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明知诸葛亮摆的空城计,为什么望而退却不进攻呢?(诸葛亮用一座空城吓退了司马懿)

网友提问:

诸葛亮摆下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不下令进城拿下诸葛亮?

优质回答: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被司马懿识破,为啥司马懿不进城抓获诸葛亮?

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司马懿……。只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一童子捧宝剑;右一童子执廘尾……懿看毕大疑,便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提问先入为主,认定司马懿识破空城计,实际是网上一些高论,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事后,而事后诸葛亮是被嘲弄的,并非是聪明睿智。作为身临其境的大帅,司马懿可没有这么轻松。因为,毕竟涉及数万人的生死。

司马懿究竟是否识破?这是一座空城,需要联系前面,第一,街亭争夺战前,司马懿有预判。司马懿曾经估计: 街亭、或列柳城一丢,就可一鼓作气,直达阳平关,也就是到了汉中门口。诸葛亮知道这消息,必然连夜逃回汉中。然而,事实是,马谡丢掉街亭后,诸葛亮还作了大量善后,包括派张翼带人修理剑阁;派人把姜维母亲送往成都;

令关兴、张苞带兵,在临近山头布设疑兵,鸣锣摇旗,击鼓呐喊,造势惑敌……。注意看前面故事,司马懿是远远看见,为啥要远远?要知道,诸葛亮的连弩是很厉害的,凑太近弄不好要挨飞箭。第二,空城现场环境。注意,西城虽小,但是一座山城,啥意思?就是周围是崇山峻岭,都是山野。有说法,小小西城,能有多少兵马,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就算西城有埋伏,还不是小菜一碟?可是周围山头,就近在咫尺,那些锦旗、疑兵,不能不使司马懿心生疑虑。说司马懿故意装傻,是自保手段,其实是先保性命。因为,司马懿事先估计的,完全出乎预料,一步不慎,就可能送掉老命;

当然,罗先生设计的空城计一段,多少有点瑕疵,主要是时间段选取。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那时候,因为司马懿在曹丕上位魏王时,先由丞相军司马,升丞相府长史,曹丕登基后,司马懿任尚书台尚书,后来,司马懿又出任都督荆豫诸军事,在中线战区,并没有和诸葛亮打交道。所以,那时说司马懿怕诸葛亮,不太恰当。

由于诸葛亮闹腾的太欢,曹睿才调司马懿都督雍凉诸军事,通过长时间的交手,司马懿确实感受到诸葛亮不好对付,例子很多,不详细列举,只举一例。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怕上当,深沟高垒,坚壁清野,就是不理。诸葛亮只好送“妇人之饰”羞辱,希图激怒司马懿,诱其出战,司马懿自己能忍、能装,但部下们愤愤不平,在下面议论,有损大都督形象,司马懿故意上表,请求出战,但曹睿、司马懿早有交流,心有灵犀一点通,曹睿知道司马懿心思,就下令诸将不得出战,并派生性耿直的辛毗杖节前来,执行军令。只要诸葛亮挑战,司马懿作出出兵姿态,辛毗就仗节立于营门,军队就出不去,自然无法出战。

辛毗这个人,直率得曹丕都害怕。当年曹丕鉴于洛阳周围,十室九空,打算从冀州等富庶地区,迁徙一批人口到洛阳近郊区,但没人愿意来。曹丕生气了,下令强制执行,众谋士觉得不妥,劝说曹丕,曹丕也不听,说的多了,曹丕心烦,转身就走,辛毗就上前,一把抓住曹丕衣服不放。皇帝权威竟敢冒犯,众人都吓傻,曹丕却气笑了,无奈最终取消成命。

综上所述,空城计出台的时间背景,不够合理,有改进提升空间,但说司马懿识破了,是故意放水,这实际是现代人的说法,作为原创罗先生、当事的诸葛亮、司马懿,都是不可能接受这看法的。(130)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摆下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不下令进城拿下诸葛亮?

谢谢。司马懿只所以没有下令进城拿下诸葛亮,是吃了自己多疑性格的亏!其实,诸葛亮也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走的一步险棋!险到几乎丧命!

事实上,司马懿也深知自己多疑的弱点,所以在兵临城下后,看到城门大开,城上传来悠扬的琴声,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没少费心思,他仔细倾听着城上传来的每一个音符,以判断诸葛亮心虚还是心实,在反复辩别后,最终误判为,这是诸葛亮用的"请君入瓮"一计!怕中埋伏,下令退兵。

这步险棋的成功,也让孔明诸葛亮更加增添了神秘色彩,同时也名垂青史,以致被称为智慧的化身。

其实,诸葛亮也有"计"不好使的时候,如曹操拒不出战,诸葛亮用的激将法就没好使。当曹操收到诸葛亮派信使送给他的女人衣服时,他不仅没有发怒,而且还当着信使的面,穿了起来,还高兴的让信使转谢诸葛亮,并和颜悦色的询问你们主公的身体状况,日常都做些什么?然后善待信使,以此反将了诸葛亮一军!

