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最大的六个人(对我此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六个人
力哥时不时会借一些社会热点,写点提升认知的杂文,内容纵横捭阖,思想的宽度和深度都吓到了不少小伙伴。
不断有人问:力哥超级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强大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我回答不了。
因为思维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提这个问题的人,大多希望有速成式的答案,比如列个书单,看这本书就能get。
但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不可能的。
我的人生中,从没有类似“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体验,没有谁和我说了一句话,或我看了某本书,然后整个三观都颠覆了,人生开启新篇章。
这种事电影里经常有,但至少我从没遇到过,也不相信还能获得“一语惊醒梦中人”这种体验的人,会有很高的认知水平。
活到35岁后,我发现想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顶尖水平,需要的无非这三个要素——足够高的天赋足够好的运气
足够长时间的反复操练
只此一条正路,没有其他捷径,三者缺一不可。
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学一门外语、学一项运动,学一门乐器,学习更好与人打交道,学理财,学谈恋爱,学当一名好父亲……任何领域,无不如此。
天赋这事,高就是高,低就是低,基因决定的,人只能认命,没办法。
操练这事,无非熟能生巧,更没捷径,只能咬牙坚持坚持再坚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才能看到复利效应的巨大果效。
我能帮到你的,反而是运气。
比如说,各种阴差阳错机缘巧合的关系,你知道了力哥,力哥写的文章,可能对你思想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你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原来想买房,决定不买了(或反过来);原来想买车,决定不买了(或反过来);原来想早点结婚,决定晚点结婚(或反过来);原来想生二胎,现在不生了(或反过来);原来想出国,现在不出了(或反过来);原来不知保险为何物,现在知道保险的重要性(可能将来能救命)……人生中充满这种偶然性,虽然其中也暗藏必然性,但早点接触到力哥还是很晚才认识力哥,依然对你的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我这个一直靠码字为生的人来说,最感谢的,无疑是高中语文老师。
他鼓励我们打破应试作文的条条框框,别害怕,我手写我心,自信点,后浪推前浪。
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我对语文和写作的热爱真正迸发出来。
即使没遇见他,差不多到初三时,我对文科的热爱就已明显超越理科(初二以前,我和大多数男生一样,更喜欢数学而非语文),假以时日,可能我在写作上还是会有所成就。
但其一,未来的事终究有不确定性,其二,错过高中那段学习黄金岁月,以后再发力练习基础写作能力,很可能事倍功半,最终半途而废。
如果有幸能尽早认识一些牛人,对我们人生能达到的高度,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我想把这种“好运气”,分享给大家。
当然,作为杂家,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牛人太多了。
哲学界的黑格尔、尼采;古典音乐界的莫扎特、德沃夏克;西方绘画界的伦勃朗、梵高;中文流行音乐界的罗大佑、李宗盛;经济学界的凯恩斯、哈耶克、弗里德曼、吴敬琏、林毅夫、张五常,还有从奥威尔到王小波那一连串右派知识分子……但对我灵魂产生冲击,进而超越理性,内心产生强烈情愫的,也就是像有些荔枝说的,我不舍得把力哥推荐给别人,因为太喜欢力哥,自私到想“独占”力哥——对,就是这种心态,想来想去,大概只有6个人。
:我爸
排在这个序列倒数第一的,是我爸。
我爸早在十多年前就去世了,那时我还在上学。
