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的历史变迁 嘉定的历史? 嘉定历史底蕴深厚
- 知识
- 4小时前
- 2热度
- 0评论
一、嘉定的历史?
嘉定,于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1218年1月7日〕,经朝廷允准析昆山县东境春申、安亭、临江、平乐、醋塘5乡置县,以年号为名,县署设在练祁市〔今嘉定老城区〕,隶属上县。后历经740余年,几易隶属,1958年始改属上海市,现位于上海西北部,东与宝山、普陀两区接壤;西与江苏省昆山市毗连;南襟吴淞江〔苏州河〕,与闵行、长宁、青浦三区相望;北依浏河,与江苏省太仓市为邻。2003年末全区辖南翔、马陆、江桥、黄渡、安亭、外冈、徐行、华亭等8个镇和嘉定镇、新成路、真新新村等三个街道,以及嘉定工业区和菊园新区。总面积483.7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51.18万。
嘉定,属江南水乡,素得舟楫之利。元明时
期,离县治15公里的刘家港〔即浏河〕是江南出海通途要津,为当时的贸易港口和漕运基地,郑和下西洋也以此为始发港。境内干支河道总长3263公里〔密度为6.75公里/平方公里〕,均有通航灌溉之利。清光绪三十年
〔1904〕就有火轮客运;翌年,沪宁铁路通车过境;民国17年〔1928〕境内第一条公路嘉罗公路筑成。之后,陆路运输渐兴。
嘉定,在近八百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
粮棉高产之地嘉定,素为江南吴地重要的传统农业综合区,是当今全国农业百强县其中一个。
北宋时,境内耕田的9/10为稻田,生产的大
米品种有粳、籼、糯3大类35种。北宋末、南宋初,习性面食的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随之稻麦两熟种植制逐步普及,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进入明代,江河淤塞,耕田宜于旱作,官府鼓励植棉织布,本县渐由植稻为主变为植棉为主。至明代中叶,秋熟植棉面积占耕地的9/10。于是,本县与常熟同为吴地首要的棉作区和棉纺织区,共享&34;苏布名重四方&34;之誉。清末民初,土布业市场渐被洋纱洋布所夺,境内改棉种稻者渐增。至1949年,全县稻棉种植面积持平,粮食〔稻麦两熟〕、皮棉亩产分别为293公斤和10公斤。
人文蔚起之邦嘉定,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
人文荟萃,代不乏人。
明嘉靖年间,归有光徙居安亭讲学13年,他的散文上承唐宋,下启清代桐城派。人称:&34;隆庆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归有光之真传也。&34;明万历、天启年间,流寓西城的程嘉燧,与本县名流唐时升、李流芳、娄坚引为诗文交,各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誉为嘉定四先生&34;。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朱鹤始创嘉定竹刻,以刀代笔,熔书法、绘画、雕镂于一炉,具有特殊风格,其子朱缨、孙朱稚征,均有出蓝之誉,名噪全国。他们的作品被公认为祖国文化艺术之瑰宝。清代陆元辅,智慧渊博,文章倜傥,诗词流逸,与张云章、赵俞、张大受、张鹏翀、孙致弥并称&34;嘉定六君子&34;。清乾嘉年间,钱大昕、王鸣盛在乾嘉学派中独树一帜,他们突破尊经卑史的世俗偏见,集毕生精力研究经史之学,写下《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等巨
著鸿篇。是时,境内书法、绘画、竹刻等艺术,也盛极一时。嘉定,人文郁盛得助于教育事业的发达,素有&34;教化嘉定&34;之称。始建于嘉定十二
年〔1219年〕的学宫〔又称孔庙〕,殿堂门庑,高壮华好,&34;甲于他邑&34;。继之,录判龚天定在城内拱星桥北创建北府书院,开本县书院之先河。明代,书院、社学渐兴。至清末,义塾、私塾普及乡镇。明清之际,本县科名鹊起,中试进士180名〔其中武进士20名〕;王敬铭、秦大成、徐郙殿试一甲一名〔状元〕。另本县自建县迄今,在文学、艺术方面业绩卓著的嘉定籍人物经初步收录者有505名。民国年间,全县推行&34;中心小学区制&34;成绩卓著。师范、商业、农业等中等专业学校和民众教育馆.亦应时而生。
民风刚毅之乡嘉定人民,富有爱祖国爱家乡的善良和荣耀革命传统。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南下攻县城。嘉定人民在民族英雄侯峒曾、黄淳耀的率领下,组成十万义兵,浴血奋战,宁死不屈。前后历时两月,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是役,县城、外冈、葛隆、娄塘等地被清军屠杀2万余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起著名惨案--&34;嘉定三屠&34;。
明嘉靖年间,以严氏五兄弟为首组成的&34;严家兵&34;,抗击倭寇侵扰,名振一时。英雄少年&34;石童子&34;为保卫县城壮烈捐躯的事迹,至今仍广为传颂。清咸丰年间,南翔农民徐耀响应小刀会起义,罗汉党&34;,攻县城、毁县署、逐知县,极大地震慑了统治者。抗日战争时期,以青年医生吕炳奎为首的西乡人民,
在中共领导下建立外冈游击队,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屡挫日伪清乡掠夺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投敌阴谋。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地下组织以工厂、学校为基点,宣传发动群众,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并成功地进行策反职业,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迎接嘉定解放作出了奉献。
嘉定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以及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495名烈士为国捐躯。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杰出儿女,谱写了英勇壮烈的历史新篇章。
