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文苑 | 烟花三月:母亲的心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卢氏文苑

自从父亲去世,母亲不知不觉间就老了,老的很快也老的触目惊心。

很多个时候,她经常一个人坐在门口,一坐一整天,从早晨看太阳升起,到傍晚看太阳落到山后边,不说一句话,用浑浊无神的眼神望向远方,眼睛里有太多的无奈和深深的忧郁。她常常盯住一个地方发呆,一动不动就像一尊雕塑。晚年的母亲,生活是凄凉的,父亲缠病十年,母亲相守十年,直到父亲去了天国,从此阴阳相隔,母亲状态就不是很好,父亲的离去对母亲打击是巨大的,我感觉她的魂也跟着父亲走了,精气神也没有了!

只有我——母亲最小的女儿,了解母亲内心的苦涩:母亲是想那个家了!母亲苦苦挣扎,维系生命的动力就是膝下的小女儿尚未成家,她实在是放心不下!母亲心心念念的那个家是狮子坪黄柏沟的一个小小村庄,那是母亲的根,也是母亲第一个家,一个叫做三岔的村庄,那里山清水秀,三面环山,门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母亲也是在那里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母亲在兄弟姐妹十人里排行老七,因为当时姥姥年纪大了,大舅当家,在临近解放前的一九四八年,母亲在大舅一手操办下,按照所谓“门当户对、媒妁之言”,将我的母亲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军官,没多久,全国解放随即被镇压。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过的艰难,那时幸亏有同院驼背的六婶和干杂活的哑巴叔叔常对母亲送来温暖与帮助,使母亲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后来母亲经过别人说和,与丧偶的父亲结合,父亲膝下有一女儿,那是我大姐;母亲带的男孩是我大哥。两个同病相怜苦命人结合在一起。一个同母异父,一个同父异母。再后来就有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家庭队伍骤然间庞大起来!

记得当初曾问过母亲,问她第一次婚姻,为什么不去抗争?母亲苦笑着看了我一眼:“抗争?你大舅说一不二,我敢吗?”想想也是,那时年代的弱女子,除了命,你拿什么去抗争呢?

那时我们家孩子多家口大,但我的父亲很吃苦能干,又有一门手艺傍身,常年在外给各乡镇村烧制砖瓦,比较容易挣工分,然后把工分交给队里换口粮。那时虽然衣食无余,可家里很温暖,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父亲只要在家就帮母亲干活,很体贴母亲。我母亲会干针线活,记忆中的母亲也会织布、纺纱,有时我常常睡醒了一觉,还看见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纺纱织布,寂静的黑夜里,昏暗的背影和着那吱吱吱嘎嘎的织布机声,传出很远很远……!母亲把夜以继日织来的布,蘸上朱黑、朱兰的颜料染色,解决了我们一大家子穿衣问题。这深刻的记忆在心里藏了几十年,三十年前我曾以《母亲的织布机》为故事的同名题材《母亲的心愿》投在县广播站,播放了好几个星期。

母亲已离开我三十多年了,我还能清清楚楚回想起她的模样:长发及腰,辫了两条麻花辫,为了干活方便,母亲把辫子盘在头上,显得干净利落。母亲说话细声细语,从不起高调,也不和人起争执,我们院子里住了十几户人家,她和她们从没红过脸。

因为母亲成份不好,常被游街示众,那时我在台下看那些人批斗母亲,而那些对母亲打骂最厉害的人,时过境迁后又找母亲给他做褂子,母亲什么也不说,就帮忙裁剪缝制,那长长的扣扪是母亲戴着老花镜,在黑夜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好的。母亲最拿手的针线功,竟带来许多没完没了的活计,有邻居的、院子里叔伯的......那长长的扣扪,细细的针脚,在一片赞扬声中,来来回回,去而复返,拿走了一件又送来了好几件,而母亲挤时间做的这些活计,没有任何酬劳。

在那个非常年代,母亲除了好心揽些私活杂活,每天还要出工、扫街,完了还要接受一回回好像没玩没了的戴高帽子游街示众,看她那么累,我常常埋怨她:“干嘛谁送来的活都帮着干”。母亲笑着说:“巧人是拙人的奴才,我会手工活,不就是一件衣服吗,抽空就干了,能帮人就帮吧”。现在想想,我是家中老小,打小没捉过针,难不成母亲都替我干了?还是我天生的愚笨?母亲这么擅长的手工活,在我这儿,却没有学到一点!不过母亲身上的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倒是继承了些。

母亲很会做饭,能把简单的、普通的食物做的很好吃,比如她能把土豆,地瓜做出锅出溜,就是把玉米面加水调成糊糊顺着锅边倒,里面是炒着的土豆丁,然后盖上锅盖,几分钟后,用铲子小心翼翼铲成条状,锅出溜就出锅了。那个时代的童年很贫瘠、吃不饱穿不暖,粗制滥造的布衣,大孩穿小,小孩穿烂,但却很容易感到幸福满足。我很怀念那时虽然日子穷,却很快乐的时光。

这样的日子还没有好好享受,随着大哥结婚成家,大姐和二姐出嫁,二哥跟小哥相继结婚成家,好像喜事一桩连着一桩,然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外干活挣钱维持一大家子花销的父亲却突患脑出血,偏瘫中风,人事不知,被干活的同村热心人送了回来,回来后整整昏迷三个月后才苏醒,由于当时没钱救治,醒过来的父亲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是母亲一勺勺的喂,这种状况整整持续了十年。

老话说树大分叉儿大分家。更难过的日子相继而至,随着两个哥哥的分家,我们家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热闹祥和,本来红红火火的一个大家只剩下我和父母。父母操劳了一辈子,辛辛苦苦盖了两处房子,他们一人一处,父亲跟着二哥,母亲分给了小哥,只有我成了一个多余人,后来父母带着我出去租房子住,这在农村是让人笑话看不起的。所以自从分家后,在我印象中母亲再也没有了笑脸,总是郁郁寡欢、心事重重的样子!