这么多年过去了,白天清醒时,他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已日渐模糊,每次去扫墓,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总有种“无语凝噎,欲语泪先流”的恍惚感……但每隔一段时间,就像大姨父一样,白天从未提起过一句和父亲相关的讨论,晚上做梦就会突然有父亲的身影。
时间线有时在过去,有时在现在——更多的时候,是他穿越了,与现在的我对话。
我爸是个很普通的工人,和其他普普通通的50后没啥太大不同。
小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和他一点不像,不仅外形上不像,性格上也不像,智慧上,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没错,我的运气不错,摊上了一个虽然没什么钱,但是很聪明、很健谈、很幽默的老爸。
和许多男孩一样,我也崇拜我父亲,总希望得到他的肯定。
然而和许多传统中国父亲一样,没机会接受现代教育学熏陶的他,对我的赞许,总那么吝啬。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内心敏感,害怕交际,有强烈自卑倾向的男孩。
我爸去世后,我才逐渐被社会毒打成了你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最近几年,我开始越来越明显感到,我下意识的很多行为举止和微表情,都和我爸一模一样,我骨子里的优缺点,无非是我爸的翻版——他由于时代所限和运气欠佳,没能把聪明变现成财富,我只不过运气好一点罢了,但他一辈子改不掉的缺点,我也一样改不掉。
那些早已刻在我基因里的,是我不管如何挣脱,都一辈子挥之不去的。
李宗盛最新的单曲《新写的旧歌》,完全是一种财务自由且看透世间一切只想我手写我心其他一律不care的style……这首歌的主题,极其冷门——探讨父子关系。
很多人听不懂这首歌,觉得水平比《山丘》低了不少,但我听懂了。
我爸能挤进这张牛人荟萃的榜单,不仅因为是我爸,和我有最深的情感链接,更因为,如今想起我爸,他在我脑海中就两个符号:
幽默与善良。
万万没想到,学生时代和女生说话还会脸红心跳的我,在生活毒打之下,幽默细胞竟然越来越发达了……幽默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当然,这种幽默达观的生活态度,下面那几位大牛全都有,这是牛人的标配品质。
但善良,才是真正刻在我心里的。
不经教化,人性天然自私丑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我现在看我4岁的儿子,可以明显看到我4岁时那种自私本能的样貌。
但在我的印象中,我爸却一直给我传递与人为善的价值理念,好东西要和他人分享,能帮助他人的地方,要尽力帮助。
这种善恶分明的价值观,相信很多荔枝都能感受到。
:埃隆·马斯克
硅谷钢铁侠是我这两年才产生“他是我的,不想介绍别人认识”的感觉。
埃隆·马斯克,人称“硅谷钢铁侠”。
太有名了,我就不多介绍了。
之所以喜欢他,不仅因为他是个不世出的天才,科学素养、社交能力、政治头脑、企业管理,全部满分。
更重要的是,他是极个别能把无比远大的梦想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完美结合的人。
他的反面教材,就是贾跃亭,同样心中梦想无比远大,但执行力差远了。
另一个经常和他拿来做对比的,是乔布斯。
但乔布斯的科学素养,和马斯克差太远。
另外乔布斯的人品,也是只有呵呵的份。
对于历史人物,我们要更多去看历史功绩,而非个人品行。
比如我们说起韩愈,应该看到他对推动儒家文化复兴的重要贡献,而不是整天盯着他一把年纪还热衷吃伟哥狎妓这种私德上。
未来的时代说起乔布斯,一样会更看重他在推动智能手机发展进而引领人类社会走入新时代上的杰出贡献。
但对我个人来说,私德还是很重要的。
乔布斯做人真不行。
说来搞笑,最近马斯克还怼了一把巴菲特,说这位老同志一辈子都在读研报,一辈子关心的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哪个更值钱,好无聊啊,这种事对我来说乏味透顶。
他认为世界上应该少一点人参与金融和法律的工作,更多的人才应该加入制造业,搞金融和法律虽然需要很高的智商,也超级来钱,但这些工作没法直接推动让人类社会创造更多实体财富并继续进步呀。
虽然马斯克作为今天全球最牛的制造业大佬,说这话有屁股决定脑袋之嫌,但我很认同。
从人类社会良心发展的视野看,这种脱实入虚的趋势问题很严重,会加速社会财富分化。
就像很多人说的,为什么那些啥都不懂的流量小鲜肉赚的钱比袁隆平赚的要多几百倍?他们给社会创造了什么真实价值了?
这话虽然不符合经济学,但符合人性,我觉得人类社会是到了需要再次变革的时候了,这次疫情很可能就是导火索。
总之,马斯克活出了我做梦也想活出的精彩人生!
