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乙己》有感(《孔乙己》 ——教学课例反思)
- 百科
- 2020-08-20
- 309热度
- 0评论
读《孔乙己》有感
文 / 丰思奇
指导老师 / 舒奇峰
生活是一场戏剧,或喜或悲。这万千的悲悲喜喜当中,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呐喊;有时连缄默都是不同的。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生命需要呐喊。
孔乙己,是悲剧。为什么?因为他仅仅在生存着,没有为生活而呐喊过,他从生存的狼狈当中来,最终在生存的戏谑当中死去。他是悲哀的。他不知道,生活和生存,千差万别。
生存,是生活的最低要求。
孔乙己不是个案,他代表了他所处的时代里所有和他一样只是在生存的人们。他们只关注如何过一天是一天,今天贪点便宜,明天耍点滑头,只要能活下去,而不问问自己怎样活得更好;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不管其他人是快要行将就木,或是穷苦潦倒揭不开锅,也从不带一星半点的关心、同情,似乎眼睛里早就被蒙上了灰尘;他们只看重在自己痛楚的生存里靠取笑他人来获得快乐,从来不会懂得适可而止,也不会低声安慰,只是一阵又一阵的哄笑,即使那个人曾发出恳求,即使那个人也和他们一样,只剩下凄苦的生存。
这样的一生,只有生存的苟且,没有生活的远方。当你的目标只是生存,你也许连生存都够不到。
生活,才是关于生命的最好解读。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生活而呐喊过。面对残暴的君王,我们不缺像陈胜吴广这样英勇顽强的呐喊;面对渐渐变得麻木的人们,面对软弱无能的政府,面对亡国的危机,我们不缺像鲁迅先生先生这样不畏生死的呐喊;面对新时代的政治局面,我们不缺像外交官耿爽这样威严理性的呐喊。我们有太多像你我一样懂得呐喊的人。我们的呐喊也许微弱,也许渺小,但我们敢呐喊,会呐喊。我们的呐喊没有那么伟大的目的,只是警醒自己守住道义,告诫自己不要懒散,提醒自己有梦要追,我们只是为自己的未来呐喊,为了远方的诗意呐喊。也许我们的呐喊不够宏亮,但是不可否定,大多数你我正在为了未来而奋斗着,你是在为了一个好的高中而努力,是在为了一个好的大学而拼搏,还是在为了一份好的工作而奔跑,那都不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一直在为自己而呐喊,而这些都是你生活的通行证,都是你回首往事时的不后悔,更是你在世界上奋斗的痕迹。
你甘于生存,还是乐于生活,那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够不上你在追求的生活时,千万不要丧气,也不要失去那份呐喊的勇气,至少你拥有了生活的渴望。
相信吧!未来,当你拥有了想要的诗和远方,你会感谢曾经呐喊过的自己!
