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杨修是死于什么事件的(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 读后感作文
- 2022-06-16
- 215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优质回答:
《三国演义》中,杨修是因为“鸡肋”事件违反了曹操的军令,被曹操杀了。后来有人总结说杨修死在恃才放旷和参与曹操家事上。对此,我并不认可,因为历史上杨修其实死得很冤!
杨修很聪明圆滑,懂得进退之道,并非恃才放旷之人
杨修家世渊源,是少年早慧早熟的神童,年纪轻轻就做到了相府主簿这个位置,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处主任。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对于领导却是至关重要。
试想,如果杨修真是演义中那个恃才放旷、骄傲不羁的狂妄小子,秘书处主任这个职务曹操能让他来干?很明显是不可能的事儿。
其实,真实的杨修少年老成、圆滑世故,而且文章了得,是曹操深为倚重的心腹人物,只有这样的人放在身边,领导才能信任。所以说,曹操很器重杨修,是本着培养提拔重用的目的。
杨修被曹植硬生生拖下水
有人说杨修和曹植合谋针对曹丕,参与了曹操的家事,所以被曹操所杀,这是不正确的。
作为曹操身边的秘书处主任,杨修最好的选择是明哲保身,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他谁也不能帮。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做的,对于曹氏两兄弟,他都虚与委蛇,谁也不得罪。但杨修却架不住曹植的卑鄙,被曹植莫名其妙的拉下了水。
历史记载,曹植此人,虽然才华横溢,但有才无德。在“答教”事件中,其实就是曹植对杨修的构陷。作为曹操的主簿,杨修绝对不可能事先把曹操要考儿子的答案给曹植。这是一个秘书最起码的工作原则,杨修被曹植用阳谋摆了一道。
事实上,曹植通过文人的方式在文学圈造势,来拉拢杨修,不管杨修是否真的和他走在了一起,但给所有人的印象就是杨修已经和他穿了一条裤子,硬生生让杨修有口难辩,被成为曹植夺嫡的同党。
杨修的工作性质导致了他必死无疑
作为曹操的秘书处主任,杨修对曹氏集团的秘密了若指掌,这对于谨慎的曹操来说,相当于一颗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为了帮助儿子曹丕扫清未来大业的障碍,杨修理所当然应该被清除。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以杨修违反军纪的名义杀了他。百日后,曹操就撒手西去。而当时的曹植,已经被放逐到临淄给圈起来了。所以说杨修因参与曹植夺嫡被杀纯属扯淡。
综上所述,三国时,杨修之死谈不上是谁的过错,只是因为他干了一个不该干的工作,最后因此而丧命。曹操杀他,就是为曹氏集团保密,为儿子曹丕未来的帝王大业清除一切可能的障碍,成为曹操“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个人生信条的牺牲品。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导语:
杨修之死,杨修爸爸杨彪之过错也。杨彪是杨修的父亲,也是四世三公的代表人物,可是他却不求上进,没有雄霸之心。以至于儿子被曹操宰了,他连一句埋怨的话都不敢说。如果杨彪混的好一点,他儿子会有这样的下场吗?
同样是四世三公,人家袁家出了两位诸侯,无不是依靠家族力量和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杨彪有着相同的资源,为何不去利用呢?他对大汉朝还有痴心,这说明他压根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时事。
平庸的父亲却生了一个不平庸的儿子,杨修的确要比杨彪聪明很多。他明白天下大势已经倾向于曹操,所以果断加入曹操阵营。结果呢?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概指的就是他这样的。
01鸡肋的说法有些牵强。
当时曹操正在跟刘备打汉中之战,一天晚上曹操正在吃鸡,真的是在吃鸡。就有人进来问今天晚上的巡夜口号是什么,曹操恰好吃到鸡肋,所以就让他以鸡肋作为口号。
这个时候的曹操正在遭逢刘备集团的猛烈反攻,此刻已经没有什么逗留的意思了,因为再打下去,依旧还是无法夺回汉中。
此刻的汉中对曹操来说,那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当巡夜的口令传出来的时候,杨修听到这一口令,立刻让大伙收拾行囊,准备为回家。
为什么呢?因为鸡肋就是没意思的意思,看来曹操觉得汉中之战已经索然无味,准备回家了。等到曹操出来看到大家在收拾包袱,心里咯噔一声。
他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杨修过分解读了曹操的心意。所以曹操才会把杨修给杀了,杀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在军中造谣生事。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没什么不对劲。可问题是,曹操没多久果然就撤退回家了,这个时候曹操才想起了杨修的话,心里倍感愧疚,给杨修风光大葬。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后汉书》
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显然没什么道理。毕竟杨修是天下大才,他不会 不清楚军中规矩。而且提前收拾行装,若是被敌军知晓,可是有被偷袭的危险。
所以杨修干不出这种蠢事。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曹操早就看杨修不顺眼了,这次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他杀了。那么曹操为什么看杨修不顺眼呢?