真希望特斯拉能继续降价,继续大卖,让BBA全部颤抖吧,更希望SpaceX能早日商业化运行!
力哥最喜欢看两类题材电影,历史题材和科幻题材。往后看,再往前看,看得足够多,想得足够细,就会对当下世界上的很多问题有更清醒的洞察,进而掌握趋势和财富。
但要让那些科幻片里描绘的美好未来变成现实,出再多的大刘和斯皮尔伯格也没用,出再多的巴菲特也没用,出再多像力哥这样的理财师也没用,必须出更多的马斯克!!!!
毕竟,马斯克今年不过49岁,他有生之年看到火星之旅商业化运营,不是不可能的!
:高晓松
这张榜单中,我怀疑高晓松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
在很多人眼里,这人长得丑,无比自恋,感情生活复杂,离过婚,酒驾坐过牢,还整天摆出一副大知识分子的傲娇身段,言必称我家那谁谁谁,言必称我们北京四中(或清华)咋地,还鼓吹什么诗和远方,特讨厌…………但我完整看过2012年以来高晓松所有视频音频脱口秀节目,我只能说,人家的家庭出身,人家那天才般的脑袋瓜,还有人家那左右逢源的运气……的确有傲娇的资本哇《后浪》中有句台词: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我倒觉得,内心强大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自嘲的。
注意,不是“敢于自嘲”,而是“喜欢自嘲”,乐于并善于自嘲,是强者的标配。
我羡慕马斯克所达到的人生状态,是那种儒家的价值观,建功立业,靠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我羡慕高晓松所达到的人生状态,是那种道家的价值观,放浪恣肆,随心所欲。
高晓松的大脑中储备了海量的知识,加上他极为强大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导致他看待事物有特别强的包容心,能和各种三教九流的人都打成一片,和而不同。
这一点,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对了,力哥之前写过一篇推荐高晓松脱口秀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下:《说一个近期有点小敏感的事》。
:芒格
其实排这个位置的应该是巴菲特和芒格两人,这两人都是长了两条腿的书,一辈子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活了90多岁依然精力旺盛,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学习新鲜事物。
只不过芒格因为出过那本《穷查理宝典》,几乎是把“智慧”两个字给写绝了,所以暂且先写了芒格的名字。
我曾想做一个节目,专门用中国读者熟悉的方式,解读《穷查理宝典》,但发现我眼下的能力,可能还不足以把这件事做到非常好,就耽搁下来了。
我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芒格对我的影响,“智慧”两个字,就能基本概括了吧。
有趣的是,嘲笑巴菲特(芒格)一辈子过得很无趣的马斯克,同样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本身就体现出了,高晓松带给我的最大价值——包容心。
你看,理财就是理生活,智者所展现出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苏轼
这些人里,苏轼对我影响的时长,仅次于我爸,在我16岁时,苏轼就和李白杜甫白居易们分道扬镳,后者只是书本上我所喜爱的彼岸花,前者则成了我心头的朱砂痣。
才华横溢的苏轼,放今天,和高晓松芒格差不多,都是不世出的超级大杂家。
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在诗、词、散文、字、画等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当官也有不少政绩,这就把李杜白们直接甩开好几条马路。
但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命运却对他非常不公。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构陷,不断被贬,却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像个大男孩一样,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永远乐观吃下生活送来的一碗又一碗面……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啊啊啊
