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故乡)

回不去的故乡
电厂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养蜂人的微信。之所以推荐给我,是感叹他对老家的态度。

他在朋友圈这么写到:老家的房子已经倒塌,我还是认为那是我的家,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我对家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家不一定是房子才是家,家是除了房子,还有房子以外的地方,包括树木,野草,动物,还有可以极目远眺到的所有的地方,还包括所能触景生情的所有回忆在内的东西。
这才是家。
老实说,我看到这段文字和配的照片,也着实感动了一把。养蜂是个很辛苦很孤独的职业,他一个人拉着蜂箱常年生活在野外,风餐露宿,颇有现代鲁滨逊的味道。他的文化程度应该不高,但是这段话写的非常深刻和有水平,让我沉思了很久。
不由得想起来我的家乡——一个我自己以为几乎感觉都已经快遗忘的地方。
前几天我妈还在我面前念叨,不知道老家的房子怎么样了,听说下雪了,会不会塌掉……

我离开家乡整整20年了,曾经很想逃离那个很小的小县城,我甚至一直以为自己能离开那里感到庆幸。我的高中老师曾经这么对我们说:再努力一把,你就能离开这里,要不然你们就永远走不出这块土地。
现在看来,即便走的再远,其实内心还是走不出那块土地,故乡就是即便你强迫自己闭眼去忘掉它,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浮在眼前的东西。
这一幕已经烙在脑海里,就像在操作复印机一样,时不时,闪亮一道光线就把你带回过去的那一幕,并不陌生,没有任何违和感,终于明白,再长的时间,再多的经历,也无法抗衡。
这么多年,说是定居西安,实际上我一直行走在他乡,几乎走遍了全国。因为自诩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每走到一地,就喜欢为当地、为电厂写点文字。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下意识地去与自己的家乡去比较,说不清道不明地去寻找一些熟悉的痕迹,并试图去从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拼凑出一幅似曾相识的图。可是我总是失望,多少次徒劳的尝试,换来了一个让人悲伤的结果:故乡是回不去了。
因为:我知道,记忆中的老家不是现在的老家,它们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我的老家印象定格在20年前离开的那一幕。空间的概念中增加了时间的坐标,虽然来与不来,老家依旧在那里,那也不过说明它们是一座老屋的两个房客:前一个已然物故多年、人去楼空了,后一个才来僦房而居。同后者照面并不一定就能使我们与前者神交。
所以喜欢追寻过去,并上溯到历史的深处,带着行者的心态去领略它,象一个风尘仆仆的远客沿着时间的驿路,走进别人的生活情境,穿行在别人的心情里,从别人的起伏跌宕里获取了我的平凡人生所没有的体验。
说是别人的,似也不那么贴切。行者所经所历,不是一处完全陌生的蛮貊异域。那是我的祖先的所经所历,是我前生之所在,是今世之所以然,是前生今世的感觉,是我的肉身未曾到过的故乡。
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有一句话至今还记得,“只有在长时间的远走后重回故乡,才可能揭开世界与存在之间的根本的差异性。”

回乡其实未必能真的揭开我们几乎穷尽其他一切手段所试图揭开的秘密,可回乡本身表达了揭开根本性问题的冲动。
那种冲动指引着我们在多年之后往事重提,就象返回无限江山里的故乡一样,重返我们时间上的故乡,无尽岁月里的,由事件与人物而不是青山绿水来造像的故乡。
白居易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写到:此心安处是吾乡。说到底,还是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潮起潮落的平平仄仄鼓荡着万重烟波,湮没了眼前的山、眼前的水、眼前的草树穹石——语气吞吐中形成的浩淼无尘是龙的故乡,使两个文豪全身心地沉浸在虚幻的沧海气息中。
我写电厂,写风景,写美食,同样我写历史,写故事,写那些被尘封的故事,如果你能用心体会,大概能明白这些文字的背后都是梦萦魂绕的故乡。
大概,故乡是真的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故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