02杨修有意扶持曹植,夺嫡失败是他必死的原因。
当时曹操的儿子当中,能够继承大位的,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曹丕,也就是魏文帝。还有一个则是曹植了,也就是后来的陈王。
曹丕那边有司马懿作为谋臣,所以曹植为了争夺大位,也必须要有一个谋士,那就是杨修。杨修的才华绝对不输司马懿,尤其是在谋略方面。
当然了,司马懿在军事上的成就是杨修远不可及的。同样的道理,曹丕在各方面虽然都不突出,可是每一样都能拿得上手。
而曹植则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偏科的孩子,在文学方面,几乎是天下无敌。可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却显得十分幼稚,完全不是曹丕的对手。
国家不需要一个只懂得舞文弄武的人来统治,而是需要一个文治武功样样在行的人来管理。曹操心里是有一杆秤的,他虽然也喜欢曹植,可是未必就放心将天下交给曹植。
反观曹丕为人,深沉内敛,极有城府。当时天下还没有稳定下来,很多事情都是未知之数。选择曹丕对曹家的未来来说,更加稳妥,这是无疑的。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三国志》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曹操还是希望找个说话办事都谨慎小心的人来继承自己的大位。所以多年的比拼过后,曹植自然是掉队了。而支持曹植的杨修,将来必然会成为曹丕上位之路上重要的障碍。
以曹操的为人,睡个觉都会起来杀人,更别说如此心腹大患了。所以杨修的死,自从曹植失去夺嫡希望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03杨修和曹操的政治观点是完全相反的。
别看杨修是曹操的秘书,其实这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注意杨修的出身问题,这非常重要。
首先杨修的父亲是杨彪,四世三公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其次杨修的母亲是大司徒袁安的曾孙女,按照辈分算是袁术的妹妹,又是一个四世三公的豪族家庭。
杨修是强强联合的产物,是东汉最强大的两个士族家庭的联合体。所以杨修的特殊身份,就注定了一点,他一定会为了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跟曹操做斗争。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唯才是举的人,但凡有才能,就能够在朝中做官。你杨修就算是双重四世三公的身份在手,如果没有才能的话,我曹操还是看不起你,还是不会用你。
曹操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废除士族集团世袭制的传统。凭什么你们家族的人,不管有没有本事,都能够做官?在曹操眼里,四世三公那不是一种光荣的传统,而是一种耻辱,一种特权主义的象征。
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三国志》
曹操觉得这世上应该是有才能者的天下,而不是有虚名者的天下。显然杨彪袁术包括袁绍这些人,都是有虚名之人,而他曹操才是那个有才能的人。
所以面对要废除家族前程的曹操,杨修会无动于衷吗?换句话来说,眼看着四世三公的杨家,又出现一位旷世奇才了,那曹操会无动于衷吗?当然不会。唯才是举,就必须要从他自己做起。所以曹操杀杨修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政治观点。
总结:举孝廉到了东汉后期,基本上就是贵族们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了。
举孝廉在西汉时期实行的还算不错,正直的官员比较多,这就造成了当时举孝廉出来的官员质量都比较高。
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转变,因为那些已经做了官的人,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孙子也能够做官,可是举孝廉的条件太苛刻,所以他们开始找关系。