二、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三、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四、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五、庐山历史典故?
庐山和吕洞宾的传说
民间传说,庐山乃“神仙之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周威烈王时,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随后,又传说周武王时,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得道成仙;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
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不过,上述神仙方士,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几许遗迹和诗文,讲不出一个体系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其中一个的吕洞宾,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
宋人白玉蟾小编认为‘授墨堂记’里面说: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八仙”中的汉钟离,授给吕洞宾丹诀,后来两人一起成“仙”。《庐山志》也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至今,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
太平宫传说
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然而,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
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大众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灵魂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
六、荆州历史典故?
荆州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城市其中一个,有许多典故与其相关。下面内容是其中一些典故:
1.荆轲刺秦:荆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城市,著名的荆轲刺秦故事就与荆州有关。相传荆轲是楚国人,他为了报仇雪耻,潜入秦国,最终在秦王宴会时刺杀了秦王。
2.孟子游荆襄: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想法家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游历过很多地方,其中就包括荆州。据说孟子游荆襄时,曾在此地传授学问,并留下了一些名言和想法。
3.曹操赋诗: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他访问荆州期间,他曾赋诗《步出夏口》,表达了他对荆州的美景和对功名的追求。
4.荆州七步诗:据说唐朝时,诗人杜牧曾经在荆州的夫人楼登台,当时景色秀丽,他只登上七步,便灵感爆发,写下了《秋夕七绝》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这些历史典故展示了荆州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反映了这座城市丰盛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些典故也让我们对荆州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七、迁安历史典故?
迁安的历史典故不少,如唐王征东,老马识途,棒打龙山头,女蜗补天,还有轩辕故都,等等,欢迎来迁安作客。
八、国庆历史典故?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国庆的说法。唐玄宗当政期间,满朝文武呼吁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千秋节”。千秋节盛行后不久后又改版升级为“天长节”,庆祝形式更加浩大。后来,为了庆祝明治天皇的生日,日本遣唐使还把天长节带回了日本。明清时,“天长节”又演变成了万寿节,这个节日也成了与元旦、冬至一样重要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民族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反映这个民族的国体和政体。
九、莫高窟历史典故?
莫高窟建立于十六国时期。
在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这本书中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个僧人乐尊经过这座山,忽然看见金光闪耀,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手来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这个洞里修禅,给了名字叫“漠高窟”。
十、皮里阳秋历史典故?
《晋书·褚裒传》:“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这则典故里的“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帝母郑后名阿春,晋人避讳改为“皮里阳秋”,后来衍化为成语。
这则成语意为肚子里有《春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形容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里有所褒贬。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