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从不直说自己做啥工作

illustration byKate Pugsley
“您做什么工作?”无论我们上网冲浪、软件社交或是线下碰头,在当代社会里,被问到此类问题的几率很高。俗话说得好,敬人先敬衣。但如今只看穿着打扮,不太好分辨一个人的高低富贵:一身西装革履,可能只是个新入行的地产中介;格子衫配牛仔裤,或许是刚在纳斯达克敲过钟的科技新贵;背心拖鞋大裤衩,瞅着像个无业游民,说不定人是在北上广市区坐拥五六套房产的食利阶级。而职业,是披在当代人身上的另一件外套。当然,职业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倒不是说欺骗,而是善用一些语焉不详的修辞,来达到自抬身价的目的。好比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生,多半会诚实地报上校名。但若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委婉地说自己毕业于top3,那么,他很可能来自复旦、交大、武大、人大、浙大、南大甚至吉林大学中的任意一所。
比如说,有人把自己的职业标注或介绍为“金融”的时候,其中的猫腻就很大了。上到巴菲特、索罗斯一类翻云覆雨的资本大鳄,中到逢年过节发米发面的国有银行柜员,下到为非法P2P理财拉人头的销售小弟,都能自称金融工作者,涵盖范围之广,真叫人瞠目结舌。自然,一般所谓的高端金融工作者,都不忘在职业介绍过后加个细分,譬如投行从业者们,一定不会忘了铿锵有力地告诉对方:我在投行工作。哪怕他只是入门级的投行民工,为运作浙江某土财主家族企业上市事宜忙得三天三夜没合眼,黑眼圈几乎耷拉到了嘴角边上,此刻他的神情,也一定是满足而自豪的。抛开金融界手眼通天的大鳄,投行人除了累点,确有资格站在金融从业圈的上层,毕竟人家收入待遇摆在那儿。出入商务舱与五星酒店不说,拼死累活干上十年八年,实现财务自由也不是遥不可及。相比说来,传统银行便逊色多了。薪水可怜不说,各类存款理财的推销压力如山。再体面骄矜的国有大银行员工,今年也得拉下面子四处吆喝ETC。员工福利么?多半是中秋的一盒月饼,国庆的两袋稻花香大米——可能在山东地区能稍微挽回些颜面。金融从业圈下层的生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铺天盖地的P2P理财,电话推销五个点利率的银行贷款,为巴铁拉融资的众筹和债券……都能装进金融这个框子里去。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忽悠到自己口袋中来。由此,若一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男子自称金融从业者,您可别忙着崇敬,得打起十二分的警觉才是——那几乎是跟骗子二字划等号的。
再比如说,有人说自己的职业为“文化传媒”的时候,也是一句很值得斟酌的话。上到建起横跨全球传媒帝国的默多克,中到大望路一带陪酒谈笑的公关、广告、制片和经纪人,下到稿酬一千一篇的自媒体文章流水线工人,都是我们其乐融融的文化传媒大家庭中的一员。不过很多时候,他们从事的工作既不文化,也不传媒。上层如中军中磊和贾跃亭之流,顶着文化传媒的名头,私底下干的都是资本运作的大生意——老老实实地在文化传媒精耕细作,来钱未免也太慢了些。只是他们最后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中层的公关广告制片经纪们,除了陪酒拉活以外,眼里大多只有“流量”二字。谁正当红便去舔谁,啥受欢迎就整点啥节目——至于文化不文化根本不是其考虑的范畴,因为他们自己大多都没啥文化。要不,那些匪夷所思的网剧和综艺,都是怎么折腾出来的?
数数现在的公关和经纪们,那出身可是五花八门,钢琴舞蹈护理空姐,端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前两年被火热的文化市场一古脑吸了过来,只想能浑水摸鱼捞把快钱。等潮水一过,他们也会像来时一样,匆匆地抽身而去。下层,至于下层的自媒体码字工,他们可能会更喜欢另一项名头。
说到“文化传媒”四个字,就不能不说到和它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个职业:“科技”。当年总设计师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国人对科技二字有天然的崇敬,听了很难不两眼放光。因此当很多人介绍自己来自“科技”行业的时候,仿佛就自然而然地高人一等了。同理,这里的“科技”大概率不是说硅谷里诸如google、facebook、apple一类的巨头,也不是西二旗一带谋划着敲钟上市的各类科技新贵。望京一带众多朝不保夕的创业小公司,倒是很喜欢给自己安上“科技”的名号——当然他们一般跟科技的关系不大,通常是各式各样的外卖、美容、社交、购物软件。比起研发,此类“科技”公司更热衷于扫码送洗衣粉式的推广;比起程序员,他们更喜欢招揽巧舌如簧的销售和出神入化的PPT纺织工——他们很擅长拿着注册登录数据去投资人那儿骗融资。这样的科技公司,在北京每天都能孵化三十家出来,同时,也有五十家关门大吉。
不过,和大望路、百子湾、草房一带的众多自媒体与网红运营公司比起来,望京一带已算得上硬核科技了。多半因为“自媒体”和“网红”听着磕碜,许多自媒体和网红运营公司,都喜欢顶着“xx科技”的头衔注册。不信您翻翻自个儿手机里的微信公司公众号,十个有五个的名号都是“xx科技”,三个是“xx文化”,剩下两个没注册。但是我们知道,这些“xx科技”既没有文化,也不懂科技。他们不仅不懂科技,还是反科技内容的输出主力。不信你问问你爸妈,“手机辐射会烧坏脑子”“茄子豆角不能同吃”“多喝苏打水能改善酸性体质”等内容,是不是都从公众号上看来的?
网红,说到网红,也是一项神奇的职业。虽说根据新华网的社会调查,54%的95后都将“网红”列为了理想职业,但在我们这一代过渡期里头,承认自己是“网红”,多少还是件羞羞答答的事,听着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于是乎,大多网红是不会自报网红家门的。我见过某百万粉丝级的网红,分明靠美貌起家,却硬要跟自己过不去,拼死拼活要憋出一本书来,问她为什么,答曰:
“这样以后人家问我职业,就能说自己是作家了。”是的,哪怕是品牌方求广告求站台,也不希望您头上顶个“网红”的名号——太跌份儿了。品牌方希望邀约而至的贵宾们,有作家、摄影师、意见领袖、生活方式博主等等名号,听着就很高贵。虽然他们无一例外都干着网红的活儿。所以当一个白肤大眼、乌发红唇、山根拔地而起直冲天际的小姑娘娇滴滴地告诉你,她是时尚从业者的时候,不要傻乎乎地以为她工作地点在世贸天阶的时尚大厦。她的工作地点可能是草房某出租屋,靠录制美妆和穿搭视频谋生,梦想是交一个能为她出得起三里屯或大望路房租的男朋友。▼ ▼ ▼
点击回顾以往文章
转发周杰伦又不是为了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