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故事(《草船借箭》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2020-09-08
- 373热度
- 0评论
草船借箭故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为促成联吴抗曹,周瑜深感诸葛亮是自己可怕的对手,且拉拢孔明不成,除掉他会影响战事,于是就明里让孔明监造十万支雕翎箭,暗里让军匠故意延迟,“凡应用之物件,都不与齐备,”以便制造延误工期的过错,作为除掉诸葛亮的罪名。
诸葛亮心知此事,但大战在即,不能因小失大,影响抗曹大局。于是,决计与周瑜周旋,见机行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答应周瑜监造弓箭的委托,还将十万支雕翎箭的工期缩短为三天,并立下军令大状:不能如期交箭,愿取项上人头!
三日之内造十万支弓箭,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急得鲁肃为诸葛亮捏一把汗。鲁肃说:“你怎么能答应三日内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呢!”诸葛亮说:“情况紧急,请你赶快救我!”鲁肃说:“这是你自己惹下的祸,我如何救得了你!”诸葛亮说:“请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条船上派三十个军士,各条船上用青布幔上,船上各扎草人千余个,分布在船的两边,我自有用处,到第三日保管能造十万支箭。只是这一回,你千万别告诉周瑜,告诉他我就无可奈何了。”鲁肃答应了他的要求,回去只说孔明根本没让人准备造箭用的箭杆、翎毛、胶漆、箭簇等用品,还说他到时自有道理。周瑜将信将疑,只待他三日后如何回复。
鲁肃按照孔明的要求,准备了船只和草人,第一日、第二日仍不见孔明有什么行动。第三天凌晨,三、四更时分,孔明说:“你只管同我一起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于是命令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一直往江北曹营方向驶去。那天晚上满天大雾,长江之中,雾气更浓,对面不能见人。
快到五更时分,船只已抵近曹营水寨,孔明让船只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排开,又命令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大惊失色地说:“这如何使得,要是曹军出动,那还了得?”孔明笑着说:“这么大的雾,曹军哪里敢轻易出动,我们只管喝酒,等到雾散我们就走。”
曹营中听得擂鼓呐喊,慌忙飞报曹操。曹操下令道:“重雾迷江,江东水军杀来,定有埋伏,切不可轻举妄动,只须让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他还嫌弓弩手不够,又派人到旱寨中让张辽、徐晃带弓弩手三千人,火速赶到江边助射。于是,水寨、旱寨约一万余人,尽向江中放箭,真乃箭如雨下,过了一阵子,孔明又令将船头朝东,尾朝西,更逼近曹营受箭,还命令船只即刻撤退。二十只船两边草人上,排满了箭支。一边撤退,一边让军士高声喊道:“谢丞相箭!”等到曹军寨内报知曹操,这些船只已走出20余里,追也来不及了,曹操懊悔不已!
回到江东,诸葛亮对鲁肃说:“每只船上少说也有五六千支箭,不费江东一铁一木,已得到十万余支雕翎箭,将来用来射回曹军,不亦乐乎!”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但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载:(建安十八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里明确记载,借箭的历史原型是孙权,而非诸葛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选自这本书的第46回合,故事里的跌宕起伏的情景和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感悟深刻。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忌妒,羡慕他的才能与机智,周瑜想攻打曹军,便找来诸葛亮,问他什么兵器最好用,诸葛亮答弓箭最好。周瑜说,让诸葛亮造10万支箭,不要推辞。诸葛亮便没有推辞,诸葛亮便找同伴一起。行动前两天没有什么风吹草动,直到第三天,他吩咐鲁肃,告诉他让新兵们行动,最后他成功借到10万支箭。
我佩服诸葛亮的一点是:他神机妙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我最欣赏他遇事不慌,他当时一点儿也不慌,他斗智,天气恶劣,他很有把握。前两天没有什么风吹草动,周瑜心中暗暗作喜。直到第三天他才吩咐叫人行动可以看出他做事的周密。他成功借到十万余箭,让周瑜大吃一惊。
文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完这批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说明了诸葛亮早有打算。周瑜却让人不备齐材料,看诸葛亮怎么打算,到时候可要定他的罪。写出了周瑜的心胸狭窄。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让我爱不释手,读了又读。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不应该向周瑜一样,心胸窄狭,妒忌别人!
老师评语:这篇作文显然没有达到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应有的写作水平,希望张慧玲同学静下心来,戒骄戒躁,加大自己的阅读量写作量,方能有所进步。
感谢来自桓台新实验学校五年级八班的张慧玲同学投稿,欢迎广大中小学生参与“素材作文”公众号发起的有偿征文活动,一旦采用,立即给你发红包,具体要求请关注“素材作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