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秋分前一定要预防秋湿损伤阳气?立冬后的咳嗽是这时候种下的因!
- 百科
- 2021-02-17
- 106热度
- 0评论
「秋伤于湿」这四个字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原文为: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夏乃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jiē nüè]。秋伤于湿,冬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什么意思呢?风,寒,暑,湿,这些外邪犯案都是有潜伏期的。。。出来混,迟早有一天要还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比如:春天,忽冷忽热,乍暖还寒,你却急吼吼把秋裤脱了,接着被风邪所伤,病邪来了。。。就不高兴走了,到了夏天就会生急泻的病
再到夏天,暑邪开始出动了,这时候如果被暑邪伤到,潜伏在身体里,等到秋天,就会得疟疾(表现为反复寒战高热,头痛,汗出)
再到秋天了,如果你被湿邪所伤,在冬天的时候就会气机上逆而痰咳,严重的话,还会发展为肢体萎弱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虽然现在我们说风寒暑湿燥
但在最早的《内经》里。。。。秋燥童鞋并没有得到重视,一直在坐冷板凳上,一直未受恩宠啊
那秋燥什么时候被捧红的呢?这要就感谢「秋燥」的爸爸——喻嘉言
喻爸爸是明末清初的名医,但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青年,他在自己的书里慷慨激扬的写了一篇《秋燥论》,反正大致意思就是:内经。。。你错了,你把秋燥漏了!重复三遍
估计是喻先生的医术了得,文采也一绝,导致后面的一批名医,就连叶天士,王孟英,都给喻爸爸点赞评论。。。
从此以后,「秋燥」扶摇直上,再也没down过,大有取代「秋伤于湿」之势
所以,跟风这件事,不是现在才有的,自古至今一直都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很正常啊
那,有没有不忘前浪「秋伤于湿」的呢?还真有,刘河间
深情的人一直都在,就看你有没有遇上
刘先生早早提出:大暑至秋分属土,故多湿阴云雨也;秋分至小雪属金,故凉而物燥也 。意思是秋分前多湿,秋分后多燥
对于这个说法,温病大家吴鞠通。。。还有清代名医雷少逸。。。都纷纷跟帖转发评论——秋燥只是对「秋伤于湿」的补充而已啊。。。同学们快回来,别跟风!!!
事实上,此事不复杂只要稍看一下中医五运六气就知道了
在大暑,立秋,处暑,白露这四个节气里,本质上处于四之气,我们受太阴湿土影响
这段时间里,我们都要小心湿邪
但,等白露过完,到了秋分,寒露,霜降,立冬时,我们真的要小心秋燥了,因为这时候我们受阳明燥金影响
再重复一遍:秋分前要小心湿,秋分后要小心燥
妥妥没错
如果秋分前不防范秋湿,,,那就小心立冬后痰咳!(秋伤于湿,冬逆而咳)
原因呢,很简单伤于湿,湿是阴邪,它是会损伤全身阳气的,湿阻气机,湿会阻碍肺气宣发,肃降的
肺气宣发,我们呼出浊气,我们排汗
肺气肃降,我们吸进空气,身体里的水液成为尿尿。。。
湿会让肺的气机该降不降,反而上逆
肺气上逆,那身体里的水液排泄就会出问题,津液输布也会出问题、、、
水液不能很好的宣散,肃降
最后滞留在身体里,就会日久生痰
这是内患
到了冬天,寒风凛冽,肺又是个娇脏(小公主),它不耐寒热,当对外有寒风侵袭,对内有痰饮为患
内外夹击,直接引动痰咳
所以啊,很多咳嗽。。。你以为是冬天才得的?
错了早在秋天,秋分前,现在,就埋下伏火雷了
只不过,,,引爆点在冬天而已
那。。。如何防火防狼防秋湿呢?
1,已经立秋了,真的要少吃生冷瓜果,冷饮,冰的,这些是最伤脾阳,生湿的
2,已经立秋了,空调要少开了,不要贪凉,出点汗也是祛湿的
3,少去潮气很大的地方,少淋雨
4,脚踝,肚脐,肩颈部注意保暖防湿
5,不熬夜,少思虑(多思伤脾)
7,少生气,以免伤脾胃(可以泡我们疏肝茶喝)
如果还有多余力气的。。。
劝大家用温胆汤泡泡脚,这是经无数患者验证的,用它泡脚对祛湿真的很有帮助,能让厚腻的舌苔变薄,变干净
最后,再读一遍《内经》是如何描述今年四之气的(秋分前我们都在四之气里)
暑湿热相博,民病黄疸而胕肿
胕同“肤”
为什么立秋了,身体肌肤会浮肿?
筒子们,就因为立秋了,万物开始内收,人的肌肤毛孔也渐渐收紧,水分从毛孔向外排汗,排湿的通道就会锐减。。。。
但同时呢,今年的暑湿热并未退散,依旧厉害着。。。暑湿会阻碍脾代谢水液,就会造成有些人少尿,就会容易身体浮肿,虚胖
所以,当下之际。。。到底防秋燥?还是防秋湿
相信答案已经在大家心中了
愿我们初秋防湿,今冬远离痰咳
种下好因,才能收获好果
收工
|| 推荐阅读 ||
99%的孩子会脾虚,小儿脾虚其实有四种你的孩子到底属于哪种?
亲们今明两天天黑前你一定要早回家,特别孩子晚上千万不要出门!
米医生:秋燥来了,孩子便秘怎么办?多吃青菜有用吗?
米医生:父母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就会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
米医生: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会过敏体质、反复扁桃腺发炎、哮喘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