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颖华┃浅思家族文化的传承性
- 百科
- 2020-10-19
- 148热度
- 0评论
在陕北黄陵,每年清明节前均有海外华侨和各地政要聚于此地,愐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一一一轩辕帝,这是中华民族文明始于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当代人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认可。一个民族尚且如此,那么一个家族更应如此。老百姓口中常说“穷富不过三代,”细想,不乏有其道理,但细化到家族,一个家族及家族成员的兴衰因素很复杂,我认为,决定性的是这个家族的家风与文风。
这两年,许多地方的一些有名门望族史的后代们掀起了重修祠堂、续纂宗谱的行为,这无可厚非,奇怪的是有些地方政府也热衷于助力此事,为了增加旅游点、招商引资,唱出一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俗路子,缺少了对宗族文化应有的尊重和敬仰,这便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今天姑且不关注大的范围,只议小家,思考一个家族或家庭如何代代传承优良作风,思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族成员能否承载得住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
我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家族或家庭中能出现一位杰出人物,并不是这一代或一人的成就,这最少是三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其中重要的是家族文化的传承。也许有人会说,我的父辈或祖父辈是农民,你何谈文化?错了,也许他们不识字,但不影响文化的延续性。古人语:“小成于才,大成于德。”正是这一解读。德,也是一种文化,农民阶层,也有耕读传家的做法,他们严谨朴实纯良的家风就是一种文化传承,这种传承在其后代或具体某一后人身上厚积薄发而最终得以精彩展现,一位杰出的人物就产生了。
家族与宗族文化的绵延在古代乃至今天有两大形式,一曰祠堂,一曰宗谱,绵延的过程中受到大冲击的历史时期应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加上历经战争与人口的生死变迁,一些家族与宗族文化在传承至中途时就不幸断点了。能够坚持下来的,其后代必定优秀。不管在今天中国的哪个领域,或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散落着优秀的家族与宗族文化传承者。以中国著名的农学家、翻译家叶笃庄为例。提及“安庆叶家”,在晚清无人不晓,他们叶氏家族经历了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的漫长岁月,从早期的地方团练、清政要员,到今天子孙遍布世界各地,百年沉浮,在最为关键的几个时间段,如民国初期、抗战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人的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漂浮,可代有才人出,涉及官场、商场、文艺、科研等多个领域。虽也曾因国家命运的变迁而流离失所、分崩离析过,但都因为能恪守百年族风,在共和国建设初期最终团聚于北京。最触动我的是1959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这个家族里的中共要员、农学家、新华社总编、物理学家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境况实为外界难以想象之艰难。子女被下放在内蒙、陕西、东北等边远偏僻之地,兄弟同一监狱十年不曾相知相见。可他们无一人自杀,无一人背叛家庭,无一人宣布与家族断绝关系,夫妻、兄弟、子女都以那怕是沉默的方式予以应对,谁也不曾放弃自己的信仰,都坚守初心。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他们被昭雪平反后,仍能不抱怨国家私人恩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这博大的家国情怀不正是他们代代传承的家族文化吗?
所以,在今天,年轻的父母要切记,我们是整个家族文化的传承者和铺垫者,肩负承前继后的重任。要做好我们这一代文化传承的使命,就不能被市侩之风冲击,也不要把教育功利化。要明白,有些事不是一代人就能解决的。
平常心,养德性,育儿女,品为上。这就是我们应对社会变迁和命运考验的基本法则。
邢颖华,吴起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