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在不久之前,一座举世无双的建筑艺术瑰宝,在无情的熊熊烈火中吞没了,而这座建筑便是巴黎圣母院,我也阅读了《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它有法国大文豪雨果所著。本书采用了插叙与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五世纪巴黎社会风貌。
巴黎圣母院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巴黎副主教克罗德指使卡西莫多劫持爱斯达梅拉,卡西莫多因此被判刑,在行刑之时爱斯达梅拉不计前嫌给卡西莫多喂水,后来爱斯梅拉达受到嫁祸而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从刑场救出她藏于圣母院之中,却被克罗德抓住,在行刑当日,卡西莫多将克罗德从楼顶推下坠死,自己则在爱斯达梅拉的遗体旁自尽。
这个凄美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问题,美与丑是相互共存的,没有美就无丑,有了丑才会显现出美的存在,外表美的东西不一定心灵上美,外表丑的人或者他的内心才是最美的,而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只会表面功夫,内心却很险恶,而真正美好的人却只在人海之中,不管再美好的心灵还是在富丽堂皇的建筑,都有终结的那一天。
让我们为卡西莫多与爱斯达梅拉,默默祈祷吧,也为流传千年的巴黎圣母院所祝福吧。

 

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在许多人的眼中,歌剧、舞剧均属于小资的范畴,喜欢看歌剧、舞剧的人都有那么一丝丝的浪漫气质。有别于电影,在剧院的灯光下,有血有肉的演员挥洒青春展示剧本的角色冲突和戏剧发展,似乎表现了一个别样的自我,也更直接地和观众们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虽然价格上稍贵,但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在世界各地一直长盛不衰……西安作为一个越来越国际化的城市,每年也会迎来不少的歌剧、舞剧,其中不乏国际大牌作品……很欣慰的是,对于我这样已不再年轻的文青,去年也观赏了一部旷世名作——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说到巴黎圣母院,去年有一个令人震惊和遗憾的消息,2019年4月15日,一场大火毁掉了巴黎圣母院,塔尖折断的一瞬间,似乎让一个时代走到了尽头,内部诸如玫瑰花窗等建筑和宝物,在此次大火中也遭受损坏。面对“这艺术之王难以逃脱灭顶之灾”,人们开始从艺术中寻找和幻想昔日的巴黎圣母院……而维克多·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的初衷决不是希望他最终倒在一场大火中,在距今190年前,布满离奇和对比,他构思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迫害肌∪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因为雨果的“广告效应”,破败的巴黎圣母院得到了重视,千万巴黎人民主动捐款,按照雨果小说里的描述重新修缮了这座圣殿。这个当时已经有点落寞的皇家修道院重新以“钟楼怪人”的效应赢得了新生……随着电影、电视剧以及歌剧、话剧等不同形式的《巴黎圣母院》问世,巴黎圣母院的名气越来越大,世界各地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许多都是慕名来寻找卡西莫多和埃斯梅拉达的足迹的,这样这座教堂不仅仅是宗教的殿堂,也成了诸多慕名者精神的家园。
其中,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众多原著的诠释版本中更显得与众不同,它曾荣获吉尼斯记录“最卖座音乐剧”,是名副其实的法语第一音乐剧,并强势入侵音乐剧世界版图,成为世界四大传奇音乐剧之一。其中气势恢弘的开场曲《大教堂时代》(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更被誉为一代经典……我仍然记得那一晚的陕西大剧院,难得地出现了座位爆满,一票难求,各种周边产品如流水般被各种铁粉收入囊中,或许我无法理解那时的感觉,似乎这样的演出就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让观众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意境……高墙与巨大怪兽、暗夜王国的乞丐巢穴、藏匿欲望与杀机的街头暗巷、囚禁吉普赛绝代佳人的钢铁樊笼、终结爱与希望的绞刑架……所有的一切都给人窒息与幻想……宛若从天而降的神塔,大钟如同圣物一般被卡西莫多精心呵护,而他的身形轻盈,倒挂如荡秋千一般在空中飞跃;徒手可攀的高墙,有着各种朝圣者的脸庞,似乎映射了那个有信仰的年代;在钢钉上辗转腾挪,上下翻腾,快步高歌……似乎没有哪个怪物更搭配这样古老和充满魔力的圣母院……剧本无需赘述,经典的演绎才是对它最好的致敬。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所有的画面如同雨果想给读者展示的那样,没有任何对白,虽然唱白相对普通观众略显陌生,但是熟读过原著的读者们很容易能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走向,因为所有的细节和要素是完全忠于原著的……就连音乐剧的创作者也说到“从来没改过,很完美了不需要改动”,当每一个人物的每个性格与行为都能有一首歌可以来阐释表达的时候,的确已经是无需更完美的演绎了……巴黎圣母院是崇高的、也是压抑的,它是神灵的代言,也是人性的高扬,美与丑,善与恶,所有的一切都对比般地拷问着心灵,最后的结局毫无疑问是一场悲剧,然而这个悲剧背后的执著和坚持,也同样是浪漫的,永生的……禁锢在人类解放、思想解放的洪流中是站不住脚的……剧本的完美,是观众们无需置疑的;而当晚最大的惊喜,则是20年前主教的第一任卡司丹尼尔·拉沃伊(Daniel Lavoie)的出演,已经70余岁人称“丹叔”的他,和一干小演员配合依旧默契,而且声音还出人意料的洪亮,把主教的自私、挣扎演绎的异常到位……当演出结束时,大家集体高唱《大教堂时代》时,即使语言不通,也无妨将我们带入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太多情感上的共鸣化作如潮的欢呼,似乎所谓的崇高和超越的力量,就是我们救助现实困境的源泉,那些剧中带给我们的理性思考,总会在处理现实问题时给我们一些启示吧……如果那场大火是一次命中注定,那么宁愿毁掉的是它的过去……而它的未来,则需要更多的后来者去书写……至少在虚构的存在中,我们还可以书写别样的天空和浪漫的自由……正如《大教堂时代》所唱: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迹
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
下面是我在《巴黎圣母院》西安站见面会拍的饰演吟游诗人的卡司演唱的《大教堂时代》的部分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