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一等奖(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一等奖(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有中国古代民间神话故事《牛郎织女》。让人意外的是,教科书将其拆成了“一”与“二”两个部分。第十课为《牛郎织女(一)》,是精读课文,第十一课为《牛郎织女(二)》,是略读课文。

很多人对这样的拆解很不理解,猜测的原因就是“课文过长”。因为长而拆解可以理解,但拆解后也应该是“要么都精读,要么都略读”。如今这样区别对待,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在全国第二届统编教科书教学研讨会中,由一线教师提议,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定研读的“难教的课文”中,就有《牛郎织女(二)》。与此同时,更复杂的《牛郎织女(一)》却没有上榜。这又让这一拆解成为疑云,随之而来的问题构成了教学的难点,也是一线教学研究的关注焦点。

通读《牛郎织女》全文,我们发现:《牛郎织女(一)》的故事,为“前情”,写得悠远绵长,节奏缓慢;而《牛郎织女(二)》是整个故事的结局,写得紧张、激烈,且情节变化大,矛盾冲突集中。由此初步判断,拆解为“一”与“二”,并非只是字数问题,因为两个部分并不是“平均分”。同时,精读的《牛郎织女(一)》更多服务于“创造性复述”的样本教学,而略读的《牛郎织女(二)》,也许有意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

除此之外,单从《牛郎织女(二)》的解读中,我们做出三方面推测:

其一,故事的特质

《牛郎织女(二)》可视为整个故事的结局。而这样的结局过于精彩,值得单列。

很多人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局就是“鹊桥相会”。没错,这是最终的结果,但作为整个故事而言,我们发现除了鹊桥相会这一圆满的终结外,《牛郎织女(二)》中呈现了不少的“准结局”,且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这就是故事最吸引读者的特质——在矛盾冲突带来阅读的诱惑。

例如,牛郎与织女的第一个结局是美满的,在《牛郎织女(二)》中说他们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过着安逸的生活。第二个结局则揪着读者的心:这样的安逸引发了王母娘娘的愤怒,产生了激烈的对抗——派遣天兵天将捉拿织女。第三个结局构成的是故事高潮——牛郎追赶织女,被天河相隔。最后的结局是大家熟悉的“大团圆”。作为之前故事的各种发展的结果,在短短的《牛郎织女(二)》中不断出现“突变”,呈现一环扣一环的快节奏推进,掀起阅读时惊心动魄的体验感,让故事特别好看。

基于此,《牛郎织女(二)》可以单列。

其二,教学的布局

作为教材的《牛郎织女》,必须满足单元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目标为“学习创造性复述”,整个故事一古脑儿地给学生,也可以达成目标,但效果会减损。适当分解,更有助于任务的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合理布局。

在《牛郎织女(一)》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逐步让学生完成对这一部分故事的创造性复述。精讲+精教+精练,为《牛郎织女(二)》的自学自练提供了铺垫与帮助。一扶一放,也解释了为什么一篇为精读,一篇为略读的原因。针对《牛郎织女(二)》的创造性复述,作为整个故事的结局部分,可以在《牛郎织女(一)》的复述基础上,顺势而为,依照前情自觉完成。有了《牛郎织女(一)》的教学铺垫,这样的布局让自学的难度系数被降低。

于是,问题转换为——剩余的时间,做什么呢?

我们发现《牛郎织女(二)》的“导读提示”中提出了“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的方法,尽可能快的阅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同时还突破性地建议“联系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配什么文字?”无疑,要完成这两项任务,教学时间是要消耗的,无论是运用速读策略阅读还是借助连环画进行创造性复述,课堂上实打实地都要安排出时间。

也正因此,《牛郎织女(二)》相对短小,适合集中进行想象与构思画面,进行创造性复述的自学实践,也留给教师有更为充分的指导时间。内容过多,囫囵吞枣。同时,充分自学的实践结果,也有利于返回迁移,再次对《牛郎织女(一)》中各个情节进行“连环画式”的创编,让整个故事的复述,借用连环画连缀成系统。

这样一来,《牛郎织女(一)》与《牛郎织女(二)》可以形成互助,相互成就。

其三,传播的需要

民间故事,最适合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故事的大致框架,例如:发生、发展、人物、基本情节等,容易形成定局。而故事的结局呢,则是传播中最常被演绎的部分。因为听者关心,而讲述者也很喜欢在这个环节里“添油加醋”,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版本。这也正是《牛郎织女》故事从诗经中记载开始到今天,有100多个版本的原因。

无疑,听者最关注的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所以,解决单列,使得结局的丰富多彩成为一个更为凝聚的信息旋涡,符合传播的需要。再加上本课要完成的“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目标,也给了学生更开放的空间进行创造。例如:以自己的身份进入故事去创造;又如:增补信息去创造。

以统编教科书为例,课文选用的是叶圣陶整理版本,学生可以再增补“牛郎究竟是谁?”“老牛为什么这么神奇?”“《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今天的牵牛星与织女星的天文景观有什么关联?”“喜鹊如何搭桥?”“今天我们如何看待牛郎织女”……各种创意让故事的结局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创意有助于故事的传播。

必须提及本课得创造性复述,是最具创意的——构思连环画。

很有意思的是,虽说《牛郎织女(一)》篇幅长,但是我们可以创意为四幅画面:1.少年牛郎;2.相遇神牛;3.与织女相会;4.与织女相爱。而篇幅短的《牛郎织女(二)》则可以绘制五福连环画:1.美满幸福的家庭;2.神牛临终遗言;3.王母捉织女;4.牛郎追织女;5.鹊巢相会。篇幅虽短,画面却丰富;篇幅虽长,画面却相对简单。二者构成的反差,也有助于引导让学生去感受故事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环画”这一创造性复述的独特形式,也为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传播故事,传承文化提供了又一途径。

总之,《牛郎织女》完整的故事拆解为“一”“二”,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故事太长。然而,当我们去琢磨,从不同角度去预测时,得出一些意外的结果,真心感觉不错。即便结果是可笑的,也是有思考价值的。思考本身就很快乐。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管他笑不笑,我们的思考中,带着欢笑。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欢迎关注@何捷老师的生动语文课,更多教学方法点击专栏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