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244期:心定心静心安,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能量,不仅要有成绩更要有成长,毕业季的九句话(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趙玉平
平讲平说2244期#
九句赠言,我们已经讲到了第六句,今天把剩下的三句讲完。
第七句话,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能量。关于这个观点,我们举的例子是刘备。大家看看刘备这一生曾经经受过好多次挫折打击,有人总结他曾经五易其主、四弃妻子,有十几次重大的战役失败。但在这么多打击面前,刘备依然能坚韧不拔、坚持不懈。
所以《三国志》评论刘备说他这个人“折而不挠”,也就是说每次摔跟头都能爬起来,重新振作,东山再起。这就不是个能力的问题,这是个能量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心理能量不足,那么即使他有能力、有资源,他也缺乏前进的动力,他也没有热情去做事情,而且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有一些挫折打击,很快就会心灰意冷,很快就会放弃。
有一个著名的研究我们也讲过,“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教授和他的团队经过长期观察,就发现了真正的成功的人智力上并不一定是冒尖的,但是他在非智力因素上一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进取心,一个是自信,一个是坚持不懈或坚韧不拔。大家想想,这三条其实说的都是能量的问题。
第八句,俗人败在“懒”字上,高人败在“傲”字上,这是曾国藩的观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除惰气、去傲气。我们经常讲这个例子,曹操在赤壁大战的时候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为什么最后一败涂地?因为他傲慢自大,他瞧不起对手,骄兵必败!一个人过去的闪光点可以照亮世界,也可以晃瞎他自己的眼睛。一个人过去的成功是一笔财富,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用“勤”字来对治“懒”字,要用“谦”字来对治“傲”字。那么怎么训练自己的勤奋呢?曾国藩的建议第一是练习早起,第二是持之以恒每天坚持做一些事情。这两点对于去除惰气,效果特别好。
实际上从客观上来讲,我觉得除惰气好除,除傲气不好除。而且很多人发自内心,他就觉得谦虚这个事有点虚伪的意思,我相信很多年轻人都有这个想法。我明明很厉害,我为什么还要说自己不厉害呢?我想提醒大家,谦虚不是虚伪,两回事。
谦虚实际上是更高的标准、更高的眼界。比如说我来举个例子,你读了100本书,觉得自己好厉害,觉得我们班里边、我这社区里边、我同学里边我是最厉害的,这时候你的傲气就要滋生出来了。但你跟那些先贤圣哲比一比,你跟那些勤奋学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比一比,这100本书它能算得了什么呢?这么一比你就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空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看谦虚不就产生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那些傲慢自大的人其实都是没见过大世面,不了解大世界的人。
第九句话我们选了《大学》当中的七个字。既然是送给即将大学毕业的同学,我觉得落到《大学》这本书上它是有特殊意义的。我们上大学不光要学做事还要学做人,不光要学知识还要学智慧,不光要增长能力还要增长能量。在这方面《大学》里的七个字我觉得说得很透彻。
原文是这样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总体上讲,“知和止”这两个字,它是讲技能领域的事情,而“定、静和安”是讲心态方面的事情,心静、心定、心安嘛,都讲的是心态,而“虑和得”这两个字讲的是大目标、大画面,他讲的应该是境界和情怀方面的事情。在具体分析的时候,我们还举了“过马路闯红灯”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从技能到心态,到境界和情怀,它的提升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特别强调两点,第一点是人要处于自我肯定状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睛里。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学到的知识并不能自动地转化成能力,你需要进行行为训练,你需要进行一点一点地揣摩、一点一点地尝试,在实践中去磨练,走知行合一的道路。
做点通俗的概括,“知”就是学习和领悟,“止”就是磨练习惯,“定”就是锁定核心,“静”就是情绪稳定,“安”就是自我肯定,“虑”就是突破小我,而“得”是自我实现。差不多这七个字概括了一个人由外到内、由内而外的循环的成长过程。
以上这九句话是送给毕业生同学们的,同时也是推荐给《平讲平说》平台上的各位朋友。大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细细揣摩、仔细地领会,我们大家共同研习、共同进步。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滑动查看节目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