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为何钱梦龙们之后,也就没有了钱梦龙们模式? ——我读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

为何钱梦龙们之后,也就没有了钱梦龙们模式?
当下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与有效教学的主张、理念有没有关系?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这本书躺在我的书柜里已经有八年了。2009年我去教育部校长中心参加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首期研究班,地点在华师大逸夫楼。逸夫楼对面是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社楼下有一书店,专门卖该社书籍。我有空就进去看看,先后买了不少书。虽然是校长培训,不过我对本专业仍然很关注,我是一个语文老师背景的校长,自然关注语文课程、语文课堂、语文老师。这本郑老师的有关语文方面的书,进了我的书柜。可是,直至今日,我才有有暇打开、阅读。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目光停留,久久不愿离开。郑老师说: “也许有人把建立答题程序与应试教育划等号,认为它是机械教条、生搬硬套的东西,其实工程序看上去是简单的技巧应用,但其背后却隐含着归纳能力,代表着思维方式,它是思维能力的外化。因为程序是在三年广泛阅读、语感熏陶、写作能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方法和程序有高低之分,但方法本身工程序本身并不是僵死的。不好的方法才扼杀学生的灵性,只有无效的程序才是浪费。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研究考试,探索应答程序,提高学习效率和复习效率,掩耳盗铃毕竟于事无益。” 现实的课堂变化之快,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语文界的变化尤其如此,各种主张、理念、口号,此起彼伏。郑老师这本八年前的“旧书”,过时了吗?仍有价值吗?至少让郑老师欣慰的是这段话,没有过时,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各地教科院、名师都在都在研究,推向极致,各种训练模式、程序相继出现。这与郑老师有没有关系?是郑老师的本意吗? 那一定是片面的理解、断章取义的理解,是功利性的选择性的“吸收”。本书书名为“语文有效教学”,下面还有一行小一号字体的标题“观念·策略·设计”。打开扉页,赫然写着: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应该是一部全面的的书探索性的书。对当下语文教学,包括语文课堂、语文课程的所有要素、热点,以及问题,都做了系统的、分门别类的阐述。关于教育技巧,特殊的语文教学的技巧,诸如节奏、提问、板书等都有独到的了解?还涉及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评价等,聚焦、破译,毫不吝啬地摆出自己的见解,提供建设性的办法。期许是:一个老教师,读了这本书能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背景之中。走进现代语文教学的情景之中。它是一个通道,又是一座桥梁。一个新老师,一穷二白。一张白纸,这本书是能让人眼睛一亮的摹本,只要按照书本所说的去做,一幅美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行走图,不久就能绘就。 庄辉明在序中说: “迄今为止,大多数学科教育研究与实践者仍然尊奉的是传统原则。基于各学利自身的知识逻辑,基于教师自身所需知识的逻辑结构,以及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策略,尝试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学教育理论框架,仍停留在一个讨论的层面。” 掩卷沉思:郑老师的所提出的“语文有效教学的观念:策略、设计”,假如能从“讨论层面”走向实践,将是如何美妙? 书中提出“职业自觉”与“专业自觉”的概念。什么叫“职业自觉”?郑老说:“教师是谋生的职业,要把书教好,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保住自己的工作,并使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或者获得更高的回报。”什叫“专业自觉”?郑老师说:“对语文教师来说,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具有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而是对课程实施的理解、判断和把握。” 我敢说,当下真正达到郑老师所说的专业自觉的老师还并不多,之所以如此,与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缺乏“专业自觉”有关。很多的校长正处在“职业自觉”的层面上。时间过了八年,就此一点,仍处在讨论、提倡的阶段。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现实悲哀或遗憾。 书中的观点十分鲜明,论述地很深刻。郑老师认为,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语文界教学的模式探讨异常繁荣,其中被大家认同和就有十多家。其中,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辽宁魏书生老师的“科学与民主”原则下的“六步读书法”、河北张孝纯老师的“大语文教育原则下的“一体两翼八模式”教学法,北京刘胐朏、高原老师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等,有很高声誉,并在一定范围内被借鉴与推广。 为什么能出现这样的现象?郑老师说:“可以说,近几十年语文教学改革的繁荣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模式的探索直接支撑的。”这就是悲哀了,由模式支撑的东西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吗?模式是没有个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规范”的作用。可是,仅仅有规范行吗? 所以,郑老师紧接着说: “我们也不应该回避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些模式似乎只有在它的诞生地才有显的效果,一旦离开了原产地,离开了它的创始人,其效力就会大打折扣,至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郑老师举例说,“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育才模式,在段力佩校长的手里很有实效,到了继承者郡里就无声无息。钱梦龙老师高举“三主四式"的旗帜,走到哪里都能把语文课上得满堂生辉,可别人学却望尘莫,“民主与科学"体系可以大面积提高自己班级的语文成绩,却不能帮助那些模仿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为什么?我们想过吗?这些模式有典型意义吗?语文教师普遍具有支撑这些模式的“专业自觉”吗?当下,在我身边就有“大语文”、“真语文”、“诗意语文”等,是好事,但是如何健康发展?也会是昙花一现吗?带着这些疑惑,我读郑老师的这本书,似乎是迷失于茫茫荒原之黑暗,依靠手中唯有的一盏灯火,寻找出路。 本书是好书,我不停息地在书中寻找答案。比如,如何构建语文有效教学的教材?如何充分实现教材的价值? “用教材中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认识自我与社会等,都会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与审美品位。” 当下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真正的有效教学设计吗?教学目标的错位、大而空、多尔杂的问题解决了吗?真正从“教”转向了“学”吗?郑老师说:教师的讲授依旧是课堂的主要风景;依然存在重“教”的逻辑,轻“学”的过程。怎么办?郑老师在分析了正确把握“理解课程目标与文本特征的关系、协调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握教学内容集中与开放的关系”三组关系之后,强调: “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师的基本功课,好的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学生是时时变化着的,而对学习者的分析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加涅也说过‘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到’,因此教学设计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里的“动态”两字何其重要!由此,我进一步自问:语文的有效教学问题,已经解决了吗?“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已经离开它的本意有多远?我估计,现在走到了狭路上去了,即还停留在本书“高考训练“宜用程序换效率”这一章节上,仅仅如此而已。我相信,这是郑老师,以及郑老师们所没有想到的。 2017年9月3日,于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