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政治原因(近代中国国力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否只是统治阶层的保守问题?)

网友提问:

近代中国国力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否只是统治阶层的保守问题?

优质回答:

混沌大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请看视频:

其他网友回答

国力落后最终只与工业水平有关,而中国在近代工业落后是全社会的问题。无论上层还是下层,都有强大的力量固守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中国本土要搞工业革命,要靠实业救国,这个大方向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有人尝试,经历多次反复,直到1978年以后才成为定局。只要坚持工业化不动摇,以中国的体量肯定会长期保持世界领先的国力。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从发展状况来说,公元14世纪以后,西方的社会发展开始加速,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后来有地理大发现,继而有工业革命,迅速超过了东方。而同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却很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呈现出一种停滞的状态。目前公认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在12世纪,也就是北宋时期,社会发展指数达到最高,之后便没有继续增加,14世纪以后,也就是明朝时期,社会发展指数反而下降了一大截,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也没能恢复到北宋时期的社会发展指数。(关于人类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指数的研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伊恩?莫里斯的《西方将主宰多久》,里面有详细数据和研究方法。)

放眼全世界,同时期的印度、波斯、奥斯曼等这些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都陷入了停滞或者混乱。把国家的落后归因为统治阶级的保守是不太恰当的,至少是很片面的。那么为什么中国没能像西方那样进入工业文明,而是一直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为何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关于这个问题,全世界有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看法,个人倾向于以下两种观点。

一、地理因素

东亚大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江和黄河形成的冲击大平原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所处纬度也非常合适农作物的生长,独特的中华文明便成长于这样一片土地之上。应该说,中华民族占据了东亚最好的一片土地,周边的环境都不太适合农垦,东边是无边的大海,西边是荒漠和高原,北边是寒冷的草原地带,而南方是崇山和密林。

这样一片土地当然就可以养活很多人,但是食物的供应受到很多因素制约,比如说土地数量,土地的单位产量。两宋时期的土地数量和单产应该已经达到农业文明的极限了,但是人口一直在膨胀,如何养活庞大的人口是个大问题。两宋期间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在无法转移人口的情况下,只能投入更多的人力,来生产更多的粮食。比如将山林砍掉,开辟成梯田。砍树种地带来一个恶劣的影响,那就是用于手工业的燃料不足,手工业无法继续扩大生产,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驱动力。我们知道,工业发展的前提是农业能提供足够多的食物。北宋时期可以认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业上已经开始使用煤,开始开采煤矿。但是开采煤矿需要大量完全脱离农业的劳动力,在食物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人们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农业的。解决粮食危机,还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海外贸易购买粮食,但是两宋期间,中华民族已经占据了最好的土地来生产粮食,周边地区的粮食更加不够,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供出口呢。当时海上丝路主要的贸易品是手工业品以及香料,发达的海洋贸易并不能缓解人口压力。

我们在对比一下同时期的欧洲,地中海地区的威尼斯等地,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威尼斯等地也没有产生工业革命,反而是在后来居上的英国产生了工业革命。那么英国的优势在哪里呢?

从地理条件来说,西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离美洲更近,他们先找到了美洲大陆。公元11世纪,维京海盗就抵达过北美。相比之下,太平洋太大了,即使是现代,从中国乘船到美国也需要将近20天的时间。纵使两宋时期的航海技术再发达,在广阔的太平洋面前也会茫然无措,这就限制了宋代航海家找到美洲。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最大的获益是从美洲获得了大量财富,完成了资本积累。最早殖民美洲的虽然是西班牙人,但是西班牙人从美洲获取的财富大多落到了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这批财富有什么价值呢?主要就是解决了过剩的人口和土地不足的问题。西班牙以及英国对美洲的殖民,有效缓解了人口危机,而且美洲殖民地可以种植大量的农作物输往本国,种植园使用的还是非洲黑奴,节省了本国的劳动力。所以英国的手工业就有足够的劳动力,能够保持并且扩大,直至工业革命。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东亚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地理上的拓展,无法获得新的土地来缓解人口压力,失去了地理大发现的先机。同时这种环境还影响了对外交流,自从西汉凿通西域以来,西北的陆上丝路就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但这个通道很不安全,旁边就是游牧民族活动区域。北宋时期,这条路就几乎断了,只能依赖海上丝路。明朝实施海禁,海上的交流后来也中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就陷入了一种几乎停滞的状态。为什么明朝会实施海禁,这就需要从文化层面来寻找原因。

