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的孙权是个怎样的人物(三国时期有孙权这个人物吗)

网友提问:

三国时期的孙权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优质回答:

相比曹操和刘备,孙权虽然也是三国时代的著名君主,但知名度似乎小了很多。

不过,历史上真实的孙权,其实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要不然,他也不可能率领吴国,和魏蜀两家分庭抗礼那么多年。

孙权生于公元前182年。和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不同,孙权和曹操刘备其实并不是一代人,而是和他们的子侄同辈。

孙权出生的这一年,刘备正在河北地区游历,结交当地的英雄好汉。曹操则是正担任议郎的官职,也就是后世的言官。当时的曹操还是一个大好青年,每天想着积极上书朝廷,改变东汉腐败的现状。可惜他的上书,一次也没有被采纳。

至于孙权他们家,当时正居住在江苏地区。孙权的父亲孙坚,此时还只是一个县丞,官职并不算大。不过,孙家世代在江浙地区做官,根基很深,家境也比较殷实。所以孙权出生的时候,孙家的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

但是,就在孙权三岁那年,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184年,著名的黄巾起义爆发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为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不得不给予地方官员更多实权,这进一步导致了局面失控。几年之后,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是地方军阀却开始逐渐做大。

在这个过程当中,无数英雄豪杰,趁势而起。这其中,就包括了曹操和刘备,同时也包括了孙权的父亲孙坚。靠着镇压黄巾起义的功劳,孙坚一步步做到了太守的高位。

但是,在这之后,洛阳那边就发生了著名的董卓乱政事件。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这段历史应该都比较熟悉,所以我们也就不多说了。在这之后,各地诸侯开始起兵讨伐董卓,孙坚也率军前去参战。但最后,这场战争却无疾而终。

再后来,在这场战争结束后不久,孙坚奉袁术之命,前去征讨荆州,结果却不幸战死。这一年,孙权仅仅只有九岁而已。失去了孙坚之后,孙家瞬间衰落了下来。不过好在,孙权的大哥孙策,及时站了出来,扛起了孙家的大旗。

此后,孙策带着自己父亲麾下的旧将,出征江东。靠着孙家在江东地区的声望,得到了江东士族的支持,逐渐打开了局面。在此期间,北方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曹操逐渐壮大,比如刘备三让徐州,比如吕布被杀……然而,就在孙策即将统一江东的时候,却忽然被刺客刺杀。孙家好不容易打下的家业,瞬间变得风雨飘摇。

作为孙家此时年龄最大的男丁,此时的孙权,责无旁贷地站了出来,继承了孙策的位置,成为了新一代的江东之主。这一年,孙权仅仅只有十九岁。

在孙权接管江东的这一年,刘备已经在北方待不下去了,转而前往荆州投靠了刘表。曹操则是在官渡一战当中,战胜了袁绍,成为了北方新的霸主。

对于孙权来说,官渡之战以前,所有的事情,其实更像是他的童年回忆。直到官渡之战以后,他才开始参与这场乱世战争。不过,上位之初的孙权,其实还没资格逐鹿天下。因为当时的孙权,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巩固孙家在江东的统治。随着孙策去世,当时很多江东士族,也开始摇摆不定。如何得到他们的支持,保持江东地区的独立性,这是孙权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则是彻底统一江东,继而向外发展。因为孙策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彻底统一东南地区,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孙权的头上。

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孙权靠着自己的努力,再加上一群孙家铁杆支持者的帮助,总算是稳住了局面。不但彻底统一了整个江东,还开始向荆州地区扩张,拿下了江夏郡。但显然,孙权的军事才能,实在是比较有限。八年的时间,才刚刚统一江东。不过这也不能怪孙权,毕竟孙权的父兄去世的都比较早,确实也没人教过孙权打仗。

不过,就在孙权刚刚拿下江夏郡不久,便发生了一个剧变。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与此同时,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打算一口气吃下整个南方。