大树分割线
按: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解除期间,凡在 尘衣之约 原创首发的小学及初、高中的学生作品,48小时内阅读量达到3000的,将 免费获赠 尘衣所著“这一站,青春”系列作品(共4部)中的任意一部,价格32元~38元不等,邮费到付。
老师及其他人士有兴趣参与的,待遇同上。
学生作品题材不限,投稿时发WORD文档,并在文档中注明姓名、学校、个人简介,简介后可同时附两三张照片。若有指导老师的,可同时自愿附上简介及照片。
投稿邮箱请在后台发消息索取。
作者简介
【丰思奇简介】
大树分割线
丰思奇,湖南省平江县启明中学302班学生。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用文字表达所思所感。
本文原创首发尘衣之约,非授勿转。经授权后转载的,须注明出处“尘衣之约(chenyi-yue)”。
指导老师简介
【舒奇峰简介】
大树分割线
舒奇峰,湖南省平江县优秀的化学老师。虽然是化学老师,但经常指导学生写作。因此,被同事称为“化学界的语文扛把子”。
《孔乙己》 ——教学课例反思
本着对教学工作的问心无愧和无憾,我不敢凭着经验去教学老课文,怕学生恹恹欲睡。今天执教经典名篇《孔乙己》,我在原有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的微调,效果比较满意。
为避免学生让教辅牵着鼻子走的不思考状态,我事先没安排预习任务,上课伊始直接告知学生今天的学习篇目,学生完全没有准备地走入了陌生且难懂的鲁迅作品,顿感吃惊。
我首先抛开新课开始对作者、作品及小说文学常识介绍的模式,而是直奔内容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说到:在鲁迅看来,孔乙己是众多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也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大家速读课文给自己一个最鲜明的认识。
学生投入地进入到文本阅读,随后我为了捕捉初读信息,便用“这是一个 的孔乙己”句式,要求学生填写一个对自己印象最深能概括其形象的词语,因学生个体不同,对语言喜好的不同,填写的词语各不相同,只要是尊重了原意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学生乐此不疲。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到:人物形象的认识,必须把他放在具体的事件叙述中,此文叙述了孔乙己的哪些故事?请大家借助相关语段进行一句话概括,同时思考本文故事情节的选择、叙写和其他小说有何不同?
学生再次进入文本,跳读相关文段,找出并概括了有关孔乙己的诸多故事情节,并说出了本文的故事情节衔接性不强,比较独立,不像前面学习的诸多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并有阶段性进展,体现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结构形式,而且叙述中有详有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我随即补充到,大家很有发现思考的眼光,本文选取了孔乙己的一些生活片段,有的直接描写,有的通过别人之口侧面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他有众多臭毛病,但并缺少人性的善良,他可笑可恼,又可悲可怜……完成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后,我们探讨如何把鲁迅的文章讲得有深度?艳伟提出了一个建议,把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创作模式引入课堂,以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厚重感,我为这个大胆且有深度的设计暗自叫好,因为初四学生随着思想的成熟,他们不再满足于原来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环境和主题的解读,原来的分析套路已让不少学生失去兴趣,作为学习引领者,我们要时常更新教学方法,灌入新鲜的活水,才能使学生眼睛的渠塘清澈见底。
带着对“看与被看”小说模式的深深浅浅的理解,我进入了第二课堂的学习。我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创造了多个人物,你怎样把他们分类?他们又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如何相处?学生不由自主地把人物分成三类——孔乙己,短衣帮、掌柜、丁举人、小孩儿,“我”,随即说出自己分类的理由,我默认。接着我把他们分成三层圈圈围住,随之讲解了鲁迅小说叙述特色“看与被看”的模式,引导学生说出:孔乙己被掌柜的短衣帮丁举人轻视嘲笑,“我”虽然有时也对他不耐烦但并没有丢失同情和怜悯,同时“我”还看到了众人的丑恶嘴脸和唯有小孩子表现的天真活泼,还有一个人站在顶峰看清了一切人的面目,不等我说出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作者”。
在此基础上,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小说为什么以一个十一二岁的“我”来叙述故事和开篇进行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此时便能迎刃而解。
我很欣慰,学生理解我的意图走进了我的预设中,我不由得问到:孔乙己为什么死不悔悟?短衣帮有什么资格嘲笑他人?掌柜的丁举人为什么没有人情味?鲁迅刻画失去美好人性的一群人最终要表现什么?水到渠成地说出了小说的主题——批判社会的腐朽和科举制的毒害,揭露人性的自私和麻木……我总结到:这就是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我们要善于解读精彩人物和故事情节背后的深刻社会现实,这是我们学习此类文学作品的根本。看着学生大放光彩的眼睛,我很知足。
经常听局外人说,你这教学将近三十年了还用备课?我很难跟他们讲清楚,但我心里明白,若不能在继承中更新教学方法,就不能看到学生粲然的微笑,走出教室就会觉得良心不安,感觉遗失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