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了怎样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现状?)

网友提问:

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了怎样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现状?

优质回答:

西廂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和作品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规模巨大、成就突出的戏剧作品,从《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等记载和作品本身主题思想的完整來看,应肯定《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作品。金时期有关崔、张故事的说唱文学和戏曲的成就,加工、创造而成的。剧本在流传中有某些局部的改变,但今传《西厢记》基本上保持了王氏原作的面貌。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与关汉卿同时而稍晚。他除《西厢记》外,还写了十多种杂剧,今传《闹春堂》、《破窑记》两种,成就都不高。《破窑记》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彩响比较大。

二,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王实甫继承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成就,把崔、张故事完整地搬上舞台,并以自己对青年人的同情和卓越的艺术修养,塑造了一系列更丰满和完整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和幸福的禁锢,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使《西厢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情剧。

崔莺莺是这个爱情剧的主人公,作者对她容貌的美丽和青春的觉醒作了出色的描绘,充分表现了她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追求,并最后完成她突破封建壁垒的叛逆牲格。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家庭教育和贵族身分,在她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同时,却不断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同时由于她的具体处境,她在争取爱情幸福的过程中,只能通过隐蔽、曲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作者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她和张生、红娘之间的一连串戏剧矛盾,细腻地加以刻画,展现了她在与封建礼教斗争中不断克服自身的软弱牲,同时也表现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也突出了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达到的高度。

剧本另一主人公张生,在作品里实际以一个穷书生的身分出现。作者洗刷了《董西厢》里过多的轻狂、庸俗的表现,突出了他对爱情的执着、专一。在他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中同时表现了他的软弱和书生气,但在红娘的支持下,终于获得了胜利。

剧本中另一主要人物红娘,有自己鲜明的是非标准和正义感,性格爽朗、乐观、聪明、勇敢。她熟悉封建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因此在与老夫人、郑恒的斗争中显得很老练。她是帮助崔张克服自身弱点和对老夫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是作品里对封建礼教最具有冲击力量的光辉形象。作者把这一切集中在一个婢女身上,为崔张故事增添了新的民主思想的内容。

老夫人是莺莺、张生争敢爱情幸福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代表剧本中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她是封建家长中的典型的“慈母”形象。她处处为莺莺着想,却处处给莺莺带来痛苦,这更显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本质。

作者以火头僧人惠明来代替《西厢记诸宫调》里当库司的法聪,通过惠明送书,讽刺僧侣,反映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同时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佛门叛逆者的形象。这是王实甫民主精神在作品里的又一表现。

第五本的团圆结局表达了作者让崔、张永远团聚的美好愿望,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封建势力的让步。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首先是以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为基础,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其次,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展开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就全部剧情发展看,一方面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相当完整。

第三,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景,绕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第四,选择、融化古代诗词里富有生命的东西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成为后来写爱情剧的作家的典范。

另外,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上对杂剧体制有革新、创造。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现实主义的杰作。虽然屡经封建统治者的排斥,但仍不能削弱它广泛和久远的影响。它对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的热情歌颂特别获得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的喜爱。它对后来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戏剧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积极继承和发扬了它的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元代明显模仿《西厢记》的杂剧和明清间大量根据《西厢记》改编的传奇,虽沒有什么新的成就,但也说明《西厢记》对后来作家影响的广泛。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实甫的《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为数不多,可是作者通过事件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冲突,接触到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一一封建社会中青年人的恋爱和婚姻问题。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是一见倾心式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礼教壁垒的森严,青年男女苦于没有机会接近,很自然的会产生这种爱情。从佛殿相逢到墙角联吟之后,张生和莺莺就真诚的相爱了,他们互相愉悦的是彼此的容貌,互相倾慕的是彼此的才华。这是一种出自内心的自然吸引,没有考虑到门弟和财产。这是当事人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家长专横的强制。显然这是和封建礼教的要求相违背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特点就是不承认青年人有决定自己终身大事的权利,而要由家长来包办,形式上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骨子里是要讲究门弟的高低,计较财产的多寡,完全不管男女双方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张生是一个“白衣秀士",虽说先人作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肃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莺莺是相国的小姐,她父亲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有着赫赫的声势。他们的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都有所差异,而且莺莺曾经由相国许配给郑尚书的长子关恒为妻,因此他们两人出于自由意志两相情愿的爱情就必然和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发生剧烈的矛盾。孙飞虎围普救寺,推动了这个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张生和莺莺在患难之中更加巩固了爱情。老夫人当兵变之时亲口在大庭广众中许下的婚约,因为张生用计退走了贼军,应成为这对年轻人得到幸福归宿的有力保证。《西厢记》就是描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之产生丶发展丶遭到破坏以及他们如何为爱情而斗争丶终于获得胜利的过程。作者在剧本中所展示的冲突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礼教丶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势力和要求自由表达爱情丶自由结合的青年一代的冲突。剧本还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对封建压力所作的斗争。《西厢记》的结局是喜剧性的,《西厢记》的生命历久不衰,一直为读者所喜爱,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精心塑造了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西厢记》在元代杂剧中有它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在体裁上丶结构上丶人物性格描写上,语言风格上,它都有自己的特色。《西厢记》是一部大型的诗剧,它的文辞很美,诗意很浓厚,这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是罕有和无与伦比的。

