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百年孤独读后感
看完《百年孤独》这本书,我记不得冗长又重复的姓氏,分不清哪部分描写是魔幻,哪部分描写又是现实,心中被激荡起巨大的孤独感,随即又得到了遥远又熟悉的慰藉。原来,人人可危。
马孔多好像地壳运动,偶然新生的世界,充满变数。布恩迪亚家庭,从家族第一人被捆在树上,到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七代人谱写的家族命运,不同的名字带着遗传基因的某种讯号,被笔者用重复的姓氏写出了不同生命符号的轮回宿命感。有的粗壮任性,有的洞察一切,有的顽劣和坚韧,在百年家族的血脉中却有一种特质被深刻强调——百年孤独。
致敬作者,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致敬译者,范晔(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6月第一版的译者)。诗意的词藻,让这本书读起来更是梦幻和现实并行。
他说人胖,不说像猪,说她像头母象,能吃三天三夜。他说人老,不说年龄,说他的皱纹里,藏着泥土和青苔的味道。
妈妈又把外婆接来了,午饭做了四菜一汤。陪老人在楼下缓慢地走了三圈,扶着老人走走停停的上到三楼。孩子见到老人的瞬间,跳跃着欢呼着,他们昨天约定,今天不见不散。一老一小都是讲信用的好孩子。孩子邀请老人坐下来,给老人看他的涂鸦作品,邀请老人和他一起玩垃圾分类游戏,教老人用手机扫码识别标标答案。老人念叨着,她连个三岁孩子都不如了。
人上了年纪,身体行动不便,躺在床上久了,大腿根部的肌肉会在短时间内变色变暗。老人一会躺下,一会站立,一会走几步,在房间里,缓慢行走。不移动的时候,老人趴在窗台上,孤独地看着外面寂静的世界。那扇窗户,是老人不出门时,探索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有人陪着聊天时,老人常以腿部疼痛为叙事开端,情绪达到共鸣后,和家人重复地讲起她的惦念。老人说,她不看电视,不看书,不吃东西,她就躺在床上,一边被疼痛折磨的呻吟着,一边回想自己曾经吃过哪些人的食物,她在细数着,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位曾经善待过她的人,时间久远地可追溯到80年前,善人对她父母的恩惠。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仿佛只有孩童和老人,才能独守一份清醒,不被金钱所累。钱对他们不重要了,手头留下的,够看病钱,就心安了。毕竟这一辈子都不曾拖累儿女,保持独立和有尊严的死去,是他们幸福晚年的座右铭。这份独守的尊严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孤独,即使儿女相伴,电视轰鸣。
生命,是段孤独的旅程。从落地啼哭,到疼痛的消亡,她都是一人来,一人去,不曾带走一草一木。怎样成为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以前也拜读过。相比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百年孤独》更合我的胃口。小说中着重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也给我们呈现了南美国家的时代变迁。小说的框架宏大,描写细腻,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讲述着一个英雄家族没落的悲剧。
从书的结构来讲,多采用倒叙。还会从倒叙中,倒叙起因。这种手法,非常吸引人,让人读了就不放不下来。从中也可以看出来,世界级的文学家和普通文学家的差别在于,世界级的文学家能完美的填上他所挖的每一个坑。而且还能把所有的坑都连成一副美丽绝伦的图画。而普通的文学家,能把自己预设的伏笔解释清楚就已经很难得了,遑论将所有的线索分门别类,条理清晰的安排好。这是个人能力问题,世界级的文学家,他的眼睛在山巅,普通的文学家,他的眼睛在笔尖。
从书的内容来讲,虽然书中的背景架设在真实的世界,可是却掺入了玄幻的色彩。比如梅尔吉亚德斯数次死而复生,甚至魂而有灵指点着布恩迪亚们。比如皮拉尔特尔内拉,靠着纸牌算命,一算一个准。然而作者将玄幻插入文中,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反而塑造了一种宿命的环境,让几代人命运纠葛,如同莫比乌斯之环一样不断循环。最终,第一代布恩迪亚创建的马孔多,经历短暂的辉煌后,陷入了衰退,而布恩迪亚们则随着马孔多的衰退而消失在了世界上。给人一种,淡淡的哀伤,深深地绝望之感。
可从布恩迪亚的兴衰史,道学家又能有所收获。有着暴虐、乱伦、偏执、淫乱的家族最终陷入败亡,实在是宜其死也。道德和智慧实乃逆天行事,人类的宿命是要在欲望中沉沦而消亡,可道德和智慧去赋予了人们一定追求幸福和圆满的能力。而背弃仁智之人,纵使能辉煌一时,也将陷入命运的陷阱,因为当命运给予你礼物的时候,早已暗中明码标价了。
无论如何,《百年孤独》都不失为一个上乘之作,但愿有生之年,我舞文弄墨的本事,也足以感动人心。最后一首诗,抒发我的感慨,和对布恩迪亚家族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