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魏救国的历史故事简短 关于赵魏救国的历史故事? 圄魏救赵

一、关于赵魏救国的历史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二、围赵救魏故事?

魏国被秦国打败后,魏惠王看到魏国内外交困,国势一天天衰落,很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来帮他治理国家。魏国人庞涓和齐国人孙膑是同学,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军事,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庞涓听说魏王招贤就去应召,担任了大将,兼任军师,帮助魏惠王打了好几个胜仗,他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后来庞涓也来到了魏国,魏惠王让他担任客卿。

庞涓其实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知道孙膑的本事比自己大,怕他超过自己,于是设计陷害孙膑。让魏惠王认为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果然中计,挖去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刻字,从此孙膑就成了一个残废人。

时间长了,孙膑终于知道自己原来是被庞涓给害的。为了逃离魏国,将来报仇,他就装起疯来。齐威王知道孙膑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偷偷派人把孙膑接到齐国去了,并且拜他为齐国的军师。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当时魏国为了扩张去攻打弱小的赵国,于是作为齐国的卫星国赵国就去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的计划是直奔邯郸,同魏军的主力交战,以解赵国之围。孙膑不赞同这种硬碰硬的战法,孙膑说:“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会倾巢开赴邯郸,听候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后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的都城大梁?

庞涓知晓,一定会放弃邯郸,回师相救。这时我们可以在半路上拦截魏碑军,这既可以解邯郸之围,又可以痛击魏碑军,一举两得。”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很快庞涓就知道了,于是他命令人赵国退兵救大梁。由于魏碑军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疲惫不堪,很快在齐军的埋伏的桂陵地带,将魏军打败,死伤两万多人。这就是桂陵之战。

这次战役的结果是孙膑杀死了庞涓,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齐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当时强大的魏国呢?关键是当时齐国得到了一个旷世人才---孙膑。孙膑用他的聪明和智慧帮助齐国打胜了魏国。不管过程是如何,起码我们看到了人才在这两个国家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孙膑这个人才,才使得齐国在两国的对抗中取得胜利,所以我们看到了人才对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赢得人才就赢得未来,所以人才战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

三、形容救国的成语?

定倾扶危[ dìng qīng fú wēi ],扶助危倾,使其安定。指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

救亡图存[ jiù wáng tú cún ],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

捐躯济难[ juān qū jì nàn ],牺牲个人生命,以救国家的危险。

杀身报国[ shā shēn bào guó ],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

振兴中华 [ zhèn xīng zhōng huá ],现指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强大。

造句:

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使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

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救亡图存的事业中去。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空有杀身报国的一腔热血,是不够的。

姐姐怀抱着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四、蔓子救国的故事?

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万州一带)发生内乱,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

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

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传颂。

五、犒军救国成语的意思?

形容犒军救国的成语是犒赏三军。

成语: 犒赏三军

拼音: kào shǎng sān jūn

解释: 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9回:“再命户部颁发粮草彩缎,工部发出御酒三百坛,着礼部加封,差出内臣田思忠,解往潭州岳爷军前,犒赏三军。”

举例造句: 我到中国饭店吃了顿‘杂碎’,作为犒赏三军。老舍《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

拼音代码: kssj

近义词: 犒劳三军

六、撒尿小童的救国故事?

源于中国明朝时期的历史传说。相传,明朝末年,倭寇侵扰东海沿岸地区,中国民众在弱国危难之际无力抵御外敌,悲愤交加。

这时,一位名叫郑成功的将领在南海夜游时神游至黄金山下,遇到了一个穿蓝衣的小童,小童高呼:&34;大胆妖魔,还不放人!&34; 说完就义无反顾地奋力向倭寇扑去,倭寇被小童的勇气和英勇所震慑,纷纷逃走。

随后,小童回转过来,对郑成功说:“我是天上的仙女,特来相助你。” 郑成功问小童:“你能否帮我驱逐倭寇,解救中国百姓?”小童回答:“我不能帮你战斗,但我可以借助形象来震慑敌人,使他们生畏。”