很多自以为聪明的右派知识分子充满了悲观情绪,整天嘲笑那些小粉红啥都不懂才会这么乐天。
但我认为,真正最牛逼的知识分子,最大的智者,是把这个世界的黑暗面看得清清楚楚,一丝不挂,但依然初心不改,乐观面对一切磨难打击。
别以为悲观的人很深刻,言必称中国经济如何如何,中国楼市如何如何,中国社会将会如何如何……好像发人省醒,振聋发聩。
他们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深刻,其实依然浅薄。
有句话叫“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我说“年少不读苏东坡,读懂已是不惑年”。
我运气不错,16岁就有幸读到了余秋雨先生写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遇见了这位中国古代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葩。
理解了苏轼,认可了苏轼,把苏轼的人生刻在自己心里,对我一路走来,帮助极大。
无论生活困顿,感情受挫,工作失意,还是投资理财上的种种磨难,想想苏轼,在定投最艰难的时候,或许就能撑过去,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了。
眼下的疫情,也一样。
:耶稣
我是基督徒,耶稣是我的信仰,所以这位老人家排第一,没毛病。
自从我皈信耶稣后,“崇拜”这个词,就只能用在耶稣身上。
在我眼里,耶稣是神,所以耶稣身上所具备的智慧和品质,是全方位的,完美的存在,本不应突出任何一方面。
但耶稣对我思想最大的影响,不是慈爱,不是公义,不是各种神迹奇事,而是谦卑和上帝视角。
这两者是一回事。
因为人的主观性,导致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有片面性,不可能100%还原全部事实真相。
相比这个世界本身,再聪明的人类脑袋,理解能力也依然弱爆了,所以人才需要谦卑自我,这是我追寻信仰过程中,最大的发现。
谦卑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让我逐渐养成了凡是先自我怀疑的思考本能,习惯不断掏空自己(空杯心态),用上帝视角看待一切问题。
也就是在《我所理解的《后浪》》一文里反复强调的,虽然我也有自己的立场(比如我是中国人、我是男人、我是老板),但我在思考问题时,会尽可能跳出我狭隘的立场,尽可能挖掘出事实背后的真相,进而得出尽可能客观的观点。
每个基督徒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经文,10多年前刚信耶稣时,我最喜欢的经文是“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其次是马太效应一词出处:“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说明年轻时,我更在乎装逼,觉得自己认知水平超凡脱俗,高人一等,众人皆醉我独醒,你们都傻X,就我牛X,真理在手后来,因为自媒体工作关系,我有幸和成千上万网友进行最深度的思想对话,有些思想对撞非常激烈,耶稣的另一句名言,越来越高频出现在我脑海中——“为什么只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看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意思是说,所有人都容易屁股决定脑袋,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对自己身上存在更大的问题,视而不见。
这句话不仅送给能读到这句话的所有人,更送给我自己。
老实说,别说社会上,光是教会里,我看到很多人,距离谦卑自我的上帝视角,用同理心去看问题的状态,还差了很远,依然凡是“我”字当头,总觉得“我”的想法绝对正确。
总结一下,这6人,给我带来了这6方面的巨大影响:
不忘初心,以善待人;
远大梦想+强大执行力;
开放包容的心态;
充满好奇,终生学习;
积极乐观的抗挫能力;
上帝视角+同理心。
突然发现,6个人,3个中国,3个外国,2个古人,4个今人,还挺平衡的。
还发现,6个都男人……
仔细搜索大脑每个旮旯角落,有没有女性对我思想产生如此深刻影响的呢?
