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能成为诗圣又圣在何处(杜甫为什么能成为诗圣,又圣在何处?)

网友提问:

杜甫为什么能成为诗圣,又圣在何处?

优质回答:

谢邀回答

首先说说什么是圣?圣本意是通达事理。引申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並有极高成就的人。

杜甫是造谐极高的诗人,因此得名诗圣,历来对他评价极高。宋代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与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明朝白沙学派监主陈献章,在《随笔之六中》曰:“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至此正式成名诗圣。

杜甫所以成为诗圣,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忠君爱国。任何一个称圣者,除了才艺过人外,必须具备爱国的情愫。杜甫在他的诗歌中充分表达了这一点。在《前出塞九首》中写道:“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在《敬寄族弟十八使》:“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在《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写道:“男儿死无时”

2.心系苍生。杜甫诗之一大特点是,置身民众之中,体恤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呼号,表达对现实的愤怨。大家最熟悉诗句,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京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3.诗称“诗史”。杜甫耕耘写作克勤克苦,精益求精。他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便是自身的写照,也垂范后人。他的诗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他的诗成就极高,对诗歌发展(如律诗,组诗)也贡献极大,在中国和世界都影响很深。

其他网友回答

出世者为仙。所以,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

入世者为圣。所以,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两人占了盛唐气象的半壁江山。李白的诗作壮浪纵恣,无迹可循,想学也学不来。而杜甫之诗是集大成者,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运笔正雅。凡习诗者,李白诗可不研,《杜工部集》则不可不修,只要是与诗词创作相关的专题,都可借老杜之作,写出一篇论文。

杜甫是诗人,有家学传承,有诗人基因,更有后天的勤奋。他在36岁那年写道:“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黄山谷说杜诗:“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并将其奉为“江西诗派”之祖。

如仇兆鳌在《杜诗详住》所述,连“无食无儿一妇人”这样一句白话诗,也是引经借典,(“无食”引贾谊《新书》,“无儿”引《晋书》,“一妇人”引宋玉《神女赋》)。可见,杜甫所说的:“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绝非虚言。

杜甫是入世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有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文情怀和创作精神。明未学者王嗣奭有句评杜甫诗的话说得好:“如《三吏》、《三别》诸作,非亲见者不能为;然在他人,即亲见亦不能为”。

“非亲见者不能为”是说他深入人世,深入生活,才能有所体验。“然在他人,即亲见亦不能为”,这是指寝馈书卷的人,往往疏于阅历,而杜甫不论天赋、阅历、情感、学养、创作功力,都非常人能及。故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入世之圣者,就是活在苍生,为苍生请命,替苍生代言。所以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最后,贴上拙作《七绝.草堂朝圣三首》之一,向诗圣致敬:

城春草木系人思。 工部当年醉卧时。

薄雾乱云消散尽, 静听孩稚读公诗。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好新诗即律诗,杜甫忧国忧民,以社会生活为题材,对偶对仗词性平仄都对得天衣无缝。这可能是把李白尊为诗圣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睡前想起这个问题,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一句句唐诗在深夜中惊扰着我的尘梦。

“弹罢琵琶行,唱尽长恨歌”的诗魔白居易诉说着大唐的“思想”。 潇洒不羁却深藏功名的诗仙李白讲述着大唐的“形骸”。 唯有被后人称之为诗圣的杜甫一言不发,抚着长须遥望远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不同于“诗仙”李白飘逸不羁的文风,杜甫之诗读来让人忧郁、怅然,字里行间透着几分悲苦与不甘。

杜甫的诗中没有“春江花月夜”的繁花似锦,也没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天之志,但在杜甫的诗中你能读出他的鲜血与骨肉。

也许他从未浓墨重彩的临摹过“绝望”,但却在一字一句中讲述着诗者的涅槃,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中之圣。

“百忧”之诗——穷苦圣人的灵魂绝唱

杜甫成家之时,正值“安史之乱”之始,大唐盛世急转而衰,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只是一介“兵库小官”且碌碌无为的杜甫,穷的近乎只剩下一支笔、一方砚。

杜甫眼看着疾苦的百姓却无力帮助,愤怒当朝者的昏庸却无处发泄,只好将感情寄托与家庭, 可当杜甫满怀着期待,回故乡探望妻儿时,却发现自己年幼的儿子竟然已经被饿死在了家中,杜甫悲痛欲绝,发出了“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的哀唱!

烟月不知人事悲——幼子死后,笼罩在杜甫心尖上的雨便没有停过,穷困的生活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杜甫的家中仍然是碗中无米缸中无粮。 平日里知书达礼的儿子因为饥饿难耐,对着杜甫大吼起来,质问杜甫为什么养儿却不给饭吃。

饥饿对成人来说尚且难以忍耐,何况是杜甫十五岁的儿子?

杜甫又是心疼,又是心酸,写下了一首悲情之诗: 《百忧集行》(选段)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曾经怀抱着凌云之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男子汉,如今却为了几斗米而束手无策,眼看着儿子因饥饿丧失了理性却又无能为力,如此情状…怎能不让人感慨?

人言杜甫的诗,是苦诗,只有品味过生活之苦的人才能读懂其中的意境。 的确,杜甫的诗发自灵魂,将生活之苦讲的明明白白,写的尽是人间百态。

博爱之诗——身处黑暗心向光明的勇者

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一把利剑直插我心, 当杜甫栖身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不但没有抱怨没有愤恨,反而说出了一句表现其博爱境界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个人身处痛苦之中,却希望光明的到来可以照亮“天下寒士”的苦难,这样博大的胸怀,不负诗圣之名。

秋叶凭霜知冬近,一舟渡水梦盛唐。 置身梦中,看那牡丹娆娆,听那喜鹊咋咋, 侧身穿过明亮如昼的琉璃光影,拨开眼前的薄纱, 大唐盛世映入眼帘, 杜甫坐在江边眼中尽是惆怅。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他转身向阳,将深入灵魂的痛苦留给自己,将遗世独立的坚强赠给后人。

其他网友回答

诗,便是诗文的意思

圣,指品德,行为,智慧高尚的人

我们看杜甫生平诗文,可以发现,无不是忧国忧民,由心而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所想的是天下文人不用忍饥挨饿,他所希望的是天下寒士俱欢颜。当时是,他自己的茅屋还为秋风所破,他却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愿意用自己的苦难,换众生的欢喜,我想,这不仅仅是他的愿望,更是他此生追求的目标。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未必金玉满堂,终有一心系苍生无忧,行天道而无己,致己道而无身。

若水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为什么能成为诗圣又圣在何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