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表达了什么(如何理解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蕴含的人生哲理?)
- 读后感作文
- 2022-06-18
- 203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蕴含的人生哲理?
优质回答:
苏轼(1037——1101),字子曕,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诗句。知何似,知道象什么。子由原诗开头二句是:“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轼由此而写岀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借雪泥中留下的鸿爪,比喻行止无定的人生。
从这句诗我们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人生的旅途长路漫漫,生命走到尽头时我们可能什么也留不住,镜花水月冬春夏,飞鸿雪泥了无痕。已经活过、走过、爱过,又何必执着于那些注定要消失的痕迹呢?苏轼的这首古诗着实值得我们推崇,其蕴含的哲理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首联与颔联,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飞鸿”是人心灵的象征,苏轼兄弟正如同凌空翱翔的飞鸿。“踏雪泥”,是飞鸿偶尔栖落留下的痕迹,旋即便会融化消失。正如人之行事,不会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应似飞鸿踏雪泥”,看似虚无,实则旷达。哲理就在于,不必耿耿于过往的痕迹,人生短暂,前途未卜,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
颈联与尾联是诗人对现实的感慨:
奉闲和尚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当初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坍塌,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追寻苏轼的一生,更能理解此中真味。
八九岁时的苏轼,在母亲为其讲授《后汉书?范滂传》时,就曾询问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很欣慰,亲切地回答儿子:“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鸿鹄之志早就在这个少年的灵魂深处扎根。
《沁园春》(下阕)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沁园春》做于苏轼从杭州赴密州任上,给弟弟苏辙的。苏辙当时在山东济南为官,苏轼请调山东密州。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由此可见苏轼的人生理想是辅佐明君,匡世济民。
《江城子?密州出猎》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见苏轼力挽狂澜的雄心大志!
被贬黄州,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面对浪涛汹涌的大江,吼出胸中块垒,吼出被压抑的千古豪情!
命运多舛,三起三落。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愈挫愈勇,不改初衷,豁达洒脱。即使生病也能悟出人生哲理:“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病中游祖塔院》)
苏轼说,因病得闲,不是坏事。能让人在日常的忙碌中抽出身来,有空来照看下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生命活得太忙碌、太焦虑了,只有“安心”才是最好的药方。
《定风波》,更让人感受到苏轼面对困窘,云淡风轻的洒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也好,晴朗也罢,与我而言,有何分别?一个人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此生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那么重要了。无论是回首往事还是展望未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连用三典,告诉我们人生短促,为了浮名浮利,劳心费神,在这如梦一般短暂的人生里,实在是可笑。
时光易逝催人老,不如远离贪欲,退隐还乡,对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做个闲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正是绝世苏轼,遗世独立,豪爽狂放,不媚不折,不改怀抱,纯真随性,万古不休的写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其弟送他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和了这首诗,完全依照苏辙的原韵。全诗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 十九岁时,曾被委任为渑池县主薄,但未到任便中了进士,因此他对渑池有一种特殊情结。他寄给哥哥的诗里说:“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从诗里看,很有怀旧之感。所以苏轼诗开始四句就发表了议论。
前四句是说一个人出外读书,应举和做官,或者出外经商等,都是风里来,雨里去,四处漂泊。象什么呢?象一只鸿雁。那鸿雁或是到北方求生存,或到南方过冬,来来往往。停歇觅食,脚爪踏在雪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转眼间就高飞走了。至于那留下的足迹,它那能记着呢?而且痕迹会很快消失的。
后四句是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感慨。“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兄弟二人应举时,曾在渑池县僧寺中投宿,又写了诗在墙上。但如今老和尚已死,只剩下埋葬骨灰的新塔,当日所题墙上诗句,也因墙壁破败,再也无处寻了。这两句隐含了“雪泥鸿爪”的意思。也回应了苏辙的怀旧之作。可见人的一生来往的足迹,随时变灭,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没有必要过分去怀旧的。
最后两句,苏轼提起当年路过崤山,骑的马死了,改乘驴子。路远人乏,那驴子不停地叫着。这情景,你还记得?这两句表面看是怀旧,实际说我兄弟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现时彼此中了进士,前程远大,那些陈年往事不必去怀念他,既使是怀念过往,也要当成一种鞭策,激励自已奋发向前。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就是现时也有启迪之义。俗语讲人生事不如意十八九。正因人们不念过往,不畏艰难困苦,所以就能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超越自已,就走向了诗意的远方。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轼早年的积极人生之态,以及后来处人生低谷和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从何而来,也就找到了答案。
一管之见,致谢参考文献《古诗赏析》的编者。谢网友和读者。图片来自全网,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瓜,
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怀璧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曲渑杯旧》
这首诗思念奉闲和尚,在舍利塔下苏轼又一次陷入思索之中,他觉得整个世界生生灭灭,变化无常,周而复始的变化,都是短暂的瞬间。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生老病死这个过程,"无常"二字主宰着宇宙的一切,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仿佛看到茫茫雪源上,一只飞鸿急速掠过,偶一起一落之中,留下微弱的痕迹。鸿飞千里,早已不知去向,而雪花依然在纷纷飘落,忽然一会的时间,那雪地上的痕迹也悄然泯灭,不见踪影,天地依旧是苍茫一片。
这便是充满偶然性的,变化莫测的人生,一种空漠之感在他年轻的心中油然而生。这种空漠无常的哲学思考,固然表现了苏轼入仕途的人生渺茫,对前途的不确定性,但是并沒有将他导向消极的状态。
“雪泥飞鸿的比喻。”透露出他人生看做悠悠长途,所经历的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中暂时歇歇,反复无常的觉悟更使他具有了漠视一己得失利禄的超然品格,这种品格和他固有的积极用世,舍身报国的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他步入仕途的思想起点。
古人追求学而优则仕,其实就是唯一的一条仕途之路,做好学问,谋得官职,为国家为人民尽自己毕生精力。古代文人大夫都是同样的追求。
当今社会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不同,因为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网络:科技日新月异超过人的思维,劝中华学子们好好学习,沒有知识会被抛弃和淘汰,做一个有尊严有用之人。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如浮萍,漂泊天地间,就好象小鸟一样,飞过来飞过去,偶一驻足,也不过是待一段时间而已,可能会留下你活动的痕迹,可是又劝你别太认真,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即可。下面隐喻的意思是,说不定哪天你又要走了,被迫的也好是自愿的也好,反正是还得漂泊;雪地上还会下雪的,把你的痕迹又盖住了,也就是说人一走茶就凉,时间会扶平一切的意思。总体来说是说诗人恬淡的心境的。
苏轼认为,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如何能够实现抱负。
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苏轼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微缩的展示。
这句话蕴含着这样的哲理:人的一生会去到很多地方生活、工作,就像飞鸿会在雪地上的很多地方留下爪印一样;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飞鸿飞走之后哪里还会记得自己曾经在哪个地方留下爪印。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理解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蕴含的人生哲理.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