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网友提问:

中国农业从古至今是如何发展的?

优质回答: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古国。先贤们为我们总结、积累了很多很好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最早由神农氏为我们开农耕之先河,逐步开启了农业文明。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耕文明也有很大进步。现代工业助推了农业的跨越发展,农业现代化正方兴未艾,并且愈演愈烈,相信不久的将来,农业会更好更快发展,真正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真正实现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其他网友回答

从现有的资料及考古发现来看,本文选取以下几点,基本上展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脉络或者状况。

第一,良渚文明三角石犁犁开中国农业首页。与狩猎采集文明时人类食物不同,良诸文明的人类食物主要是水稻。与之配套的出土了三角形石犁,破土器等农业工具。很显然在耜耕基础上,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及其生产率。现农村使用铁锹挖地,与用犁耕地的效率相比,效率高下立现。所以,公元前3000年的良渚文明用石犁,犁开了中国农业第一田,种植了钱山漾发现的稻谷,鉴定有粳稻和灿稻两种,构成良诸人主食系水稻。

第二,甲骨文的銇耜促进了中国农业进步。文字是社会发展的文明产物,甲骨文中的许多象形、会意等字,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脉络。如前文说的良诸水稻的稻字;禾苗的禾,罗振义的解释是,上面象形,像穗与叶,下面像叶与根;大黍的黍,其文字就是一个黍的象形;麦与来,在甲骨文里解释是一种农作物,其待芒的麦子;耒与耜,即今天仍在使用的铁锨的祖宗。由此可知,在殷周时代,銇耜等农业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土地使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第三,帝王亲自示范农桑推进了农业发展。据《吕氏春秋》纪载,每年孟春,国王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亲自载着耕田的銇耜,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帝籍田亲自耕作。命令农官监督农民整治耕地,宣布什么地方种什么谷物,什么地方适宜种植哪些农作物等,季春,鼓励妇女采桑养蚕超丝,称量每个人缫丝的轻重,考核其功效等。孟夏鼓励百姓努力耕作,不失农时。麦子熟了的季节到来了,农民要按时交上新麦。对养蚕人收取蚕茧税,按照桑树的多少平均分,贵贱长幼,一视同仁等。从《吕氏春秋》这一斑而窥全貌。其时农官、农耕时令、男女工作、及其课税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第四,宋实施淤田法改良土地提升农业产量。从沈括《梦溪笔谈》知宋重农业。据宋朝科学家沈括记载,宋咸宁(公元1075年,沈出使淮南到了宿州)年间开始施行淤田法。建议人认为,《史记》的“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泥。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开凿六陡门,引汴河水,把下游的沼泽淤成田地,百姓得到益处,因此,刻了石碑来颂扬刺史的功劳。可见淤田的办法由来很久了。宋朝通过於田法灌溉土地,改善土地底肥,使农作物生长更茂盛,产量更高,收获更丰。

第五,新型生产工具使农业发展稳步前进。由《开工天物》可知,我国农业到了明朝,各类农业生产工具的创造发明,朝廷对谷物种植中遇到的灾害等,进行了总结及有了应对措施。峰值。该书共18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 ,纺织染色,金属冶炼 ,榨油造纸,车船兵器,工具设备生产工艺等等。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中,关于农业发展,其目录卷一记载,稻,稻宜 ,稻工,含有耕耙,磨耙,耘耔。稻灾,水利,含有筒车、牛车、踏车、拨车等,麦,麦工,麦灾,黍、稷、粱、粟、麻、菽等等等。这里展示了明朝农业水稻种植中使用的抽水农具,收割农具,运输农具等。由此书可知,本人在农村劳动那段时间,栽种水稻使用的农具等,和书中记载变化不大。当然,现在不一样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农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山区,丘陵多,平地少,这是受困主要原因,只有找到适合的项目来平衡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夏、商、西周

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零、樱、麦、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也有记载。

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有些性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犁耕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橡来灌溉农田。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土地大量开量,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但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鄙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雄、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播到南方。

隋唐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圩田更加普递,适于种植高产水稻;放火烧山,开皇山地的现象也很多。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农田灌溉得到发展,农具得到改进。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新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了曲镇梨,便于水田耕作。

明清

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使不适应生产稻麦的贫府土心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