晚年的母亲伺候父亲又照顾我,操劳的腰弯了,满头青丝变成白发。那时母亲虽然很辛苦,可父亲活着却是母亲的精神支柱,父亲在,家就在,伺候父亲也算是个营生,劳累的母亲丝毫没有一句怨言,老两口说说话,一天天也过的很快!和父亲说话的母亲是亲和的,和父亲一同回忆过往的母亲也是开心的,神情里溢着满足,直到那个寒冷的早晨夺走父亲......。

送走父亲后,母亲精神也垮的彻底,几天时间母亲的腰越发佝偻的严重,头发白完了,步履蹒跚,看起来很苍老憔悴,人也变得絮絮叨叨,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整天对着远方发呆!

没了父亲这个精神支柱,有尚未成家的我缠绕着母亲,母亲即使萎靡不振,却也苦苦强撑。而我还知道母亲还有一个心结:母亲以前的家,日思夜想的家,她多想再去看看......!

多少个夜晚躺在床上听母亲讲那遥远的家,那里虽然没了亲人,可毕竟是她生活过的地方,有熟悉的房院、同院的驼背婶娘、后院的哑巴叔叔、院子里的樱桃树和房后的几个人都搂抱不过来的老核桃树,旁人都说那棵老核桃树里住着神仙,是棵神树,可母亲后半生没有踏入那里半步,那里的一切都成了母亲念念不忘的挂牵。朱阳关的人去那里干活时给母亲捎回的任何消息,对母亲来说,或多或少都是安慰!可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哥哥们从不愿让母亲提起有关那儿的蛛丝马迹,从不准!从此,母亲便和那边断了关联与消息,就好像从没有过交集。

有时我在想:母亲只所以走不出大山,钱可能是最主要的的原因,从养育孩子到孩子们成家立业,接着伺候了十年病魔缠身的父亲,身体始终被困着,没有过一丝儿喘气的机会,这样无助而孤寂的日子是那么的无穷尽,就像围绕着门前的大山一样,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也看不到希望……

母亲把对那边的思念深深的埋藏心底,只是偶尔的自言自语:是不是还在世?没头没尾的。但,我懂。可我懂有什么用?又有什么办法?一个挣不来一分钱的我!

三年后,一个深秋的早上,母亲脑溢血倒在了空无一人的院子里,一支烟的功夫,母亲追随父亲去了天国,她和父亲团聚去了。在这同样的深秋,以同样的病状辞世!我想,这三年,那是母亲为了我,为了刻在在心底的念想,才在这人世间稍作停留,陪伴着我。这三年对于母亲来说可能是一种煎熬,死比生容易,可对于我来说,母亲在家就在。只是母亲直到临走,也没能再回到那个家,那个使她度过美好年华又洒泪伤心的地方,母亲只想在有生之年回去看一眼,可这个微不足道的愿望,到了都没能实现!

记忆中的母亲在我心中无边漫延,想念一次,难过一回,心绪也跟着不由自主地抽搐!回忆母亲是痛苦的,嗓子生紧,喉咙发堵,泪流满面......

母亲,是我心底永远的痛!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推荐

关于母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每提到家就想到母亲,母亲在,家是温暖祥和的;母亲若病了,好像所有的幸福都转瞬即逝......!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用心、用情汇成文字将母亲怀念,籍此绵延一腔情愫!

《母亲的心愿》中的母亲出生在解放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命运多舛的母亲受尽困苦折磨,却不忘家睦邻和、相帮相助;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却透彻事理、深明大义、任劳任怨、豁达仁慈!更难能可贵的是,母亲将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给女儿,使作者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母亲有两个心愿:一是望女成家;二是毕生记挂从前的家。同院的婶娘、哑巴叔叔、一颗老核桃树……对这些事、这些人的惦念与回忆缠绕了母亲一生,也成为作者一生都感到力不能逮的遗憾惆怅!虽然那个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和母亲相依相守的岁月里,始终安放着作者最清晰难忘的记忆!请大家循着作者文字里的温度,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挂念与浓浓的亲情,诚然时代有变迁,而这份情有增无减不曾停歇! (欣 燕)

作者简介烟花三月,本名邹楠,卢氏朱阳关人,现为“青漂”(在青岛谋生)。从小喜欢诗和远方,也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身体力行着。虽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所牵绊,却有诗意文心一路相和,诗酒趁年华,更兼清风明月。

往期精彩回顾

◆我的母亲

◆外婆家的村庄

◆故事,才刚刚开始 ...

◆路边的馄饨摊

◆史大哥

◆窗

◆卢氏文苑作品串烧

◆我眼里的青岛

◆观《烈火英雄》有感

◆一碗馄饨

◆一块月饼

◆山里来的表妹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榜宋海峰

李宏文 张银成 周天鹤

董建中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 和

文苑主编:卢辉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张 瑞 张欣燕

邹楠程向楠

本期校审:张欣燕

本期编辑:张淑清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扫码关注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写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