面对曹操的到来,江东集团可以说是胜算极小。因为当时人口主要都在北方,孙权的地盘虽然不小,但却完全无法与曹操集团抗衡。随着曹操的到来,江东内部也出现了剧烈的反弹,很多人都主张投降。

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孙权却选择了迎战。孙权的这个决定,无疑是彻底改变历史走向的一个决定。虽然在三国演义当中,这段历史,主要是在刻画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的斗智斗勇。但实际上,真正做出决定的,还是孙权。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

为了抵抗曹操,孙权和荆州那边的刘备、刘琦联合,最后在赤壁之战当中,一举战胜了曹操,稳住了孙家在江东的统治。

这一年,孙权27岁。

不过,在这场战争当中,孙权集团虽然出力很大,但是却并不是最大的赢家。赤壁之战以后,孙权集团本想趁机北上,一鼓作气扩大地盘。但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孙权虽然猛攻合肥,但却并未取得太大的战果。反倒是刘备这边,趁机拿下了荆南四郡,完成了华丽的逆转。

见到刘备集团迅速壮大,自家又无法北上,孙权只好暂时修改战略,转而向南发展。此后几年里,孙权集团逐渐控制了南方的交州。然而这次扩张,对于孙权集团整体实力的提升,却相当有限。因为交州地盘虽大,但是人口却很少。

与此同时,刘备集团则是顺利入主益州,逐渐控制了巴蜀之地。此时的孙权,开始越发的焦急。孙权很清楚,所谓的盟友,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虽然当时孙刘两家关系不错,但只要刘备做大,地盘位于长江上游的刘备集团,想要进攻江东,江东便无险可守。

唯一的方法,就是占据整个荆州。但如此一来,势必要和刘备集团,彻底撕破脸。

因为进攻北方一直没有战果,所以,孙权便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刘备集团。公元215年,孙权第一次率军进攻荆州,但却被刘备集团逼退。此后,恰逢汉中之战爆发,刘备率领主力,前往汉中迎战曹操。两年之后,趁着关羽被牵制在襄樊一带的时候,孙权偷袭了关羽后方,终于拿回了大半个荆州。

不过,孙权的这次偷袭,也彻底惹恼了刘备。两年之后,夷陵之战爆发。虽然最后孙权集团胜出,但这次战争,也彻底破坏了孙刘两家的联盟。在夷陵之战爆发的前后,曹操和刘备先后去世。而曹操去世之后,其子曹丕篡汉自立,历史终于彻底进入了三国时代。

曹丕登基这一年,孙权39岁。

而刘备去世之后,为了抵抗曹魏集团,孙刘两家再次结盟。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孙权集团虽然多次和曹魏集团交战,但却始终没有大的进展,唯一的进展,恐怕就是孙权正式称帝了。在此期间,曹魏那边,掌权者有曹丕换成了曹叡。而蜀汉那边,则是换成了刘禅和诸葛亮这对组合。

毫无疑问,孙权应该并不算是一位有能力的开拓之主,而是应该算一位守成之主。如果他的父亲和兄长,能够留给他一个完整的国家,孙权或许也能成为一代明君。但可惜的是,生在三国时代,孙权有限的能力,注定他最多只能守住东南,而无法统一天下。

十几年之后,随着孙权逐渐衰老,蜀汉和曹魏两大政权,几乎同时出了问题。蜀国那边,诸葛亮去世,内部出现了人才断档。魏国那边,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开始逐渐掌权。魏蜀两家的内乱,原本是孙吴集团进取的最佳时机。但遗憾的是,此时的吴国内部一样出现了问题。因为孙权的太子早逝,此后,孙权的两个儿子,开始围绕储君之位,明争暗斗。

这场争斗,后世史称两宫之争。而这场两宫之争,也导致东吴内部彻底分裂,再也无力对外扩张。晚年的孙权,常年被儿子们的斗争所困扰。最后,在孙权临死之前,孙权却两个都没选择,将这两个儿子,一个赐死,一个流放,改立最为年幼的一个儿子做储君。

孙权的这个决定,也注定了在他死后,东吴会出现长达十多年的内乱。

公元252年,孙权在南京驾崩,终年71岁。孙权死的时候,吴蜀两国内部,麻烦不断。如果孙权个人的军事才能特别强,说不定真有机会统一三国。

但可惜的是,孙权打仗的能力,是真的有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孙权虽然活得很长,但最后却并没有统一三国。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孙权。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孙策会传位给孙权?

