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语六年级上册五单元(习作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谢sir说 第324篇文章全文字数:4500 图片:7 阅读用时:5分(文字较多,建议先收藏再看)
前两天,跟外地的同行聊起统编教材,普遍的声音是“这套教材太难教了”。恰逢各地四五六年级换教材之后的一个月,前前后后都进行了月考,学生成绩普遍下降也是对教材难度的直观反映。其实,这还能从侧面说明几个问题:老师不熟悉教材的编排与教法,学生不适应新教材的内容与学法,家长不清楚新教材的特点与趋势。
本周,我将进行六年级习作单元的教学,这是拿到新教材以来,第一个习作单元的教学,摆在眼前的问题有三个:习作单元的教法与常规单元有何异同?习作单元的习作与其他单元有何差异?习作单元内部的各要素该如何处理?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解决,而是先行分析,即我们常说的“解读教材”,经过这大半年与新教材的亲密接触,解读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方法尚不清楚,唯有一点可以明确:有些事情,不做永远不懂,亲力亲为,才有意义。
一、
单元概况
本单元不同于其他单元,属于统编教材的两大特色单元之一——习作单元。围绕“立意选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一次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与一篇习作。
二、
单元导语
本单元的导语,选用了南梁萧统在《文选序》中的一句话。原文是“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当时意谓某些文章(如诸子哲学论文),主要取其思想内容,而不着重其写作技巧。“宗”可以理解为主旨,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一篇文章,不能只注重字数与文采,更需要考虑文章的中心、选材,这才是一篇有灵魂的文章。
三、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为体现从理解语言形式到运用语言表达的认知发展过程,语文要素其实包含三层目标:
1.能认识了解文章中心意思(识记);
2.能理解把握文章选材如何体现中心意思(理解);
3.能综合运用选材来表达中心意思(运用)。
两篇课文,也基于语文要素来展开。《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利用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找中心句,再让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写的,并以第二段为例,深入思考作者如何选择不同事物表达中心。《盼》这篇课文,则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例能突出文眼“盼”,再围绕重点段落体会人物心理如何表达中心。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均提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指向“习作”,且两篇文章文体特点的不同,教学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前者是散文,从大自然生长联想到人的生长,后者是小说,从生活视角来透视儿童心理,富有童趣。
四、
《夏天里的成长》
这是一篇散文,节选自作家梁容若的《夏天》。文章通过对各种各样事物迅速生长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夏天的生机与活力,启示人们抓住时机,迅速生长。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中心,“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接着围绕“迅速生长和万物”,先写状态、再交代原因,最后谈启示,从动物、到植物,再到山水、轨道,文章结构十分清晰。
基于语文要素,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应聚焦在两个方面:
1.是什么:读懂本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的首段,就是中心段,直接体现了本文的“中心意思”,学生理解起来不难。教师可以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进行了解作者的用意。
2.怎么样:看懂本文是如何表达“中心意思”。
联系课后习题的第二题:“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第二自然段作为本文的重点段落,它围绕“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写了各种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种种现象:从绿蔓到竹子、高粱,从苞蕾、鲜花、小果实到苔藓......列举的事物种类丰富,充满情趣,易于学生接受。2、3、4自然段从状态、原因和启示三个方面层层深入,用丰富的事例和多元的层次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
五、《盼》
这是一篇铁凝早期的短篇小说,小说着重反映的是儿童迫切穿新雨衣的心理以及近乎反常的言行,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后未下雨时盼下雨,下雨时盼外出,没法外出时盼雨停,到最终如愿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蕾蕾”情感和心理的变化,看似反常的言行和心理状态里,充满了儿童生活的情趣。
本文作为习作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与前一篇《夏天里的成长》的内容和目标聚焦点不一样,本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中心,教学时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择不同事例写具体、写生动的,教学内容要聚焦到“如何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1.选材:围绕中心选多个事例。
作者紧紧围绕“盼”组织材料,通过“屋里穿雨衣、晴天盼雨衣、下雨盼外出、未成功盼雨停、穿雨衣上学”几个事例来写“盼”。
2.详略得当: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还从不同方面来突出表现“盼”:
①心理描写。如“......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等等,这些语句具体表现了“盼”的过程中蕾蕾的欣喜、失望、无奈、惊喜的心情变化。
②动作、语言描写。如5-15自然段中,“我”和妈妈间的对话描写更是充满了“潜台词”,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感受蕾蕾盼着穿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③侧面的景物描写。作者一共写了三个场景,“雨前”、“雨时”、“雨后”,这些景物描写,也包含了生动的修辞手法,从风、到树叶、到雨点都被赋予了作者的情感,多种手法综合运用,表现了本文的“中心意思”——盼。
六、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这两个部分,前者指向在阅读中理解表达方法,后者指向在练习中学习表达方法。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前者是精读课文的方法延伸,后者是习作表达的先行铺垫。
“交流平台”是对两篇精读课文的总体回顾与比较,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感知、形成阅读“这一类文”的策略,并做好将方法迁移到习作中的准备。
