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对吗(水至清则无鱼是什么道理)

网友提问:

“水至清则无鱼”如何理解这句话?对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优质回答:

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原文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原意是:清澈的水里,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高,就没有伙伴。

这句话主要引申在官场待人处事,如果你为官太严格、古板,就很少有人愿意和你志同道合支持你,这也就是反应了官场一种现状,为官廉洁的人处处碰壁,遭人诋毁,因为触及了某些人切身利益,不给面子、用生硬的条款去办事,肯定不受欢迎,按照官场的一种风气就比较推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圆滑。

同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个严肃、古板的人,对一件事要求完美,则很少有人愿意和你处朋友。开不起玩笑、总希望自己的朋友能事事做的让自己满意,显然,生活中太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要求太高也就很少有人和你处事交友了!

所以做人应该见机行事,该讲原则讲原则,该放松的时候就适度的娱乐,那样才能待人处事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其他网友回答

"水至清则无鱼"在生活中指人在社会上过于计较小得小失,没有人愿意与他过多的交往

其他网友回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处一: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 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汉时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九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 出处二:《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考)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他老人家都能清楚地说明了“有中无,无中有”,如果不想丢弃有,就得无,同样得无也就是得有。看来,想两者都有的话,看来还是平衡最好。 金庸在谈他的小说中,最喜欢人物是段誉,功夫的话就是“亢龙有悔”两者都是不做绝而留有余地。他都几十岁人了,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对这个“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恐怕是给我们的一点点启迪。 从对立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但就是这样,鱼能去吗?太清了,什么都没有,吃什么?恐怕是等人吃吧!人至察了,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中或计算在内,你敢做他的朋友吗?朋友是平等的,地位均等的,你会受他尊重吗?经常我们都劝人做事认真,不得分心,凡事做到最好。特别在今时今日,做不好的话恐怕连饭都会没有得吃。是的,但不要不看清楚,这里所说的就是“水太清”,而不是水清。是至察而非只是察。也就是不能过尽而是留有余地。如果你做事都用尽自己的能力,不用说你的能力就局限于此了吧!如果一朝事情有所改变而做不来的话恐怕会失去更多。有时藏而不露,做事总留有一着,就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或不知其底细是在哪一部位,虽然有时不能委于重任,但应该知越是重任,责任也就是越大。 从现实生活中来说,有多少人凡事做绝?聪明人都会留有余地。君不见很多时候的领导批评也都会留有点点空间。万事循环转,人有三衰六旺。时来运转或时去衰来都是平常事,没有余地恐怕都是为自己伏下了种种苦恼和苦果。就算在工作做事中,又有多少是特别认真的呢?要说“国检”够正式、隆重了吧!还不是事先通知,等把各方面工作先做好了,再来检查,应付式的对待。就是现在什么机关单位组织的常规检查,大家还不是应付式来对付。当然,并不是说不要认真做好,而它是包含着一个度的,至察已经是走到了极限的,否极泰来,当达一个极限之时也就是会走向另一反面的了。所以还是适可而止,平衡最好。 有感自己,做事好像糊里糊涂,一事无成。当然,起码糊涂生活,最直接反映就是自己生活难过,两餐难保。看来水太清无鱼,而太浊也是无鱼吧。有时认为自己做事很认真,现在看来其实也是一般般。对着朋友的思念,过多的思想负担,结果还是睡不着。为欣赏音乐的美妙,而过多的投入还不是伤了自己。看来还是事事不必太认真,顺其自然,平衡最好!

其他网友回答

“水至清则无鱼”反映的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存现象。自然界中的河流、湖泊、池塘、小溪都会有水,若水非常透明清澈的话,水中所含的浮游生物或饲料就比较少,鱼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法生存而导致无鱼。

人们常用这种现象类比官场上的“清廉”现象,清官的不贪和刚直不阿自然会使找他办事的人减少。后被人反过来提示为官者“别太清廉,否则得不到好处”。

其实,“难的糊涂”也是这个道理,有些事情如果点破会使人尴尬时就要装糊涂,有些事情按常规处理会激化矛盾时也要装糊涂,“难的糊涂”不是不明白,而是使事情模糊一些容易处理。

其他网友回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白话就是对他人的要求别太“苛刻”了。

凡事有度,对这个也需要一分为二的看。

善恶总在一念之间,是一条“界线”的事。对“度”的把握,一直会存在,对国人来说,“自然”,是“最好”的状态。

水至清则无鱼,不是水原本清,却人为的要去“浑水摸鱼”。人类的认识,从以前的模糊,到现在的清晰。当模糊不清时,强求“清晰”容易“错误”,因此对清晰不能“强求”。而当已经有清晰认识后,仍需要“水浑”,也非自然,倒可以说是“落伍”。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多点少点的,都是“不足”,有缺陷。自然的美,是国人所追求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先不要说严不严,最好先问是否“过份”,现实的“客观”是否达到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