受《三国演义》影响,我们固有的认识是孙策传位给孙权是被迫无奈的选择,而且传位给孙权时,孙权也仅仅是黄口小儿。而且要知道孙策弥留的时候,还有儿子叫孙绍。

不仅如此,孙策那时候,有三个弟弟,孙权也不是三个弟弟中最得孙策青睐的。那时的孙策必须从三个弟弟之中选择一人继承孙策之位。孙匡年龄太小,又与曹氏结亲,显然不适合做江东之主。孙翊骁悍果烈,有兄孙策之风采,看来是最佳的继承人选。而且孙策本人也对孙翊这个弟弟格外青睐,寄予厚望。孙权也不错,很早就随兄长左右,性格比较温和,也颇得孙策欣赏。另外,孙权的优势是年龄在兄弟之中最长,相对最成熟。按照传统,庶生子孙朗是不参与继承的。

那为什么会选孙权呢?孙策临终时,遗令孙权继承他,“呼权佩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因命张昭等人,好好辅助孙权。孙权此前曾经担迁过阳羡(江苏宜兴)长、奉义校尉等职,又普随孙策进攻刘勋、黄祖。策既死,权继立。

由此看来,孙策选择二弟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孙策之所以选择成熟稳健的二弟孙权接班,主要是看重孙权的个性与父亲和自己有明显不同。孙策认为,惟有孙权才能避免孙氏家族悲剧重演。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是难以改变的。孙坚、孙策父子英年早逝的悲剧,都与其个性密切相关。当年,因为勇猛而轻躁,孙坚在荆州与刘表的战事中陷入埋伏,身死岘山。孙权个性沉稳,再加上年龄的优势,就使其成为驾驭江东的最佳人选。

二、孙权何以能迅速稳定局面?

这时虽有江东六郡之地,但深险之处,多为山越所占,末尽从命。部下也各怀彼此,去就未定,这正如《三国志·孙权传》所说: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像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孙权初立时,形势确实不稳。如孙策所表用的庐江太守李术,就不服从,并且招纳孙权的亡叛,权写信索还,李术却回信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孙仪得书大怒,攻灭了李术。其他抱观望态度者,颇不乏人。幸而张昭、周瑜,竭力辅助。张昭是彭城人,也是汉名士之一,避乱江南,任孙策的长史,文武之事,策多委托他办理。孙策既亡,他倾心扶助孙权,北来名人流寓,因而也逐渐定心下来,如诸葛瑾、鲁肃等,皆米归权。周瑜既败黄祖后,留守巴邱(湖南岳阳),闻策已死,即率兵赴丧孙权留瑜,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事权。张昭是名士之首,周瑜有实力之雄,两人为辅,影响很大,稳定而且发展了孙吴鼎立于江表的局势,故《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书》说:“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沿,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

周瑜协助孙权,更是解决了若干重大问题孙权继立不久,曹操要他质任子,即以亲子弟为抵押品抵押于操处,孙权与张昭秦松等商量,犹豫不决,因而独与周瑜同到母亲吴夫人处议定决策,周瑜认为吴有六郡之地,兵精粮多,所向无敌,不应送质。孙权母亲同意周瑜的意见,决定不送质,并且还对孙权说,周瑜和孙策同年而小一个月,我待他如儿子一样,你应待他如哥哥此事既说明周瑜和孙家的关系密切,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孙吴大的决策权力。

