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论语》)

论语读书笔记
我们对经典的学习力度严重欠缺!
按照语文考试的惯性思维学习经典,是理解不到孔子对教育、智慧、生命的启发有多深邃~~~多么令人神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一组渐进式的学习体验语录。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倡导“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自己对内在品质践行的要求;学了而不去践行它,算什么学习?不做出实际行动的改变不能称之为学习。检验过并践行着学习而来的收获,每天都在进步,这种喜悦无以言表你试试就知道了……类似自由的代价是自律。
“学习”除了做一个动作来理解,还能是一种状态。“我在学习中”,我需要同学来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解答某个题目,深度的学习存在价值观导向问题;某个同学逗留在攻克题目阶段,某个同学需要厘清题目的逻辑思维,某个同学需要综合所学的知识跨界搭建探索方向,他要抛出橄榄枝引来朋友,或者顺着橄榄枝找到志同道合的的朋友这种朋友属于可遇不可求的,距离的远近容易克服,心路探索中的朋友可是铁杵磨成针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乐极生悲,这个成语非常有意思悲从何来?忘了分寸!好好的一件事搞成了乐极生悲,这不能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了……大家都参与了这时候需要度量分寸;事的分寸在理,人的分寸在色,“愠色”。我不知道犯了什么错,人家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情绪在作祟……“愠色”之人难免会使坏,一个小性子酿出大乱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团队里不允许有结私营党之流存在啊。学到这个地步的都是人才,都有高见,不愠色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博观约取,才是学习者的本色;此处无声胜有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顾全大局,不忘初心。
胡言乱语写公号第一篇,敬请各路大神斧正
砍猛点,我反应愚钝神经大条不知疼痛

 

读书笔记-《论语》
“ 以钱穆《论语新解》为主。对比杨伯峻《论语注解》。参考程树德《论语集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钱: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得欣畅吗?有很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郁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杨: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和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了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阅读心得:
两者各有可取之处,但更偏重钱所释。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某人所说,闻,见,效,方为学之道。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君子,而在乎更远的存在。钱比杨高些,在于对时的把握,钱把时以年季日而分,而杨来了一句按一定时间,不免插科打诨一番。人不知而到人不愠,知通智,两者均没有这样说。若是通智,似乎也可以说的通。世人知识达不到,理解也达不到,相应的智慧更别提,那么自己为什么那么不愠呢。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钱: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杨: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阅读心得:
有子前一句所说有一个逻辑,懂得孝弟就很少偏爱犯上,不偏爱犯上,作乱的就很少,未有之也。父母,兄长,上位,国君,由近及远,推及人到仁,到道。那么孝弟到底是什么呢?本能与认知也,或如钱穆所说学,觉也,效也。亦或仁之本与,何为仁呢?仁者,人也,人心也,人群相处之大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下一句的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总对分的逻辑推演。务本,在于专注于学,学什么——人是什么,学做人,学为仁,以及人将成为什么?如此道可生。人在于人,人道在于人心,是有所次第之分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钱:
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这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杨: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阅读心得:
巧言令色,在于巧与令。巧与令的目标是使人方便,顺心,愉悦。而巧与令的发出者是人,人心。当人心非仁心,也就鲜矣有仁。巧言令色不外乎有诚心,至诚之心,方有仁。而非仅仅简单的观察到巧言令色,鲜矣仁。钱在文中所说,“务求巧言令色已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仁在于心,形式仅仅是手段,观察心的手段。亦可译为妙语连珠,察言观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矣。
若按译文来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终究需要行动上的对比,方能显现出来。仁不仁终究和巧言令色没有太大关系。
后记:
今天并没有写心得。主要想谈谈读这本的初心和方法。初心在于能够把之前的不求甚解之处,能够进一步。大学时期,读学庸论语中的片段已有百遍。那时候只为读而读,当时也免不了想深究下去。这种事也就拖到如今,从新开始拿起学庸论语开始读。所以每天抽出时间来深入研究一下,字句之间的逻辑与道在哪里。若是看全篇,孔子的思想不在于仁,而在于一也。是不是呢。希望有所收获。方法主要以钱穆为主,自我觉得要教其他人好的太多。然后用杨伯峻的对比,资料类程树德的。老实说读程树德的繁体字还是竖行书写,还多。光第一句足足用了8页引前人言。要是如此,可能两天写出一段阅读心得。这个是这几本的借鉴,不包括其他人的论语译注。感觉给自己挖了个很大的坑。只希望自己有所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