搜索ing……
搜索ing……
搜索ing……
好像还是没有诶……
 

        对我此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书,基本都是在年轻时候读到的。要是到了四十来岁,读了一本书,忽然就三观颠覆,脱胎换骨,那这个人前四十年多半过得有点问题。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差不多都是九十年代初读的。在读这些书此之前,我是个纯得能掐出水的少年。
我当时甚至像《围城》里的范小姐一样,专门有个小本本,里头抄了不少名言: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让我不寒而栗。
那个时候的书也纯得一掐一兜水:普希金不乱搞,一心跟反动势力作斗争;牛顿不炼金,安安静静地煮怀表;高尔基真的是革命海燕,郭老也真的是铁骨铮铮。整个世界一篇光明。
光明之中,大家都很激动,就连比较另类异端的书,也都充满宏大叙事,书名都是“共和国启示录”,“神圣忧思录”。所有人好像都在高八度说话,开口之前有一种“啊”一声的冲动。正因如此,王朔的小说横空出世,才会让大家目瞪口呆。现在的孩子对此可能已经很难理解了。
不过我中学时代没有读过王朔,只读过家里的《鲁迅全集》,那是对我的第一次冲击。鲁迅的世界复杂黝黯,黝黯到了能颠覆眼前光明的地步:孤独出关的老子、抉心自食的狂人、被冰团住的火,以及和人无休无止的笔战诮骂,都让我震动莫名。就连鲁迅骂陈西滢骂高长虹他们的俏皮话,也给我带来强烈的阅读快感,有点像现在听郭德纲损于谦的感觉。
不过,鲁迅终究还是太峭刻太阴郁了,超过我当时心智能理解的程度。所以他给我的是一种不明所以的震动,感受到了力量,却不知道那种力量源自的方向。
真正对我三观有彻底颠覆性的书,是三联书社出版的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叫《真与爱》,里面收录了罗素的十几篇文章。
从这一刻起,罗素成了我心中的指路明灯。
回过头来想,我的具体观点后来有很大变化,但我的思维倾向确实是由这本书奠定的基础。
罗素对我影响,没有第二个作家能比得上。
谈起健全的常识来,没有人能谈得比他更好;谈起自由和趣味来,也没有人能谈得比他更好;谈起谨慎的怀疑主义来,也没有人谈得比他更好。
他能用温和幽默的文笔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我之前读的那些高八度嗓门的文章,跟他比起来,就像一片牛棚猪圈里的咆哮。
他的很多观点,我读的时候有惊世骇俗之感,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常识。但也有不少观点,就算放到现在网上也是会引发争议的。
比如他极端厌恶民族主义。他说:“爱国就是为一些很无聊的理由去杀人或被杀。"一战爆发以后,他不去参战而去反战,有个老太太很生气地对他说:“别的小伙子都为了保卫文明穿上军装打仗去了,你就不惭愧么?”罗素回答说:“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这个故事有可能是杜撰的,但是那种话确实像是出自罗素之口)他还说过两句让我深受触动的话,一句是:“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还有一句话是:“你相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别完全相信它”。
读完《真与爱》,我努力搜集所有关于罗素的书。结果有一大半我看不懂,就像《数理哲学导论》,我看了好几天也完全没明白它在说什么。但是所有能读懂的书,我都读了,可以说罗勋爵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下功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罗素是我心中的偶像,甚至超过了崔健。
点击查看源网页
罗素年轻的时候长的就像个公鸡
二十来年过去了,如今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我心中,他依旧伟大,但那种伟大多少显得有点褪色。
两次大战就像一座鸿沟,把欧洲人的精神思想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素已经四十多岁了,思维方式差不多定型了,所以他本质上是属于战前一代的知识分子,和后来的萨特、加缪他们,精神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罗素对意识形态完全无感。他觉得这些东西既烦人又无用。罗素跟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骨子里深信大家只要心平气和讲道理,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然,如果人人都是罗素这样的人,世界上也许真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问题是并非人人都是罗素,也不可能人人都是罗素。就像要是人人都是活雷锋,一大二公,也许共产主义早就实现了也不一定,可惜大家不都是活雷锋。
罗素对人心的复杂和黑暗缺少足够的体知。理论上他是知道的,体验上他是无感的。对比一下罗素和鲁迅的书,就会发现其间的不同。
奥威尔曾经嘲笑过威尔斯,说他是那种过于理性的好心人,“总是一副对人们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而感到恼怒和讶然的神气”,(这句话有点长,读的时候ya要注意换口气)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拿来形容罗素。罗素和威尔斯一样,都属于漂流到黑暗时代的旧人。他无法像奥威尔那样理解这个黑暗时代。
奥威尔说:人的天性里就需要鲜血、需要旗帜、需要口号、需要为之献身的某种东西。而罗素是最痛恨献血,最痛恨旗帜,最痛恨口号和献身的。
而他的痛恨,不是像奥威尔那样出于了解后的恐惧,而是出于无感后的困惑。
罗素始终不能理解这个极端的年代。他谈起国际大势来,比张召忠教授都颇有不如。比如他说二战后法国会遏止德国的复兴,澳大利亚将抵制日本的重建,苏联将全面入侵西欧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预言都错得离谱。
至于罗素提倡的所谓“基尔特社会主义”,基本就是把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捏在一起,要搞出一个完美世界。现在看也是一片胡思乱想。而罗素偏偏对这个话题写个没完,活像一头英国唐僧。连我这样的粉丝看多了都受不了。
他翻来覆去地教导:要保持理性,不要迷信,不要冲动,不要仇恨,要有爱,要有知识。
这些话对不对?