“初试身手”是在学生理解文章如何围绕中心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的作前热身,分为两个语言实践活动。第一个是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目辨析哪些素材可用,旨在训练学生是否能紧扣“戏迷”去分别事例中提供的信息;第二个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6个题目,选一两个进行构思选材,教师在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口头练习,或者试着列提纲,这也是为之后的习作提前热身。
七、
习作例文和习作
两篇习作例文虽然体裁不同,但都紧紧围绕中心意思选材,表达的方法也紧扣本单元的主题,且与前面两篇精读文章类似。相较于前面两篇精读课文,例文更浅显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围绕中心意思表达的写作方法范本。《爸爸的计划》,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本文通过不同角度的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小站》要重点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突出“小站不小”(因为温暖、有序)的中心主题。
学习例文,没有一套固定的方法,因人而异(学生学情不同),因需而异(使用时机不同)。但例文不宜像精读课文般精讲精炼,也不宜像略读课文一样自读自悟,更多需要站在例文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迁移阅读。不同的需求,也让例文出示的实际不一样:
①作前出示,即动笔之前,阅读例文,引导学生感受方法;
②作中出示,即列完提纲之后,结合例文,指导学生修改提纲;
③作后出示,即习作讲评时,通过例文,归纳修改习作的方法。笔者本单元进行教学实践时,考虑到习作单元的特殊性,学生第一次接触,写起来难免陌生,故采取的是第三种“作后讲评”,过几天,将会在公众号中放出习作讲评的课件。
习作内容主要分为习作要求和图片素材两部分。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审题,并关注四个重要内容。
①拟题:围绕汉字构思故事,可以从教材给的12个汉字里选,也可以自编其他的字;
②构思: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先思考、后交流,引发学生的联想,由汉字联系到生活中具体的事情;
③选材:要求学生在回忆思考的过程中,理清楚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不同的方面进行有序表达;
④提纲:构思之后,以列提纲的方式,将素材选好,可以采取文字式提纲,也可以采取思维导图式。
为把握学生真实的习作起点,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审题后,要求学生进行无指导练笔。经过对学生初作的分析,笔者发现,本次习作的指导重点应在于围绕中心如何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不同的方面(部分学生文不对题);习作的难点在于把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具体(部分学生对所选事例泛泛而谈)。
八、
学情分析
本单元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内容上,对六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基础,将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化为学生的情感。
但本单元作为“习作单元”,六年级的孩子在教材更换后,第一次接触到,可能对习作单元的构成、目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不了解,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感知习作单元的特点,清楚习作单元的要求,知道“目的地”在哪,才能更好地走好每一步。
九、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基于我的实际教学,只是简要谈谈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老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感悟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表现中心的,即解决“是什么”和“怎么样”两个问题。在课堂组织材料时,可以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或者以“盼”为主线,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另一方面,要注重借助图画、视频和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精美的插图资源;
2.除注意引导学生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外,教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虽然是习作单元,有些生字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仍然需要反复强调。通过阅读,让学生们关注到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诸如“苔藓”、“缝隙”、“瀑布”、“嘟囔”、“蒜薹”、“嘴唇”、“窸窸窣窣”等。
3.《夏天里的成长》一文语言简洁明了,学生易懂易学。从浅显的语言中理解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对植物、动物等生长的理解来交流感受,增加认知。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另外,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是本课的特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蕴含深刻道理的谚语(农谚、天气谚),还可以对珍惜时间的名言进行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4.《盼》这篇课文也比较通俗,在感知课文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的复述,对六年级的孩子而言,内容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难度。本文作为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较上一篇的教学难度略有提升,教学时,教师的重点不应放在内容的感知上,而应该放在写法的习得、迁移与运用上,也就是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表达“盼”这个中心意思的。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围绕“盼”写了哪些事情,还要在品读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几个场景(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中作者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动作神态等,从而体会围绕中心进行描写的方法(围绕一个中心,对描写手法、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本单元的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全文完,欢迎各位同行指正、交流。
分享、收藏、在看,
总有一个适合好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