其他网友回答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也是对有情人的美好祝愿,它的出处就出自这部经典的作品《西厢记》。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经历种种磨难,终于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从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她代表了封建家庭的家长,丈夫死后,她处境艰难,这个显赫的家只剩一个躯壳,她家门庭冷落、处境凄凉,所以她特别想为女儿寻一段既可以维持崔家贵族之家的社会地位,又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婚姻,她几次三番的毁约,就是要把拯救家庭的重担寄托在女儿身上。

那个时代的人,都是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哪能自己做主?从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崔莺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追求着爱情和幸福的强烈,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故事中的红娘,在剧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她奔走于崔、张之间,周旋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她是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角色代表。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古代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对戏曲、小说、诗文、绘画、舞台演出以及工艺美术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充分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其他网友回答

元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优秀作品,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他讲述了书生张生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

《西厢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从剧情来说,《西厢记》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从一开始崔、张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种困境;老夫人赖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使张生病卧相思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出现爱情的高潮。

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条件,又迫使张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别离。在可能是后人续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团圆之前,还出现同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的骗婚,再度横生枝节。

这样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

王实甫融合了古典诗词,增加了戏剧的文学性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如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

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

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

张生和崔莺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突破封建思想

《西厢记》剧本完成后,迅速流行,几乎中国所有几百个剧种都以其为原本上演过这部戏。《西厢记》中许多人物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红娘”更成为汉语语言中“媒人”的代名词,甚至成功的中介都被称为“红娘”。

张君瑞和崔莺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突破封建思想,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在私下结合。

以后有许多故事和剧本受其影响,开始表现基于爱情,冲破“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观念的美满婚姻或悲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天仙配》《宝莲灯》等。《西厢记》可以说是首开先河,在世界上是第一部表现纯爱情的长篇作品,艺术成就非常高。

其他网友回答

唐贞元年间,相国夫人与女儿崔莺莺一行30余人扶崔相国灵柩回故里安葬,途宿普救寺。而穷书生入京赶考途中也借宿此寺。夜晚张生于崔莺莺偶然相遇,一见钟情,而遭到崔母的阻止与反对。

叛军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妻,崔母承诺叛将军。

谁解围,女儿嫁于谁?张生请好友白马将军解围,崔母不依,心中已将女儿许配给郑敞书之子郑恒。

张生病入相思,侍女儿红娘暗中周旋,张生与崔莺莺的秦晋之好。张生考中状元,与崔莺莺喜结连礼。

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包办,子承尊命,臣袭旧班,封建思想。也反映了他们够冲破封建思想,追求爱情自由的进步情怀。

人们追求自由,向尚的思想,每个时代,都在进步的。在那个时代,崔母包办子女婚烟,没有错。儿女不重父母之命反而有错。

无论什么时候,正义,追求,向尚,自由,敢于冲破尘旧思想,敢于跨越创新先进思想,都是进步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了怎样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现状.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