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很讲究意境的(写诗要有意境)

网友提问:

诗必须有好的意境吗?

优质回答:

应该是,你对事物的理解,认识,情绪畅爽愉悦。你的诗就会提高大家的情趣。你的人生不顺,有挫折你的诗写的很不错,但是,是消极的。只是想吐出你心中的苦水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意境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它彷佛一个人纯美的灵魂或精气神,总是使人愉悦、欣慰,给人以积极、舒畅之感!

其他网友回答

诗,是有了意境才会变成诗,不是诗会变出意境,所以,写诗必须要有好的意境,才能写出好的诗来。

诗本来是看到意境才有感而发,用最好的文字把现象表达出来,在选字时就要精益求精,力求押韵,照顾平仄相间,将一事一物连贯成一个整体,就是一首好诗。

如果设有意境,表达出来的东西就会空洞无物,东拉西凑,不能体现一个整体,甚至与整体无关,这就会失去平衡,不和谐。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要认识两点:

第一,需要造境的好诗一定要有好的意境。

第二,诗不一定要造境(含意象)表情达意。

先看第一点:需要造境的好诗一定要有好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有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的传统。

唐诗宋词几乎都是通过意象组合来造境,构成某种氛围,从而间接地表情达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木与长江营造一种空阔苍凉的意境,借以象征诗人内心的孤独、忧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写一片晦暗、冷清之境,借以表达作者离别之痛。

这都是意境在起作用。

(杨柳岸)

中国现代白话诗歌兴起,虽打破旧体诗的体式,但择象营境被继承了下来。

顾城讲“诗到感觉为止”(大意),但还原感觉,还得借助意象与意境。

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感觉》)

灰暗之境充满压抑,两个孩子入“镜”,带来了希望的色调。这首诗也是有意境的。

西方诗人也是讲究意象意境的,虽然他们不讲这两个概念。

比如庞德的《地铁车站》,艾略特的《荒原》……

其实有意境是文学的本质要求,文学要通过形象说话,诗歌的意象意境就是“形象”的另一个说法。

第二点:诗不一定要通过造境(含意象)表情达意。

第一,语言可以直接议论、抒情。

古老的《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里只有语气,从中读出恳求、遗憾、伤心、无奈!

当然我们在想象中会形成一个画面,虽然千人千面、千人千想。

这就是,原诗没主观写出意境来,但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景与情。

第二,由于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首诗可以以说理为强,以造境为弱。

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充满了理趣与禅意,意不在造境,我们当然也不可能从中找意境。

这就告诉我们,在读重说理的宋诗时我们要注意理与境的侧重点问题。

第三,有些实验性诗歌以反意象(意境)为目的,所以别想着从中找意境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现代诗歌潮中,有一批诗人提出“诗到语言为止”。

也出现了一批过言语瘾的诗。

韩东的一首诗:

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找意象意境?连意义都缺席了,还有什么象与境!

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有些朋友可能对这种口语化的诗歌不适应,很反感,可能是诗歌本身的问题,当然也和我们习惯于在诗中找意象意境有关。

以上两点,是我的浅见,欢迎大家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诗言志,没有意境的诗能叫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