个人得中笑死了,可悲啊!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其他网友回答
当年范进若打工,
或许能成大富翁。
怎奈一心把官做,
生来命苦竟喜疯。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试想范进50多岁了,如果考不上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我们可以比照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孔乙己未考中不仅被短衣帮所取笑,而且连孩子们也在取笑他。范进中举前不也是这样吗?被他的老丈人胡屠户呼来嚷去,一口啐在脸上,说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该撒泡尿自己照照″。范进只有招架之功,"岳夫见教的是″。孔乙己没有人格尊严,范进也照样没有一点人格的尊严。
中举以后呢?胡屠户不在称范进为癞蛤蟆,而是文曲星了。他主动为发疯的从泥潭中出来的姑爷范进拽衣襟,胡屠户的前倨后恭跃然纸上。
此时也更有张乡绅送钱送房。可这一天早晨,范进是起早卖鸡去的,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
范进考上举人,本也应该庆祝一下。孟郊46岁中进士,他把当时高兴的心情用诗来表达,"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是范进为什么却疯了呢,而且还掉进了泥塘,还让胡屠户给了一个嘴巴。
我们先看他对张乡绅送钱送房子的表现吧,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又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这里范进的虚伪之极可见一斑。
范进早晨卖鸡,现在就可以虚以委蛇了,可以肯定,范进骨子里早就是这样的东西了,而之所以这样就是他的读书的结果。他知道读书才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此的反差,你让他心里承受的了吗?疯是必然的,而疯的丑态可让人深思呀!
范进中举是风光的,若是不中举,他就是第二个孔乙己。在人们的讥笑声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又在人们的讥笑声中又逃离了人们的视野。
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直到54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命运捉弄人,封建科举考试更是捉弄人,而且世态炎凉。
其他网友回答
在当时似乎很正常,为何?
一、学而优则仕,入仕是古人知识分子的理想,也是成功的具体体现。
自古以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之说。然而,这一切成功的背后,都是“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情景的再现,怎能不激动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场景马上就会变现实,他仿佛看到了家拥万金,美女、妻妾成群,自坐八抬大轿,威风凛凛地接受众人(包括曾经鄙视和敌视自己的人)的诚心朝贺和羡慕的目光,内心知道,这些人希望自己以后能照顾他们。
二、若不入仕,就是生活在底层的“百无一用”的书生。
自古以来,又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诗仙李白后期被逐出官场,长期失意,导致精神错乱捞月而死;诗圣杜甫的儿子被饿死,孟浩然终身潦倒,……。就拿自己中举前的遭遇来说吧!岳父胡屠户多次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自己:“你照照镜子,尖嘴猴腮,帮衬你做了个相公,就想癞蛤蟆吃天鹅肉(指想中举的事情)?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给你这个现世宝;可怜我那女儿踉着你一辈子,一年猪油可吃两三回呢”,甚至考试的路费也不想借,还吐了一口痰在其脸上,范进也只能唯唯喏喏,毕恭毕敬……。总之,对他象乞丐一样,已经不抱多大希望了。
对范进来说,既然无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人,只能逆来顺受,别无他法。
综上,未中举前,范进就如同生活在人间地狱,任由别人嘲讽、侮辱、甚至打骂,是别人眼中的现世宝,垃圾人。中举后,犹如进入天堂,众星捧月,自己也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过人觉得高不可攀,望尘莫及,怎不令人乐极生悲。
作者通过如此反差巨大的对比,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行径,希望引人们的反思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