此外,追随孙坚,孙策的旧将如程普、朱治、董袭等人,共同维护孙氏的政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如董袭就在孙权刚统事时说“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乘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在孙策刚死,孙权年少继立,大家正担忧时,能这样支持孙氏,作用自然不小。孙吴得以割据江东,确也因为具有了当时的地利、人和两个条件。

固然不可否认周瑜和张昭对孙吴政权在江东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没有孙权的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周、张二人绝对不会有如此重要作用。

三、孙权所展现的军事才能

孙权继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镇压山越和西攻黄祖。镇压山越,不仅是一般的稳定内部,而且是从山越调取人力财力,剥削山越人民以加强孙吴政权的国力。西收黄祖则系收取荆州,以争取长江上游形胜之地,更好地屏障江东割据之局,替父亲孙坚报仇,只是其次或借口而已。

1、关于镇压山越方面:

山越即秦汉以来百越之后由于汉族统治者的压迫,他们退居于山林地带。当时建安(福建建瓯)一带的山越,当即闽越的后裔;会稽一带的山越,当即瓯越的后裔豫章一带的山越,当即豫章越族的后裔。汉武帝曾迁闽越于江淮一带,故孙吴时,丹阳也有山越。这些山越很多已经汉化,或者正在汉化中,也有若干汉人居于山地,被称为山民。

山越既是逃避汉族统治者的迫害而退居山地,血缘组带还有很大的作用,往往群居某一山区,因此,山越有时也被称为宗部或宗人。孙吴时的宗部和山越,基本上是同一对象的不同称谓。山越居于丛山之中,从事农业,“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日常生活大体同于汉人。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各地山越起而反抗,孙权“使征虏中郎将吕范,平鄱阳(江西波阳)、会稽,荡寇中郎将程普,讨乐安(鄱阳郡属县),建安都尉太史慈,领海昏(豫章郡属县),以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守剧县令长,讨山,悉平之”。就在同一年,南部都尉贺齐,镇压了建等处洪明、洪进等的反抗,并从反抗者当中,“料出兵万人”,这一年是较大规模地在各处镇压山越的反抗,此前孙策就曾镇压过宣城等处六县的山越,此后,贺齐还镇压过上饶、黟、歙等处的山越,陆逊、诸葛恪等又相继镇压过会稽、丹阳等处的山越。

镇压山越后,既可料取山越为兵,又可从山越榨取到租税财物。如陆逊既镇压了丹阳等处山越后,“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赢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诸葛恪镇压丹阳山越时,估计可得甲士四万,结果“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且夺得不少财物,以充军用。强迫山越当兵,调取其租税财物,当然是对山越的压迫和剥削。只是山越和汉人一起当兵,一生产,客观上互相日趋融合,对江南落后地区的开发,也有积极作用。这样,对孙吴政权的稳定,是很有帮助的。

2、关于进攻黄祖方面: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即较大规模地镇压山越的同一年,先行攻打黄祖,破其水军,但没有攻克其据守的夏口城。以后一再攻打黄祖,到建安三年(公元208年)春,孙权再大举进攻黄祖。这次由甘宁建议,凌统、董袭等为先锋,先破其蒙冲战舰,吕蒙斩其都督陈就,大败黄祖军,并追斩了黄祖,俘虏了男女数万口。

攻灭黄祖,就去掉刘表的一只臂膀,是攻取荆州的前奏,这从甘宁的建议中可以明看出。甘宁指出应在曹操之前取得荆州,要取得荆州,就要先消灭黄相。只是在既灭黄祖后,还没有来得及继续进军,曹操就在这年秋大,带兵南下了。因此,接着就是孙权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的事了。关于赤壁战前,孙、刘、曹方的形势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不在赘述。

四、孙权所展现的政治才能

这里要着重指明的,就是孙吴也力求取得荆州,甘宁在攻灭黄祖之前,劝孙权早日攻取荆州。鲁肃初到孙权处时,也建议趁北方多事之时,夺取荆州。刘表刚死,鲁肃又立即建议孙权,宜早日取得荆州,并自告奋,前往荆州观察形势,说合刘备,共同对付曹操。孙权基本上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说明孙吴要取得荆州,是既定的国策。