二、文化制度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成也大一统,败也大一统。秦汉时期,中国就形成大一统的观念,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当然了,这种大一统也是地缘政治的内在要求,长江和黄河塑造的地形本身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合力,这一点跟印度河和恒河不太一样,印度河和恒河反而有一种分离作用。中国的大一统形成之后,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农业生产,同时也产生了独特的文化。

这种文化被认为过于早熟,反而限制了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艺术和道德合一的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前提,运用各种艺术道德方式,讲究安贫乐道,追求人间和乐。这种文化形成的思维方式,并不适合工业文明所要求的社会化大生产,它强调直觉,是经验的产物,缺乏逻辑,而工业文明强调的则是逻辑。古代的工程都充满了艺术性,比如圆明园,长城,赵州桥,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工业文明所需要的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标准化,批量化,理论化,强调逻辑和理性,排斥直觉和感性。为什么说早熟呢?因为这种文化更加适用于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在人们满足了物质基础后,追求人本身的愉悦时,直觉和感性会带来创造力,非常适合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发展。

这种早熟的文化在政治上产生了一元结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一统王朝的权力基础是土地资源,统治对象是广大的农民,权力依赖的力量是地主官僚。地主官僚只是王权的延伸,皇帝的代言人。皇帝掌握了最高的世俗权力,同时也是最高的精神代表。皇帝是所有臣民的父亲和导师,科举最后一关由皇帝出题。皇帝还代表了天,被称为天子,行使着天意。儒家学说经过改造,变成了统治术,而皇帝本人就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典范。

秦朝以前,贵族占有土地和人民,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后,人民逐渐被国君所掌控。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消亡后,秦汉时期的豪强成为新一代的第三种力量,魏晋时期是门阀,隋唐时期是关陇集团。第三方势力一直在跟王权争夺土地和人民,但随着时间发展,在王权和农民之间,第三种力量越来越弱,到宋时期完全消失。如果说宋以前第三方力量还能制衡王权,到了明朝,这种力量就完全消失了,连宰相职位都取消了。

明朝建立了一个纯粹基于农业的中央集权制度,专制王权极度强大,权力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儒学演变成理学,科举发展成八股。这种极端专制主义把社会束缚成了一具僵尸,除了农业以外,工商业也是被严格限制的,因为工商业会发展成新的力量,从而对专制王权造成威胁。专制政治成了社会前进的最大阻碍,社会发展也就日趋停滞,而停滞的社会只有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才能安心的处于停滞状态,这就是明清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在动力。

历史悠久的专制扼杀了自身社会发展的进步因素,也失去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力量,结果当然被外来资本主义所征服。

我是迷蝶梦,欢迎评论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也好回答一是统治者过于保守,没有解放思想因势利导才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如放在春秋战国时代有生死存亡的迫切感受,又有百家争鸣的政治舞台我相信中国一定比美,英,俄更强

其他网友回答

提到“保守”我们会发现在任何国家、民族、学术、个人,当我们与其他人意见不同时,我们许多人都会用到“保守”或者“激进”进行定义。 从这可以看出“保守”会发生在几乎任何人身上,这种行为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更谈不上是什么“罪过”。 满清的失败与过错完全不是一句“保守”可以一笔带过的。满清的统治者在战场上一次次的惨败几乎没有任何的反省,对西方国家的优点没有一点认知,只会对民众横征暴敛,满清在统治中国的几百年间,中国的科技文化几乎没有任何发展,还在不断倒退,满清的一切力量几乎都用在了镇压国内的反对派,对外就是不断的战败割地赔款,这样一个为了维持自己统治,不断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政权应该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之上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近代中国国力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否只是统治阶层的保守问题.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