都对啊。
但问题是:当一个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的时候,理性的人应该怎么做?
饥饿的人是无法理性的,绝望的人是无法理性的,走投无路的人也是无法理性的。罗素无法真正理解饥饿的人、绝望的人、走投无路的人。其中的原因也简单,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碰到过这样的人。
我觉得这也是自由主义者普遍存在的一个软肋。他们不理解饥饿的人,不理解走投无路的人,更不理解人们对口号和旗帜的渴望。
他们要求所有人都讲理,都心平气和。但碰到人家不想讲理的时候,你怎么办?
要是大家就是要仇恨,就是要冲动,你怎么办?
要是你叨叨叨地说,人家上去就给你一嘴巴,周围的人还都喊好,你怎么办?
罗素他们毫无办法,只能说:那你们也是错的!
人家要是再上去一个嘴巴呢?
最多仨嘴巴,罗素他们就消停了。
所以说,罗素这样的自由主义者在合适环境里,可以发展壮大,但是在历史的动荡关头,他们满足不了大家的心理需求。
那些走投无路的人,那些渴望鲜血与旗帜的人,会把他们推到一边。
这是历史上一再发生的事情。
点击查看源网页
即便到时光境迁之后,他们被证明是对的,那又能怎么样?
罗素反对一战。反对战争当然对,反对一战尤其对。但如果英国人真听从罗素的劝告了呢?他们集体拒绝参军,威廉皇帝的军队占领了英伦三岛,那又是罗素想要的结果么?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文明”,听上去很酷,但这话终究默认了文明需要保卫。
所以罗素经常自相矛盾。
有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文明需要保卫,所以忽然跳出来呼吁用核武器进攻苏联,趁它没反应过来,一下子把它整住。
这是发疯啊。
过一阵子他也意识到这是发疯,忽然又改嘴,调转枪口,控诉美国破坏世界和平。人家问:你以前不是说要先发制人,核平苏联么?
罗素说:我没说过。
人家把当年的发言记录拿出来,罗素耍赖说:哎呀,我那是随便说说的。
不过这件事倒也符合罗素的为人。他自己不就说过“你相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别完全相信它”吗?一个会大尺度修改自己观点的罗素,其实倒是不失怀疑主义者的本色。
但是罗素还是伟大的。
很多自由主义者都把罗素奉为圭臬,甚至包括当年的连岳。但是我觉得,这些人的观点,罗素自己听了都会觉得反对,认为过于轻佻浮夸。
罗素是个自由主义者,但他不是能轻易模仿的自由主义者。
就像罗素说的这句:“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就很容易被当成犬儒者的遁词。
但是关于罗素还有一个故事。他和怀特海合写了一本书,叫《数学原理》。那是一本巨牛的书,原版有4500页。罗素写这本书,是为了把数学和逻辑学整合起来,为数学找到一个真正基础。最后这个巨牛逼的书出版了。总共卖了320本。四十年里读完这本书的人,据罗素自己说在全世界有6个。
而为了这本书,罗素写了整整十年,差不多每天写八个小时,写得罗素几次认真考虑自杀。
整本书大致是这个样子的,要不要买本尝尝?
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能毫无负担的说出:“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因为他心中有些东西比俗人的信仰更耀眼,更坚固。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大家》,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