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出现在什么时期(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知识
- 2022-06-20
- 138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中国的春联起源于什么时候?发扬光大于什么时候?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回答!
所谓“春联”,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欢庆新春新年的“对联”。据史料显示,民间相传桃木能避邪,人们为了驱邪避鬼,起初是将桃枝插在门户上。到了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才演变成将传说中的捉鬼大神“神荼”和“郁垒”图像或名字画在两块桃木上(称为“桃符”),悬挂在大门的两边。随着桃符内容的逐渐进化,桃符上的画像已不只是原来的两位捉鬼大神,多出了诸如“秦琼”、“关公”等人物;同时又出现了以书写祈福除祸的吉祥话语替代桃符上的神像。至五代时期,桃符上的这种吉祥话,已经逐渐变成了两句相互对偶的联语,这便是对联的雏形。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亲自题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用以欢庆新春新年的。
从北宋时期开始,我国民间已经逐渐形成了在新年楹贴春联的风俗习惯,且对联应用的范围也不断在扩展,各种形式和体裁的对联随之产生并盛行。由于对联与桃符之间有着渊源,故人们又把对联称之为“桃符”。人们正式用红纸取代桃木书写迎接新年的春联始于明代,据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百姓在除夕当天各自必须在家门贴上春联。此后,贴对联作为庆年贺节的一种独特文化艺术被推广和在民间普及,对联的内容和格调也都不断的得到丰富。到了清朝,才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对联也已经完全成为一种独特而实用的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春联或对联发扬光大于什么时候,那么毫无疑问这就是自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近70年并继往开来!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大力加强全民的文化教育,扫除文盲,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知识得到普及并不断提高。国家重视传统国学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在文学艺术领域倡导百花齐放,支持和鼓励文学艺术的创作,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产品和精神生活。对联当然也不例外,全国各地都有相应的诗联协会,且会员和爱好者众多。如今的对联作品已经是遍及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对联的类型和用途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喜庆联、贺节联、祝寿联、商务联、文坛联、佛事联、哀挽联等,可谓应有尽有。每年春节临近,全国各地的对联销售特别旺盛,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早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了。此外,传媒、报刊、出版界也都不乏各种对联作品或产品的推出……。
最后我特别想要说的是: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网络能把各种信息和知识遍及全世界。对联作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学知识,不也正以我们大家所参与的《今日头条》问答平台的“对对联”活动而得到史无前例,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么!
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春联即为周朝起,兴于明清扬大宋。挑符避妖作红联,神荼郁垒左右标。大鬼小鬼进不来,今朝挂红神知道。千门万户写新意,与时俱进赶新潮。
其他网友回答
炮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候新春,
纸对木雕凿上分,油盐柴米煮蒸温,
熟生地煎熬茶炎,水热冷凉对鲜明,
出师一表真名姓,氏族各方开天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