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三国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现代人哪些启示呢?)

网友提问:

三国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现代人哪些启示呢?

优质回答:

曹操杀杨修的时候是在哭的!这证明他是有多么的不忍。曹操其实挺器重杨修的,曹操把杨修放在自己身边时间非常久,而杨修也确实有点小聪明。杨修自以为猜测到曹操的想法,可是却犯了兵家之大忌,他根本不懂得看破不说破这个道理。比如,导致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在汉中战役中,曹操战败又缺粮,一直想要撤退,所以才会啃着鸡爪喊鸡肋。这时候杨修就猜出来曹操的想法了,可是他自以为洋洋得意,还四处宣扬,告诉夏侯惇赶紧收拾行李等等。这就是杨修不会做人的地方了!因为对曹操来说,战败本身就是耻辱的事!杨修此举明显是带有嘲笑的意思。打人还不打脸呢!以臣下嘲笑君上,被杀没处鸣冤!袁绍只是担心被田丰嘲笑就已经杀了田丰。

其次,杨修这个人绝对是不务正业!杨修这个人聪明,相当聪明!从他辅佐曹植对答曹操提问可以看出这个人实际上是相当有能力的。但是他却从来没用在正途上。他一直在揣测曹操的心意却从来没去帮曹操解决问题。同样以汉中战役为例,假如杨修能够在猜到曹操心意以后,给曹操出谋划策一番,那么绝对会被重用!比如,当时与杨修同僚为主簿的司马懿就比杨修聪明多了,同样是曹操的跟班,司马懿从来不去揣摩曹操,但是他肯定看懂了。司马懿在襄樊战役后得到重用的原因就是他看出了曹操对关羽军团北上的忧虑,然后他就自己筹划一番,并提案给曹操,最终曹操大喜!这就是司马懿被称为大才而杨修只能称为小聪明的原因。一定要在老板碰到问题的时候帮着解决问题,而不是站着叉腰说活该。

其他网友回答

杨修之死,有正史和演义小说两个版本。在这两个版本里面,杨修的死因不同,带给现代人的启示也不同。

先说《三国演义》,也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熟知的曹操杀杨修的版本。

在这个版本里,曹操杀杨修的起因,简单一点说,就是杨修喜欢耍小聪明,平时嘴巴还特别欠,惹得曹操心理很不爽,嫌他是在作死。具体的作死事件有六个:

事件一:“阔”字事件。

杨修任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曹操没说话,叫人在大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在旁看见后,就叫人把大门拆了。建成后,杨修对旁人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丞相是嫌门修太大了。”

曹操事后听说了这事,当时对杨修的态度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事件二、“一合酥”事件。

有人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曹操看了杨修的表现,当时对杨修的态度是"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事件三:“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怕别人刺杀他,就说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有一天他真的杀了人,就谎称自己是在梦游,并非有心杀人,杨修在私下里偷偷拆穿了曹操的心机。

曹操听说后很不爽,对杨修的态度是“操闻而愈恶之”。

事件四:“吴质”事件。

曹丕密请谋士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箱子藏了吴质偷偷入府。杨修知道后,就告诉曹操了。待曹丕再往府里搬箱子时,曹操就派人检查了箱子,可检查的结果却是箱子里面只有绢,没有吴质。曹操听说后,怀疑是杨修故意想陷害曹丕,对杨修更加痛恨。(“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事件五:“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事件。

曹操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待曹丕、曹植走后,曹操却叫门吏不要放他们出城。杨修偷偷告诉曹植,说这是曹操测试你的胆量,如果有人敢阻挡,你就当场斩杀他,定会得到曹操欢心。曹植照着杨修之计果然外出成功,曹操听说后也非常高兴。但是后来事机泄露,被曹操知道了曹植所作所为是杨修所教。

曹操知道事情真相后的态度是“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事件六:“曹植答教”事件。

杨修为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按照杨修的“答教”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

曹操知道后,当时对杨修的态度是“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在以上这六个事件中,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一个渐进的心理历程。当曹操有了这个心理渐进过程后,终于在汉中之战的“鸡肋事件”中,演变成了曹操决定杀杨修,并以“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为理由,最终杀了杨修。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就是杨修喜欢耍小聪明和嘴太欠。

那么,我们当代人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呢?我觉得有三点启示。

首先,就是要戒小聪明,老老实实做人。比如说一盒酥事件,曹操只是随手一写,心里可能就是杨修解释的那样,但曹操没说,身为下属就不能乱猜。否则领导的面子会挂不住。这就好比有些领导说话只爱说一半,身为下属的就应该多问。宁愿领导说自己脑子不灵活,也不能故意耍小聪明,否则你要是出了什么错,领导是不会承认的。

第二,不要瞎搀和事,要老实做事。比如说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这本是就曹操自己的家事,也是未来魏国的大政之事,不是一般人可以介入的,但杨修却要搀和。这就好比公司两个副经理争夺下一任总经理的位置,你明目张胆跑去两人中间瞎掺和,肯定会得罪人。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是什么职位就干好什么事,整天像个万事通一样,到处指手画脚的人,通常不遭人喜欢。

第三,不造谣,不传谣。比如说汉中之战的鸡肋事件,曹操没明说,杨修就动摇军心的说曹操想撤军,曹操杀掉他,完全是合情合理。这就好比公司领导要裁员,领导没公布前,就不要乱说,否则动摇士气,领导第一个要裁员的就是你。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在领导眼里,马屁精只要一个就好了,要想在公司、单位里面待的久一点,一定要管住自己嘴,老老实实做事,不要老觉得自己了不起。

以上就是演义小说中的杨修之死的情节。下面再说历史上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历史上的杨修之死,与演义小说有非常之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杨修的死亡时间是在汉中之战之后。

在《三国演义》里面,杨修死于汉中之战的后期,也就是公元219年的四五月份,曹操拿杨修的人头祭旗后,与刘备决战,战败之后,率部撤出汉中。

但是按照正史的记载,杨修是死于关羽北伐期间,也就是公元219年7~12月,比汉中之战至少晚了两个多月。

夏五月,(曹操)引军还长安。——《三国志·魏武帝本纪》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脩(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典略》

因此,历史上的曹操杀杨修,并不是因为杨修在汉中之战期间多嘴,随意揣摩曹操的心理才被杀的。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为什么杀杨修呢?

