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相位后移综合症(什么是睡眠相位后移综合症)

睡眠相位后移综合症(Delayed sleep-phase disorder),简称DSPD,是一种慢性睡眠紊乱,最突出的表现是强迫性晚睡,但和睡眠质量差的失眠患者不同,DSPD患者入眠后,照样会进入深度睡眠。没错,说的就是那群“夜猫子”。这些人的特点是,学习与工作其实也挺辛苦,自己也会觉得睡眠不足。原因不是真不想睡觉,而是不到深夜就无法入睡,但第二天早晨却要因学习与工作需要不得不被闹钟叫醒。于是,上午就开始犯困,无精打采。中午能趴会儿,下午接着打瞌睡。傍晚应着集合哨声赶场聚会,就算12点前能回到家倒在床上,却如打过鸡血连毛孔都是兴奋的,睡不着,睡不着,不到半夜就是睡不着。
睡眠相位后移症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被视为疾病的,有一些调查指出它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高达7%。如果我们的时间都由自己做主,那么凌晨两三点睡觉,早晨九十点起床,也一样是睡足七八小时,并没有虚度光阴。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你的作息时间并不完全能由你做主,甚至必须听从安排。这就会让晚睡晚起的人背上“懒惰”的压力。有学者解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睡眠类型,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早起鸟”就比“夜猫子”优秀,实质上“早起早睡是美德”的看法,来源于久远的农业社会和早期的工作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早起的优势已不在,但“美德的传统”还有大把人要维持。从这个角度看,睡眠相位后移倒真是可以被看作是身体内部的生物钟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差异,或许可以称之为“社会性时差综合征”。
回到现实中,我们要承认,虽然身处全球化的信息社会,但我们在可预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的工作与学习时间制度依然要存在。“夜猫子”要和社会性时差抗争,除了每天会觉得自己总是睡不够很累很累,还会损害健康,增加身体罹患癌症、肥胖症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并更容易产生抑郁。为了对抗社会性时差所带来的疲惫感和压力,“夜猫子”还可能形成抽烟、摄入大量咖啡和酒精等不良习惯。
患睡眠相位后移症的人多数都被自己或医生误诊,会被当成失眠或心理问题,品行问题,甚至是抑郁症。正确诊断可以把握这样几个特征:只是睡眠开始和醒来的时间比“理想标准”晚;每天入睡的时间基本相同;一旦入睡,睡眠质量较好,并不会轻易醒来。
应对睡眠相位后移的方法常见的有这样几种:1)时间疗法,有规律的把睡觉时间往后推移,来重置生物钟,类似长途旅行后倒时差那样;2)光线疗法,强光谱灯在早间照射,每天30-90分钟,但晚上要避免有强光;3)在医生指导下尝试使用褪黑素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