事实上,这时的诸葛亮,己染病在身,军中大小事情忙得不亦乐乎!在祈天的尾声,又让魏延踢翻了长命灯,种种迹象表明,诸葛亮大寿将尽,大势已去!成为后话……

总之,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他超强的心志成熟上!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有一个特点,就是褒扬蜀汉,贬斥曹魏,很多历史人物的真实战绩都被累加到某些个人身上,诸葛亮就是罗贯中艺术形象的再造者,成为一个高大上的艺术形象。(诸葛亮和司马懿剧照)

空城计是诸葛亮计谋的巅峰之作,在京剧中有著名的曲目——《失空斩》,是指《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合称,完全按照《三国演义》的内容进行再演义。《失空斩》以《空城计》为核心,因此也被称作《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命令马谡驻扎街亭,阻挡司马懿的大军,不听诸葛亮事前嘱咐,又不听前锋王平的建议,被司马懿断绝水源,导致全军溃败,丧失街亭这一军事要道。司马懿率军进攻兵力空虚的西城,诸葛亮沉着应对,在城楼上抚琴,司马懿多疑,认为诸葛亮设下了埋伏,狼狈逃窜。

乍一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高大上,司马懿的军事生涯留下了败笔。不过被人认为,司马懿在曹魏的日子不好过,只有诸葛亮这样有才能的人在,曹魏才会用司马懿这样的人才,诸葛亮不在了,司马懿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司马懿这是为自己留后路,故意放诸葛亮一马。(空城计中诸葛亮弹琴剧照)

历史上诸葛亮唱“空城计”到底有没有这一回事?

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在228年第一次北伐期间发生了“空城计”,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根本没有这一回事。

一、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第一次北伐中没有对阵。

228年,诸葛亮北伐时曹魏的与诸葛亮作战的主将是张郃,司马懿根本没有领兵,他在千里之外,根本谈不上与诸葛亮对阵一说。(张郃剧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被他击退)

二、诸葛亮不可能让“空城计”这样的军事场景出现。

诸葛亮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不可能让自己的后勤和指挥机关处于敌军的主力攻击之下,如果发生类似“空城计”这样的事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连一个普通的军事将领都不如了。因此这只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而已。

三、真实的“空城计”实施者。

在真实的诸葛亮北伐中,还真的有将领在败局的情况下实施了类似“空城计”的计谋,全身而退。

诸葛亮当时派遣马谡为主将守卫街亭,王平率领1000人为副将。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被魏军张郃断绝水源导致大败,街亭失手。王平作为副将胆大心细,不慌慌张张逃跑,而是擂鼓助威,部队在平原上缓慢撤退,防备被张郃骑兵碾压。撤退的过程中,马谡败退的主力部队也逐步加入到王平的队伍中来,军力大增,这让熟谙军事的张郃疑心大起,不敢轻易追击,怕中了蜀汉军队的埋伏,因此王平率军得以全身而退,收拢的军队在5000-10000之间,他自己只率领1000人。(王平和马谡剧照)

王平是真正“空城计”的实施者!

四、失街亭马谡畏罪潜逃。

街亭失守后,主将马谡就没有投案自首,自己知道罪过大,畏罪潜逃了。《三国志.蜀书.向郎传》中有一段记载如下:

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向郎是诸葛亮丞相府的长史,类似于诸葛亮府衙的秘书长或者幕僚长。向郎和马谡私交不错,爱惜他这个人才,让马谡潜逃了,期望躲过被斩杀的结局。向郎因为知情不报,被闲置不用了二十多年。

马谡被诸葛亮派人擒获,同他手下的将领张休、李盛一起被处斩。马谡被擒获后应该没有和诸葛亮见过面,他曾经写信给诸葛亮,如下: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说白就是让诸葛亮照顾自己的遗孤,诸葛亮也是这么做的。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

一,杀死诸葛,则天下安定,司马将被曹魏弃如草芥,或被防犯如寇仇,将寻衅灭之而后快。

换言之,“杀敌,将被本国皇室所贬谪”。

二,留下诸葛,则天无宁日,司马将被曹魏视如镇国法器,并被依重为肱骨,只能封侯以驱使。

换言之,“拥敌,将被本国皇室所依重”。

所以:

“空城计”这一幕演的好!

就像“唱双簧”,诸葛为明,在台前;司马为暗,在身后。

一前一后。

在前面,你诸葛“焚香抚琴”玩作秀;

在后面,我司马则“勒马回军”做知音。

一明一暗。

在明里,你诸葛“弹出铿锵之声”,退敌几百里,自留下千古美名谈;

在暗里,我司马则“听出弦外之音”,拥敌数十载,却换得百年晋基业。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家在魏国的势力仍在增长之中。与曹家正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诸葛亮存在的意义是司马家可以继续掌兵。然后在军中继续培养亲信,树立威信。

再者,消灭了诸葛亮的军队,蜀国势力衰败,三国之平衡也将打破。司马家固然可以立功,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未尝没有过先例。无论识没识破,不追击便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