在《三国志》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三国志·曹植传》

在《三国志》曹植传中,陈寿把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写的很清楚:曹操担心自己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会像袁绍的几个不肖子孙在袁绍死后一样,自相残杀。并且杨修还是袁术的外甥,让曹操一直对他很戒备。因此,曹操在临死之前找了个借口把杨修给弄死了。

PS:袁绍死后,他手下的谋士分别支持袁谭和袁尚,导致袁氏一族分裂,自相残杀,最后分崩离析,被曹操逐一消灭。

简单点说,在曹操立储这个事情上,杨修支持曹植和曹丕对着干,犯了大忌。曹操在死前为了给曹丕扫清潜在威胁,就把曹植的大谋士杨修干掉了。

另外,杨修父亲杨彪官居太尉,弘农杨氏家族还是汉朝的世家大族之一,叶茂根深。曹操选择处死杨修,也是对弘农杨家这股政治势力的敲打和压制。

至于说启示作用,那就是能力太强的人,一定要有城府,要学会“露拙”,如果事事都要霸气外露,只会死的很惨。

其他网友回答

杨修之死,是三国演义中非常值得玩味的一个故事。

老话讲得好,不作就不会死。杨修,乃是中国作死界的祖师爷。

杨修的死,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不要嘚瑟。嘚瑟,真的跟招人烦。

杨修自恃聪明,在曹操的身边嘚瑟的不得了。自以为通过这样的小聪明,能够引起曹操的重视,抬高自己的身价。岂不知,结果适得其反,一次又一次的加深曹操的反感。杨修却自鸣得意,把曹操的隐忍当做褒奖,更加狂妄。最终惹怒曹操。

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特别爱表现自己,极为嘚瑟,别人不愿意理他,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这样的人特别招人烦,没有人会真正喜欢这样的人。

第二,要知道轻重。

杨修之死,关键就是不知道轻重。平常时节,他的小聪明虽然招人烦,但是不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曹操一直隐忍。汉中之战,他又自作聪明,揣摩曹操心意,并且随意散播。造成军心浮动、人心惶惶。

这就是不知轻重!不杀他杀谁的?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前辈就告诫说,干工作,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平时再玩再闹都没事,关键时刻一定要知轻重,该顶上去就得顶上去。要不然,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其他网友回答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其他网友回答

杨修之死虽然是个悲剧,但是《三国演义》中却写得非常传神,有关故事情节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其实有关杨修与曹操的故事桥段,在《三国志》、《世说新语》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可见其真实性。

杨修出身豪门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学谋略者不容置疑,聪明是绝对的。曹操对其也是赞赏有加,曾自叹自己的才能与杨修相比,相差了三十里,所以杨修曾长期在曹操帐中担任主簿,也就是幕僚长,相当于秘书长之类的角色,但最终杨修还是被曹操盛怒之下杀了。

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如何落得这般下场,除了曹操生性多疑,伴君如伴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要从杨修自身去找,那就是杨修此人智商超强,但情商不够,导致杀身之祸。所以掌心觉得从杨修之死得到的启示就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什么是情商,标准答案是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其本质是个人识别、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人的情绪,激励自己并且处理和他人关系中的情绪能力。

其实套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情商是什么?情商就是世事洞明,却人情练达。反观杨修在许多事件中只看到了表象,没能明白事件后面的道道,在做人方面更是喜欢卖弄,出风头,在这方面所以落得如此下场,也是不足为奇。在这方面,杨修真得好好跟司马懿、贾诩这些大咖学习。

比如在“一盒酥”、“阔”等事情上,杨修能准确猜透曹操的心思,卖弄一下自己的聪明,也未尝不可,毕竟曹操也是爱才之人,吃盒酥,改一下门庭,这些对于曹操来讲,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偶尔卖弄一下,秀一下自己的才干,增强上下级工作情趣,无伤大雅,也有是可以的。

但在“鸡肋”、梦中杀人,立世子这几件事上,杨修就应该看破不说破了,必须揣着明白装胡涂,因为这些都是不容玩笑的大事。

曹操本来就打了败仗,正一肚子火,你还直接说出领导心思,动摇军心,岂不是给领导添堵,让领导难堪,简直是不想活了。

曹操是个生性多疑,又极看面子的人,他说梦中好杀人,只不过是遮掩自己怕人谋杀的心理,你个杨修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就你一个明白人,竟然到处宣扬,揭领导的短,犯了做下属的大忌。

在立世子上,竟然公开运作,做得太现形了,曹操不杀,对方也不会容你呀。你看人家“老谋子”贾诩,曹操问他立谁为世子,贾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它,在曹操一再追问下,才缓缓地说,此时此刻,我在当初的袁绍袁本初。

点破不说破,聪明的曹操立马知道贾诩是拥立曹丕的真实想法,立长不立幼,不象杨修傻傻地直接出头,跑前跑后为曹植谋划,不仅事没谋成,反而丢了身家性命。

什么是大智慧,什么是小聪明,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情商水平,情商不是见风使舵,也不是豪无底线的让步,或者无所作为,而是知所为,知所不为,看穿内因,做足人情,活得通透。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三国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现代人哪些启示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