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变法的影响(申不害变法的主要内容)

申不害变法的性质?

申不害变法 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的一个改革。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变法使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

法家三大创始人?

李悝,商鞅,申不害

李悝(公元前455—公元前395年),据说是鬼谷子的弟子,创立了法家学派,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初期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丞相,主持魏国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第一大强国。他曾经汇集当时各国法律法规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法典。

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

战国时期卫国人。

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

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

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拿出了三套改革方案,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

商鞅畅谈霸道的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变法理想的舞台。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另有资料认为在前420年-前337年),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

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

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庞涓对战申不害谁赢了?

这二人没交过手,申不害死后五年庞涓才攻打新郑。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

先射箭后画靶的典故?

某一年,魏国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不敌,派使向齐、韩两国求救。

韩国当时的国君是韩昭侯,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近臣申不害:“申爱卿,怎么办呢?我们要不要救赵国?

申不害刚给韩昭侯打工不久,还处于磨合期,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合老板的心意,于是说:“君侯,这是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请君侯容我考虑考虑,再做答复。

申不害告别韩昭侯后,不是闭门思考,而是私下找两个名叫赵卓和韩晁(cháo)的大臣,先把他们猛吹一通,然后说:“当此国难,理当为君进言。为臣子的,进谏不一定被采用,不过是尽忠罢了。

赵卓和韩晁不知是圈套,于是傻乎乎地去给韩昭侯进言,一个主张救赵,一个主张不救。申不害呢,则在暗中观察老板聆听时的神情

听了一会儿,申不害大致摸清了韩昭侯的态度,知道他是倾向于救还是不救赵时,再次进谏。韩昭侯一听他与自己观点一致,十分高兴

这是什么?这就叫“先射箭,再画靶”,一定是“命中十环”。

法家四圣?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等。

法家人士在政治实践中,奖励生产和军事,毁弃诗书,继承并发扬了道家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流派主要盛行于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早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亦来自这三国: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这三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政治权术;慎到重“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就提出了将三者相结合的思想:法,是健全法制,执法公正;势,指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韩非认为法律与规章制度非常重要,“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法家主张的以法治国,是很实用的思想,无论是处在战国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极端状况下,还是处在和平时代,都有用武之地。西汉之后,法家思想被儒家所取代,统治者独尊儒术,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申子辟舍原文?

原文:

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宫。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一日,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曰:“非所学于子也。听子之谒,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谒?”申子辟舍请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韩昭侯,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具有法治思想,曾任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政治改革。申子:指申不害,战国时期郑国人,韩昭侯的相。受:通“授”。请仕:请求委任。从兄:堂兄。谒:请求。亡:抑,还是。辟:通“避”,退避。辟舍:不敢住在正屋里,表示惶恐。

【译文】

 韩昭侯对申不害说:“法度很不容易实行啊。”申不害说:“实行法治,就是见到了功劳再给予奖赏,根据才能来授予官职。现在您设置了法度却又听从身边人的请求,这才是法治难以实行的原因啊。”昭侯说:“我从现在开始才知道如何实行法治,才知道如何来听取意见。”有一天,申不害请求韩昭侯委任他的堂兄做官。昭侯说:“这不符合我从你那里学来的道理啊。我是听从你的请求而破坏你的治国原则呢,还是采用你的治国原则呢?”申不害诚惶诚恐地避开正屋不住而请求给自己处罚。

申不害变法失败的真实原因?

失败原因在于申不害把希望寄托在了君主身上,

如果君主贤明或者在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那么他所出台的政策就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反之,君主如果没有能力,那么国家就不会多有发展;除此之外,申不害虽然是法家代表人物,但是他提倡的法并有一视同仁,如果贵族阶层犯了错事,还要看君主的脸色。

所以,申不害变法不根本,最终还是失败了。

慎道申不害商鞅区别?

商鞅属于法家法治派,著有《商君书》流传于世,申不害属于法家术治派,著有《申子》一书存世,法制派、术治派和慎道的势治派合称为法家三派。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各有侧重,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最后秦法并没有因为商鞅之死而废除,还成为了秦一统天下的根基。

生不害是哪个学派的?

法家。

是的。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度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者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申不害跟商鞅的区别?

答案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申不害与商鞅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虽然都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但是两个人和慎到三个人在主张法家思想当中还稍有不同。

申不害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他主张以术治国。强调帝王以权术治理国家。在韩国也进行了改革但是收效甚微。

商鞅主张依法治国。但是商鞅制定的法律太过严苛。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处理好法律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关系。

慎到主张以势治国。主张帝王要拿出势力压服民众。

总之三个人的法家思想都有片面性。只有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