于是,在小童的建议下,郑成功在海滨立了一尊铜像,取名为“撒尿小童”,形象为小男孩,正在撒尿,模样顽皮而可爱。当倭寇来袭时,看到铜像,就会以为是神仙下凡,畏惧而逃避。这一策略确实有效,在郑成功的带领下,抵挡了倭寇多次进攻,维护了东海沿岸的和平。

后来,“撒尿小童”成为了海上神明,民间奉之为保佑家宅平安、驱邪祛病的神灵,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动漫文化”的代表形象。

七、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

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战时期,因结茅立舍,弦歌不辍、人才辈出而享誉中外的大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永恒丰碑,更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在昆明8年,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鼎力治学,为国育才:2位诺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一百多位两院院士和人文大师,创造了近代史高等教育的传奇,同时,抗战中大批学生投笔从戎、效命疆场,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赞歌。

八、救国的名人故事100字

救国的名人故事100字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名人,他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塑造了中国的未来。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矢志报国,为国家的繁荣献身奋斗。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些救国的名人故事,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屈原:忠诚的爱国者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以他的才华和爱国精神成为许多人的楷模。在楚国充满腐败和内外交困的时候,屈原竭尽全力推动君主改革,力图挽救国家。然而,由于嫉妒和诽谤,他被贵族排挤出朝廷。

屈原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决心用他的才华和声音来救国。他写下了许多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离骚》就是其中一部。这些诗篇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困境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兴旺的热切希望。

他的诗篇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广为传颂。即使屈原最终选择了以自杀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他的故事依然鼓舞着后来的人们。

岳飞:勇敢的抗击外敌者

岳飞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领和爱国志士。他在面对北方侵略者金国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站出来,率领军队奋起抵抗。岳飞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为了加强战斗力,岳飞提出了“备战、固守”的策略。他坚信只有稳守边疆,养精蓄锐,才能够战胜强敌。他带领部下进行了艰苦的训练,让他们成为顽强的战士。

岳飞的军事才能使他多次获得胜利,保卫了国家的安全。然而,由于北方官员的嫉妒和阴谋,他最终被秋水共长天一色

毛泽东:伟大的国父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但他无疑是一位救国的名人。在旧中国动荡不安,内外有敌的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打败了内外敌人,实现了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有助于国家发展的理论和政策。他倡导土地革命,将土地从地主手中分给农民,解决了农村问题。他还实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但是,毛泽东也犯下了一些错误。他的一些政策造成了许多人的苦难,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些错误导致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衰败。

尽管如此,毛泽东对于中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教导和领导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救国的名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教导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衷于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他们的付出和牺牲终将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一道永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和智慧,为我们即将到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九、形容救国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救国的成语有↓

定倾扶危 [dìng qīng fú wēi]:倾:危。扶助危倾,使其安定。指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造句:发展慈善事业,在定倾扶危、缓和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救亡图存 [jiù wáng tú cún]:救:拯救;亡:危亡;图:谋求;存:生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造句: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士救亡图存。

捐躯济难 [juān qū jì nàn ]: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造句: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杀身报国 [shā shēn bào guó]: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亦作“杀身救国”。造句:空有杀身报国的一腔热血,是不够的。

振兴中华 [zhèn xīng zhōng huá]:原为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现指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强大。

十、关于青春爱国救国的小故事?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不幸被奉系军阀逮捕。在狱中,他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为了掩护一同被捕的青年同志,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 &34;倘因此而应重获罪戾,则钊实应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34;

  李大钊同志被捕后,教育界名流、学者和广大学生都设法营救,北方铁路工人还组织了劫狱队,准备劫狱。在狱中的李大钊同志通过党组织知道了这一情况后,非常感动,但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知道是不能成功的,便设法向党组织转达了自己的劝阻意见,说: &34;我个人为革命为党而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经是党的损失,已经是我的罪过。我不能再要同志们做冒险事业,而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34;这一意见为北方党组织接受了。

  1927年4月28日上午,xx法庭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匆匆开庭宣判了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者的死刑。当日下午秘密执行前,李大钊同志在绞刑架下,一如平日,从容不迫地发表了最后--次演说,他面对刽子手们,严正地说:&34;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34;

  &3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4;。虽然李大钊同志刚刚三十八岁就被反动派夺去了生命,但他共产主义必胜的炽热信念,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却彪炳史册,永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