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川医/华西维名5周年 暨华西110周年华诞

写在川医/华西维名5周年
暨华西110周年华诞
作 者:余 坚
编者按
今年是华西诞辰110周年。五年前的今天(2015年12月14日),中国教育部发布[2015]144号教发函,同意刚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泸州医学院再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在华西110年华诞之际,深感华西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华西”从华西协合大学、到华西大学、四川医学院(川医)、华西医科大学(华西),再到现在发展成享誉中国的“华西医学中心”,艰难地走了一个多世纪。在这一百一十年里,华西改了五次校名,还被兄弟医学院校挪用“川医”大这个校名十个多月,维护“华西品牌”是实属不易。

为纪念华西医科大学110周年华诞,《永远的华西》微信公众号在10月6日发表了题目为《恭贺华西母校生日快乐》的短文简单介绍了华西的历史沿革(链接:华西海外校友会热烈祝贺华西建校110年诞辰)。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教育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调整全国高等学校。1951年1月,政府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机关的指示》,于是已经更名为“华西大学”的华西协合大学开始调整。华西大学的农学系迁到重庆北碚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和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家政专业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历史化学和教育系的部分教师调往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人类学(社会学系和民族学)并入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化工轻工等系组成四川化工学院,文理哲学院合并到四川大学(川大),经济学系则转变为独立的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华西大学在华西坝上留下的唯一骨血就是她的医学部,改名叫四川医学院(川医),后更名为华西,现川大华西医学中心。2015年初,位于四川泸州的泸医得到教育部的同意改名为“川医大”,导致华西校友和社会人士的强烈反对,引发“泸医更名争议事件”(见百度百科)。
《泸州晚报》头条新闻引发华西海外校友热议并催生了《建议教育部撤销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公开信》
4月28日,教育部发布教发函[2015]66号文件同意泸医更名川医大。5月7日,在德州的执业医生戴越盟同学在华西海外群里上传当日《泸州晚报》头版照片,晚报刊登了“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头条新闻。这则新闻在华西海外群里引起校友们的深入激烈讨论。从早上7:16分看到新闻开始,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海外校友是接受现实还是抗诉。当时大家并没有足够信心改变中国的一所大学更名的行政决定,所以大家的讨论非常随意,校友们甚至调侃并建议泸医改成“中国西南医科大学”。经过一番互相鼓励,大家一致支持给教育部写封信反对泸医更名为川医大,要求撤销教育部同意泸医更名的[2015]66教发函。讨论到下午6:14分,一封题为《建议教育部撤销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公开信》(简称公开信)上传到群里,并经过稍微的修改后上传到各个华西海内外校友群寻求校友签名支持。
华西海外校友建议泸州医学院应该改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公开信》引起华西海外校友的强烈反响,同学们通过微信群接龙签名表示支持,第二天签名就占据《公开信》的整个版面,接龙签字明显不能满足签名的需求。纽约执业医生王纲校友经过调整,在5月10日建立网络签名平台,征求华西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签名支持。5月14日,在北卡的黄娟校友建立了《永远的华西》微博。在志愿者的努力下,《永远的华西》不仅成为推动川医/华西维护母校校名(维名)活动的对外窗口和宣传,而且后来发展成为几十位海内外志愿者参与的弘扬华西文化历史、联络校友情感、报道医学最新进展、和为大众提供医学科普知识的标杆性宣传平台。
《公开信》于5月12日提交给教育部长信箱和省教育厅长信箱。广泛传播《公开信》使其得到公众签名支持,并推动报纸媒体报道是维名初期的首要任务。5月19日,加拿大最大的华文报纸《星岛日报》首先报道了:“加国协办华西医大,另一医学院改名相近,多市川医上书北京,阻母校名[闹双胞]”。5月23日北美最大报纸《世界日报》报道:“[川医]闹双胞华西医大校友发声”,同日广州《南方周末》也在国内首次报道:“‘川医’之争,谁是正宗?一所地方医学院更名背后”。在维名过程中,国内外主流报纸、网络新闻及电视节目先后报道华西/川大反对泸医更名川医大事件达三十余篇(次)。官方报纸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网络传媒或新闻包括《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网》、《网易新闻》、《凤凰网》、《腾讯》、《新浪四川》、《东方财富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均纷纷报道泸医更名川医大事件。中国主流电视台,如中央电视台《杂志天下》栏目、深圳卫视、贵州卫视《新闻今日谈》、东方卫视《子午线栏目》、辽宁卫视《老梁观世界》纷纷报道了这个“惹争议”的中国大学更名事件。
由于华西已经并入川大,华西的原有法人资格、品牌形象和资产维护均由川大主导。6月9日,川大正式再次向教育部发函表示“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是异议已过公示期,为此川大向教育部提出了行政复议申请。这应该是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利用“复议”的正当法律诉求对政府部门下发的行政命令进行修正。相关各方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是“四川医科大学”和“四川医学院”是否可能引起混淆?《永远的华西》用滚动发布的形式对上述问题做了解析回答。为此海外校友做了三级公证(地方公证,州政府公证和大使馆公证)陈述(Statement)认为“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和“四川医科大学”在英文表达上明显存在混淆。后来海外校友所提供的三级公证陈述和证据随“行政复议”的文件一起提交教育部参考。