这么一来大家就举荐自己的子弟做官,后来怕朝廷追查起来不好解释。所以各大家族就换着举孝廉,你举我家的儿子,我举他的儿子,他再举你家的儿子。这么一来朝廷也不好说什么了。
所以到了东汉后期,也就出现了贵族集团垄断官场的状况。官员们的子孙全都在朝中做官,而且有些甚至每一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级别。
这就是杨修家和袁术家出现四世三公的原因。因为贵族集团的互相扶持,所以他们把东汉官场垄断。曹操想要做出改革,那就必须要对他们这些贵族迎头痛击,杀杨修包括杀孔融,那都是这个目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后汉书》
其他网友回答
杨修作为的丞相主簿,太尉杨彪之子,又是弘农杨氐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杨修持才傲物爱耍个小聪明,又善于展现自己的聪明。
作为曹操的主簿又爱揣摩曹操的心思,不懂得隐秘,也不懂得收敛容易炫耀,时常做出聪明抢了曹操的风头,搏了曹操的面子。尤其是参与曹操的世子之争,教唆曹植犯错,诬陷曹丕。又常和曹操持相反立场,曹操记恨在心已久,借汉中之战扰乱军心之策,操动了杀机,这就是杨修被杀的主因。
耍聪明给曹操添堵
曹操喜欢把一些繁琐的小事交给杨修去处理,他懂得杨修的一些小聪明,正好使用在这一方面比较适用,每次让他处理过的事情都让他满意。这样的好感在曹操心里维持没多久。
原因是:每次曹操喜欢出字谜,让大家和将士们猜解,杨修总是提前把字谜猜透早早展现出来,比如:曹操检查建造花园时,出了一个哑谜,在门上书一“活”离开,打了一个哑谜,让工匠们猜测,早早却让杨修给点破。曹操收到塞外赠送的酥一盒,便亲书“一合酥”三字置案头,杨修却自作主张,和同事们分而食之。杨修的这些做法一时扫了曹操的雅兴,又在众人面前搏了曹操的面子,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久了,曹操会记恨杨修,杨修有时间觉察到了,却不懂得收敛,不隐藏自己的聪慧。
作为曹操的主簿更应该办事,说话小心谨慎,待应脾气暴躁、自傲强势、疑心偏激的曹操,就得顺应曹操的心思去做,时不时还得捧着他,杨修的做法只是按自己的性格去做,有时曹操提出观点杨修却持相反的态度,杨修的这些做法已加深曹操对他的反感。
世子之争引祸端
每个朝代对于权力之争,就有两个不同的立场和结果,要么是胜出,掌握权力跟着升官发达,要么是落败,被清除斩杀。
贾诩和司马懿选择了支持曹丕,曹正做事稳重、城府深隐,还巧妙借助司马懿的军事优势,每次在和曹植的比拼中都占了上风。贾诩和司马懿才智谋略远胜于杨修,做事很谦虚,懂得隐避自己的锋芒。杨修就却不同,偏偏选择了曹操不太待见的曹植,在曹操对曹丕和曹植的测试中,杨修会把曹操测试的议题提前猜透教给曹植,这样让曹操知道曹植作假更加疏远了他,也对杨修加深了猜忌。
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太子,曹操为了保证死后政权的稳固和顺利,清除对太子形成一定的威胁的人,逐渐在削弱曹植的势力范围。这时候杨修更应该选择疏远曹植,却依然跟曹植保持着亲密关系,曹操知道后大为不满,这时期曹操已经对杨修动了杀机。
《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汉中之战时期,曹操把夜巡口令鸡肋传出去,正好让杨修知道后又把猜侧的意思过度放大,想到曹操不继续打汉中了,要早早收拾行李回家,把这个消息私自宣传出去,引起军队的混乱,曹操知道情况后大为不满很气愤。
因此,这次事件叠加的引起曹操对杨修以前极为不满的记恨,再加上曹操本就对士族要削弱势力,就拿杨修开刀,借口鸡肋事件最终杀死了研修。杨修的死因都是由参与世之争引起的,不懂得收敛性格,隐藏锋芒,及时避讳。反倒是应了那句古语,“聪明反被聪明误”。
其他网友回答
长久以来,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人一直以为,杨修死于小聪明,并且言之凿凿地举出多个实例加以注解。其实,这些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并没有抓住杨修之死的实质。当熟读了《三国志》等史书之后才明白,真正将杨修送上断头台的,是他极力辅佐的曹植。
曹操爱惜人才、延揽人才,也最会使用人才。杨修之所以受到曹操重用,就是因其是名门之后和非凡才能。杨修被曹操请出,先担任职务较低的仓曹属(粮食部副部长),继而升任为主簿,显然,曹操不会忌妒杨修。
