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气溶胶传播不必过度担心,陌生词汇容易激发大众的集体焦虑,分享一个防护顺口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趙玉平
这几天很多人都被一个新词汇吓到了,这个词叫气溶胶。有关部门发布通告了:这一次的新冠肺炎还可以通过气溶胶来传播。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焦虑和担心,有人就说了,我以后是不是要戴防毒面具?有人说了,空气都有毒了,我还怎么呼吸?有人说了,家里千万不要开窗通风了,外边空气都脏了,都有毒了。还有人说,我在家里也得戴口罩了,我睡觉是不是都得带一个N95的口罩?
其实大家想一想,真正让人担忧焦虑的并不是病毒传播,而是“气溶胶”这个陌生的新词。对未知事物的担忧和焦虑,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特别是在目前疫情形势下,陌生的未知词汇激发了人们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自媒体在对这个词进行传播解读的时候,又加入了新的更多的陌生词汇,比如说布朗运动、空气动力学、受体蛋白,还有地球重力场、表面张力、电荷分布等等等等。所以大家看到,在目前形势下,一些陌生的专业词汇,如果进入公众传播平台,就会增加大家的紧张恐慌情绪。
作为传播媒体,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些陌生的专业词汇转化成大家能理解的通俗词汇,让大家看了之后心里有底,而不是心里恐慌。有些公号利用这种恐慌情绪,一下子就增加了10万+以上的点击量,这个都是非常不厚道的。
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谣言比真相跑得快,传播谣言比传播真理门槛低。实际上,气溶胶这个词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可怕,说白了就是小颗粒在空气中的飘浮。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不说“气溶胶传播”,我说“小颗粒飘浮”,或者说“雾状飘浮”,你还会担心吗?可能你的担心会少很多,但是我一说“气溶胶传播”是不是你心里就咯噔一下子了?所以,我们一些公众媒体真的非常有必要把一些陌生的专业词汇,转化成大家能理解的普通词汇,一定要努力避免陌生的专业词汇激发人们新的恐慌。
研究发现,这种小颗粒飘浮传播跟常见的飞沫传播有点不同。首先在时间上,飞沫传播持续10秒钟,那飞沫颗粒大,就落地了,但是这种小颗粒它可以飘浮很长时间。另外从对象上讲,飞沫传播是面对面、人对人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传播,不过小颗粒飘浮情况就不一样了,即使人走了,那小颗粒有可能还在空气中呈一种雾状在飘浮。所以就带来一个结果,很多密闭的空间,这种小颗粒达到一定浓度,都会有可能传播病毒。
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电梯,电梯是密闭空间,如果悬浮的小颗粒当中有病毒,即使你一个人坐电梯,不戴口罩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传播、被感染。所以坐电梯的时候,即使一个人,也千万记得戴口罩。
进一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央空调的问题,既然可以小颗粒在空气当中飘浮传播,所以中央空调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传播渠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使用中央空调的商场、影院都要关闭的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专家发现的,由于小颗粒悬浮特性,所以城市住宅小区里边下水道的管道系统也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2003年的时候,香港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病毒就是借助小颗粒悬浮的方式,通过下水道系统传播的。所以家里地漏要加盖。还有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弄个塑料袋倒点水,把它盖在地漏上面,千万不要敞着口。还有冲马桶的时候一定要随手盖盖冲。平时也要注意地漏、马桶的消毒。
有人就说了,这下可完了,空气中都有病毒了,我也不能开窗通风了,在家里我也得戴口罩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恐慌,家里边不是密闭空间。另外还有一个浓度问题,在住宅小区里边正常的开窗通风就不用担心感染问题。
最后还有一点,相信也容易被大家忽视,就是鞋子的问题。如果某一个地方存在病毒残留,那么鞋子特别是鞋底儿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所以大家进家的时候,鞋底要消毒,另外把鞋子放到过道里边,不要拿到屋子里边去,把外套也脱在门口,在家里边就穿家居的衣服,这样更安全。
为了加强自我保护,防止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我专门编了一个顺口溜,咱们大家分享一下:在气溶胶传播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
密闭空间是渠道,
无人都要戴口罩;
通风依然很重要,
马桶地漏别漏掉;
进门洗手脱外套,
鞋底消毒放过道;
悬浮颗粒体积小,
常用防护就有效。
希望大家加强自我保护,调整好心理状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本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内容均为原创,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媒体及公众号转载,请回复“转载”获得“转载需知”
#这些年,赵老师写的那些书#
趙玉平博士
北京邮电大学教师,北京九思书院创始人
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
微信ID:pingjiangpingshuo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