2015年5月15日《永远的华西》刊登《公开信》当日截屏
《永远的华西》同期发表了华西校友、上海源泰事务所的潘心持律师文章,文章对公示的法律依据提出质疑。潘律师认为公示发布的时间和刊登的地方都存在违背便民原则。更关键的是学校更名是行政许可,当事项关系他人的重大利益时,应当直接告知利益关系人,后者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在听取利益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后做出决定。在本事件中,泸医曾在2014年4月21日致函川大,要求同意其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川大回复给泸医,表示不同意其更名。显然泸医更名是关系到两所学校之间的名誉行为,在法律上属于民事行为,而不是行政法律意义上的“履行告知义务”之情形。事实上教育部同意泸医更名之前,并未听到川大的“陈述和申辩”,因此整个公示程序并未满足《行政许可法》关于告知的规定。
《南方都市报》刘洋记者于6月16日报道说:南都记者获得了一份《四川大学关于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函》(川大校[2015]13号)。文件指出川大在2014年4月21日泸医《关于恳请四川大学为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给予证明函》(泸医院函[2014]9号),川大校务会对泸医更名明确做出了“不同意给予泸州医学院证明”的决定并回函表明立场,同时将回函抄送给四川省教育厅。报道说:“川大校长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是华西海内外校友反对,后经川大主要领导讨论,认为校友们的要求是合理的,同时华西医学中心的领导和师生也一致表示反对泸医的更名,而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以后,其原有品牌形象、资产等的维护均由川大主导,泸医的更名涉嫌侵权,川大是此次事件中的第三方,因此“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南方都市报》还详细报道了川大反对泸医更名川医大的原因(https://news.qq.com/a/20150617/006578.htm)。
华西海外校友在维护母校的名誉不遗余力。7月1日,华西海外校友曾晓蕙、杨本端、牟建钊和余坚接受《西雅图中文电台,作客情感线》专栏的邀请参与访谈节目,与主持人雅秋女士一起讨论有关泸医更名事件。同时,美国《侨报》推动了系列报道:《从泸医更名川医大有意混淆社会,看当下教育问题》(6月29日),《地方行政干预大学更名引发学生游行和网上恶意攻击》(7月2日),《公示和评审不应逾越法律-浅谈泸医更名事件的程序问题》(7月14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校名保卫战该护啥?》对泸医更名的意义提出质疑。其中《侨报》的“中国一大学更名,美籍华人为何强烈反对”(8月28日)一文被海外第一大中文网站“文学城”转载并刊登在首页新闻区。
维名几经波折。到了10月初,海外校友会/维名工作组得到确切的消息:涉及更名的几方基本上同意川医大再次更名。10月21日,教育部也中止复议并同意泸医另选其他校名。10月22日,五位海内外校友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教育部“同意泸医更名川医大文件”([2015]66号文)。后来因教育部同意川医大之校名不再继续被使用,将另发批文将川医大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两校已不再混淆,经华西校友商榷,由潘心持律师代理的海内外校友在2016年2月24日撤销了行政诉讼。由于[2015]66号文没有被撤销,川医大2015年毕业生拿到该校历史上唯一的一届“四川医科大学”毕业证书。
《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发表评论员文章《改名不能太功利》,称泸医改名为“一次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的改名”,批评“国内有的高校却终日把心思用在改名谋利上”,并下结论说:“改名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根本”。这篇文章基本上给泸医更名事件盖棺定论。2016年1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同意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的函》教发函[2015]144号,文件签署日期为2015年12月14日。同日,《永远的华西》发表《华西/川医维名结束感谢信》。
弹指之间,五年已逝。当年海外校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维护母校的名誉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征集签名,收集证据,推动舆论宣传、倾囊相助到法律诉求,踏踏实实地为母校做了件很伟大的值得一生回味的事。如今兄弟院校西南医科大学如愿改名,但不再混淆川医名字,继续为中国西南地区培养基层医护人员,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健康医疗提供新鲜血液;川大华西不断努力打造一流学科和大学,集聚在华西坝上的几个华西医院在“大健康”(Metropolitan)格局下(参考《华西大健康》工商经营网2020-05-30),依托其优质医疗资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提供最佳医疗服务;华西海外校友会则和“华西临床医学院校友会”合作,为华西引进人才技术、深化发展以及对外交流而努力;而《永远的华西》逐渐发展成为弘扬华西文化、联络校友情感、报道医学进展、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平台。维名之后,各方皆大欢喜。
本文作者希望感谢所有参与川医/华西维名志愿者。由于篇幅有限,很多校友和专业人士的贡献不能在此一一实名感谢,敬请大家留言。如有唐突或疏漏,作者提前致歉。
END
作者简介
余坚,男,华西医80级校友,博士,现任拜耳(Bayer)药业全球医学事务资深肿瘤医生医学主任,负责靶向和免疫抗癌产品在治疗实质性肿瘤方面的医学策略和临床拓展(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拜耳的立场和观点)
识别
二维码
关注
我们
联系我们:yydhx@qq.com
编辑信息
文字编辑:汉有游女
预览审阅:奔腾鱼
责任编辑:西西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