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杨修的聪明才智。
“活”字谜事件
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园一所,建成后亲自去检查,不置褒贬,在门上书一“活”字离去,打了一个哑谜。工匠们迷惑不解,不知丞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当左右为难之际,杨修揭开谜底:“门”内添“活”,乃“阔”字耳,丞相嫌门太小。大伙恍然大悟,立马扩建,曹操果然满意。但曹操了解到是杨修猜中谜语,心里便不畅快。按理来说,杨修点明丞相用意,曹操高兴才对,何故不痛快呢?依我看来,曹操打个哑谜,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才智,展示领导的深沉。工匠们猜不出,肯定前来讨教,那时曹操定会欣然道出谜底。没想到,这个“风头”让杨修抢了,他怎能高兴呢!
分食“一盒酥”事件
曹操收到塞外赠送的酥一盒,便亲书“一合酥”三字置案头。杨修见之,自作主张,和同事们分而食之,还自作聪明的解释: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一笑置之,内心却极其反感。吃掉一盒酥事小,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事大,卖弄小聪明,更是让人生厌。我想,曹杨二人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揭穿“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为人奸诈多疑,担心遭人暗算,便称自己好梦中杀人。果然有天晚上,曹操的被子掉了,侍卫替他盖被时,他一跃而起,杀了侍卫,然后倒头便睡。天亮后假装不知,厚葬了侍卫,还痛哭了一场。按说这是曹操的阴谋,也是个人的隐私,最怕让人识破。然而,极不明智的杨修,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了上司的诡计,“丞相不在梦中,君实在梦中耳”,让曹操虚伪残忍的一面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领导的颜面丧尽,声誉扫地!难怪曹操对他十分憎恨,两人关系出现裂痕也在所难免。
“密告曹丕”事件
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甚为苦恼,立长子曹丕还是三子曹植,他举棋不定。曹植喜修之才华,两人关系甚密。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帮自己出谋划策,争夺世子之位。为掩入耳目,将吴质装在大竹筐内,以绢匹的名义载入府中。听到消息,杨修轻率地向曹操打了小报告。谁知吴质技高一筹,按照老办法,继续用大竹筐装上绢匹,载入府中,曹操派人检查,发现是绢匹,十分生气。聪明过人,而又愚昧之至的杨修,自觉不自觉的卷入了兄弟相争的政治斗争,对曹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帮助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教植杀门吏”事件
曹操想考查两个儿子处理事务的能力,一面令二人出城门,一面密使门吏不放行。曹丕先到,遭阻止而返。曹植按照杨修教的办法,称“吾奉王命,谁敢阻挡”,斩杀了门吏。曹操见曹植办事果敢,甚是欣喜,但知是杨修所教后,十分愤怒,连曹植也不喜欢了。杨修目无尊长,破坏上司的考查计划,扰乱了视听,于公于私都让曹操无法容忍,上下级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替植作答教”事件
曹操曾以军国大事十条宋询问曹植,植对答如流。曹操很是怀疑,一打听,又是杨修所教。我们钦佩杨修过人才华的同时,不禁为之捏一把汗,他已深深卷入了领导的家庭纷争中,大祸即将来临。此时曹操已动杀机,只是没有合理的借口。后来终于以违反军纪的理由,堂而皇之的杀掉杨修。
“鸡肋”口令事件
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蜀国,结果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连吃败仗,只得退守汉江安营扎寨,可粮草又被张飞夺走了。下一步棋到底该怎么走?