揆诸当时形势,如果曹操抢得荆州之地,就可以顺江东下,统一全国。刘备据有荆州,则可据此西取巴蜀,北伐中原。孙权取得荆州,则可以屏藩江东,固鼎足三分之势。赤壁战前,荆州成为三方必争之地。赤壁战后,曹操败北,曹仁退出江陵,只能据有襄樊以北地方,因此,只剩下孙刘两家,共争荆州。刘备如果没有荆州作为跳板,就难以攻取巴蜀,更无论北伐中原,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就要落空了,因此,尽力设法取得荆州。孙权为了抗拒曹操,如无刘备合作,力量不免单薄,正是与备联合,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的,因此,暂且同意将荆州借与刘备。不过,这只是权宜之策,最后是必得荆州而后已。

因此,在赤壁战后到刘备病死时,孙权一面北拒魏,一面力争日取回荆州,并进而以夺取荆州为重点。当赤壁战后,刘备西入巴蜀,吴将鲁肃屯防口(湖北嘉鱼西南)。等到刘备既得巴蜀汉中,孙权即命鲁肃、吕蒙收取长沙、零陵、挂阳三郡。及关羽北攻曹仁于襄樊,时鲁肃已死,吕蒙代肃。孙权和吕蒙商量:趁此袭取荆州,抑或北取徐州?吕蒙认为:“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故孙权即派吕蒙,率军西取荆州。并与魏连和,受曹丕封为吴王。魏黄初三年、蜀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孙权建年号,为黄武元年,其大将陆逊又大败刘备于夷陵。至此,孙权全有三峡以东长江流域的地方,形势已固。蜀汉大败于夷陵之后,元气损耗很大,刘备也病死,故吴蜀联盟得以恢复,共拒曹魏。

吴黄龙元年、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以建业为都城,改元黄龙。就在这一年,孙吴与蜀汉订立盟约,中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对分之。《三国志·孙权传》并载盟约内容,略引如下:

“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

由于孙吴既已全据长江中下游之险,形势稳定,故又联蜀拒魏,并且正式称帝改元。三国当中,孙吴称帝最晚,但从割据江东起计算,却是历时最久的。

孙权在位时,还有一件重要措施,即进一步加强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台湾当时称为夷洲,汉代时就和会稽郡人有来往,三国时也常有人“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

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得夷洲数人还”,据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地无霜雪,土地肥沃,既产五谷,又多鱼肉。可见大陆和台湾互机了解情况,来往甚密,孙权进兵台湾后,关系就更密切了。

孙权死后,儿子孙亮、孙休,仅能保据江东。传至孙子孙皓,暴虐无道,社会矛盾激化。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被西晋所灭。从孙权黄武元年起算孙吴共经五十九年。

其他网友回答

不要抢,我来答。忆往昔峥嵘岁月,提及三国,我们可能会想起诸多的历史人物,想必大家对孙权也非常熟悉,周瑜曾经夸赞他拥有“神武之才”,曹操也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刘备也有着“吾不可以再见之”的感叹,这些足以看出孙权备受各路豪杰的尊重和推崇。但是,小青峰看来,我们还是应该以一个辩证的思维去剖析一个人物,下面就让小青峰带领大家去走进孙权吧。

一、前期年轻时的孙权

纵观三国历史,前期的孙权的确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孙权在掌管江东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为人处世非常圆滑,几乎刘备和曹操都很喜欢他,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成为了当时著名的谋士,跟着父兄征战天下,在夷陵之战,赤壁之战中曾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孙权这个人非常的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据说有他在,内部几乎都没有什么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权的稳定。很多人都曾经高度褒扬孙权具有王者之气,但是他自己从来不会用君臣关系强迫他人,而是通过现身说法,亲和对待下属,又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增强自身素质建设,可以说他对下属们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些我们可以从《孙权劝学》里面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所以说呀,前期的孙权有勇有谋,注重培养人才,严格要求部下,具有长者之气,我们可以称孙权是幸运的,因为他是金子,也在合适的时机发光。

