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哲学中的反作用)
- 知识
- 2024-04-09
- 4热度
- 0评论
高中政治书关于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的归纳为?
展开全部
一、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 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 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 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
⑤学会优化结构
7、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8、 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
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我把我复习资料给你
哲学中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反作用”到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反作用,简单讲相当于咱们所说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作用。对物质有所认识后,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思考,知识的组合,在物质的发展运动中归纳为规律,建立适宜的价值观世界观,同时用来指导实践活动。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原理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哲学原理可以用哲学矛盾论解释,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
庖丁解牛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
1、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尊重了自然对牛的制约,自然懂得从何处下刀。生活也是一样,如果能透解、领悟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2、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摸索,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相对论的哲学原理
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它在本质上是关于空间、时间、物质、运动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普遍理论。
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相对论的创建不仅带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而且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提出的新的时空观、物质观和运动观,大大发展了辩证的自然观。20世纪20年代先后在欧洲和美国出现并有广泛影响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都声称自己是以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的思想方法为依据的。但爱因斯坦本人在哲学问题上采取了比较严肃、谨慎的态度,对这两种哲学思潮在原
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2、对立统一规律,3量变质变规律,4、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2、认识的辩证运动,3、辩证思维方法,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2。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4、人与社会发展。
居安思危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居安思危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安“与“危”在这里是一对矛盾,而且“安”与“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了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新事物旧事物哲学原理
1、新事物旧事物哲学原理: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它汲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并抛弃了克服了旧事物中过时的、腐朽的、消极的因素,因而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3、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往往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必然能够战胜旧事物。
一物降一物马克主义哲学原理
1、这是在告诉我们,世事很公平,有矛就有盾,有阴就有阳,相生相克。
2、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原理二:真理的属性原理。世界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法认为,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事物再怎么特殊,都可以归为一类。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
白马非马是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哲学追求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是什么哲学原理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体现哲学中的规律客观性规律,是事物内部之间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场所,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的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的。此种辨识真伪的能力,任何其它脑区都没有。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大脑进而采取了全部信以为真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梦境。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它的存储区域称作暂存区,如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只能暂时保存所察觉的信息。意识还是“永动“的,你可以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