进攻吧,恐怕还会损兵折将。退兵吧,不远千里兴师动众,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实在没法交待。一天晚上,曹操就这么坐在营帐里左思右想。这时,厨师端了一碗鸡汤进来。曹操拿起筷子想夹块鸡肉,却只夹起一块鸡肋骨来。他夹着这块骨头,若有所思,正巧将军夏侯前来求见:“主公,请问今夜营中口令是什么?”“鸡肋……”曹操仿佛在自言自语。
杨修一语道破天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说明曹操把蜀国比作鸡肋,他内心已经萌生退意啊。”
曹操这边喝完鸡汤,听到外面的士兵都在吵吵嚷嚷:“快收拾,总算要撤退了。”“唉,这次出兵真是处处不顺啊,还是早点回家好。”“是啊,真是无心恋战了。” “你们……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是谁命令你们收拾行李的?难道要当逃兵?”曹操冲出来追查,众人说只好实话实说了。
又是杨修!曹操看到眼前的局面,气得差点吐血:“杨修!你这是编造谎言,蛊惑军心!唉,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曹操回忆起杨修的所作所为,总是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尤其是这一次,泄露机密,涣散人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打仗可不是脑筋急转弯,曹操恨恨地说:“依照军法,斩!”
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杨修猜出了曹操的心思,这是对的。但是杨修的死,根本原因不是因为“鸡肋”事件,反而是因为杨修参与了古代的大忌,就是夺嫡之争。
曹操在世的时候,发生了夺嫡的争斗,曹植与曹丕一直想要争魏王。曹操自己是喜欢曹植的,可是曹植不是嫡长子。
这就让曹操无可奈何了,曹丕占有嫡长子的优势,同时曹丕也是有能力的。当初曹操让曹丕与曹植互相争斗,两人分别有各自的谋士,同时有各自的府邸。司马懿追随了曹丕,杨修辅佐了曹植。世子之争,也是谋士的争夺。
所以,杨修之死,实因参与曹丕、曹植之间的权力角逐。定接班人时,曹操让儿子们竞争上岗,将命中注定变成了较大范围的挑选。曹操首先选中聪明且宽厚仁爱的曹冲,但曹冲夭折。于是,曹操在差别不甚明显的其他儿子中观察。考验淘汰到后来,仅留下曹丕、曹植两个。由于杨修的策划,曹植明显占了优势。情急中,曹丕将不能入内的内朝歌长吴质藏于竹箱拉进府中。杨修立即向曹操告状。第二天,又有大车驰往曹丕府中。杨修又告状,曹操则派人拦车验查,却仅是一车废竹篓,杨修落下了诬告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的嫌疑。
曹植最终被淘汰的直接原因是司马门事件。趁曹操南下指挥战事的机会,曹植开启司马门在御道奔驰。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不仅处死了公车令,还先后三次发布命令。其一是:我开始以为,曹植最能担当重任,殊料令我非常失望;其二是:自曹植私开司马门,我不能不鄙视其人;其三是:自曹植私开司马门,哪个儿子我都不再相信,怕他们私自行动。天平终于倾斜了,曹丕被正式确定为接班人。
为避免身后的兄弟残杀和分裂,必须翦除曹植的势力,那么,杨修的通达机敏成了曹操最大的心病。宣布曹丕为魏国接班人,就等于宣判杨修死刑。然而,杨修毕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须臾不能或缺的辅佐。为了身后的平安过渡,杨修必须死;为了军国大事的需要,杨修还得留。惟一办法,就是在自己的生死临界点杀死杨修,而且得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不是这一原因,杨修“诬告”曹丕时,就有了被处死的充足理由,何须再罗织罪名?深知曹操的杨修死得十分明白,知道是受到曹植失意的牵连。因此,临死前,他对故人感慨道:“我知道自己死得已经算晚的,早就该被杀。”
其他网友回答
杨修是曹植的老师,在继承权上,杨修是支持曹植的。曹子建文章之士也,不可以治国。再就是“废长立幼”是国家祸乱之始,曹操是个明白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