二、后期晚年时的孙权

眼看着江东的发展一帆风顺,孙策却意外的暴毙了,对于其死因我们尚未得知。但是自然而然地是,孙权承袭了其遗位,开始上位的孙权可谓是着实不易,终于在周瑜的用拥护之下,算是站稳了脚跟。但是由于他匆促继位,身处尴尬的境地,各位大臣都对其表示不服,有的甚至是联名上奏逼退他下位。作为统治者,他的脸面可谓是丢尽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性情大变,和曹操一样非常敏感,动不动就猜疑别人,整日就处于一种崩溃的状态,除了焦虑还是妄想,日积月累,他越来越自我化,独断专行,东吴的稳定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他废除了太子,处死了自己的儿子,做出了一系列昏庸君王的举动,与往日的孙权直接是天壤之别,让世人感到恐惧与无奈。

总结:孙权前期与后期的变化既让我们感受到了时过境迁的无奈与遗憾,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三国时期的演变规律,孙权作为历史的缩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三国漫漫历史长河的壮阔。

其他网友回答

孙权他一生下来就不是被作为东吴的主人来培养的,他的哥哥孙策随他父亲四处征战,打下了江东写一片领地,他的哥哥就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他的父亲战死之后,孙策提领了江东,而孙权原本可以无忧无虑的过着他富足的生活,安享一生。

但是天妒英才,孙策意外身亡,十八岁的孙权被迫担起孙家的大任,十八岁的他就要提领整个江东,而且他还之前从没学习过这方面的事务,他很茫然,不知所措,可以说要是孙策晚死几年,江东的主人也不会是孙权,而是孙策的儿子,孙策在死之前把整个东吴都托付给了幼弟孙权,还让周瑜张昭辅佐他。

十八岁的孙权不得不担起肩上的大任,说实话,孙权各方面的能力都是远不如他的父亲和哥哥的,刚开始继位的时候,很多江东的青年才俊都不认他,在他们心中更应该坐上这个位置的是大都督周瑜,幸好有周瑜鲁肃一直辅佐他,孙权也很信任他们,但是他一直在东吴没有什么威信。

如今我们说到东吴,第一个想到的人似乎不是孙权,江东多才俊,而孙权似乎成为了周瑜鲁肃等人的陪衬。当然孙权也知道自己的能力,但是至少他心胸是足够宽广的。我们后人评价孙权,总是要从他的前半生和称帝后来评价,前半生的孙权即使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但是他还是善待重臣,听得进去逆耳忠言的。

但是称帝后的孙权完全变了,变得残暴不仁,杀害忠良,种种恶劣事迹,还有后期他的各个儿子争夺皇位,导致最后吴国亡了。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孙权一生最大的辉煌了,虽然赤壁之战大都得益于周瑜但是也是孙权的大力支持才能够成功,我相信即使孙权再无能他也不能看着自己父亲和兄长用生命换来的土地拱手就让给曹操。

当时候孙权要发动战争,江东可谓是群臣反对,但是最后赤壁之战大胜也使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赤壁之战后东吴就一天不如一天了,赤壁之战后没多久周瑜就去世了,而鲁肃又并不具有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而吕蒙那一批人又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这时候的孙权无人可用,导致他自己有按耐不住要多番去攻打合肥,每一次都失败而归,这也是我们后人嘲笑孙权的一个梗,他成年攻打合肥,张辽被他打得越来越强大。很多人在三国里面最看不起的人就是孙权,因为他晚年的昏庸,残害忠臣,多疑,可是一个史书上记载的历史人物我们就不能简单的的以好或者坏来形容他,更应该从现在历史的角度上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样的一个人物,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读历史,解读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