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读后感(观芭蕾舞剧《茶花女》有感)

  茶花女读后感
夜幕已经降临,昏暗的大街上传来马车急弛的声音,车上下来的是一位高贵美丽的女子,身上总带着一束山茶花,在腐烂的上层社会中“放荡”。这便是茶花女玛格丽特,一个沉沦在花柳红尘间的交际花的出场。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他采用倒叙、补叙、插叙等方法,艺术加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结果一炮而红,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故事讲是青年阿尔芒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是当时巴黎红极一时的名妓,在一切光环的包围下过着放荡奢华的腐烂生活,深受男人的爱戴。但在这金色帷幕的背后是她痛苦的生活,空有美丽的躯壳却没有灵魂,表面的灯红酒绿实际是行尸走肉,在放荡、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现实。直到她遇到了一个真心待他的男子阿尔芒,她才真的属于自己,开始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玛格丽特为了这个男子,甘于牺牲自己一贯拥有的奢华,而阿尔芒出于虚荣妒忌和猜疑,总是误解她的一片真心,最后在现实社会的打压下,这段不合乎伦理的纯真爱情只能随茶花女一同永埋大地。
玛格丽特总带着一束茶花,从没见过有别的鲜花与她相伴。这些花,每月头二十五天是白色的,随后五天是红色的,而花色的这种变换,始终无人了解其中的奥妙,我也读不懂。只知道,山茶花的花语,是可爱谦让、理想的爱、了不起的魅力,这也与玛格丽特的气质完全相符。她是一朵从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里钻出来的一朵茶花,糜烂是它的养料,阴暗是它的点缀。而这样生长的一朵茶花却比任何茶花都要开得惊艳,美得脱俗,美得让人如痴如醉。但这样的出身也就决定了她的一生,注定无力追逐向往的太阳,一旦伸手触碰,即使温暖滋润,但终归会被无情地风折断,重新坠落在这片灰暗的土地,直至香消玉损。在误入红尘的时刻,她再也不属于她自己,不再是有些有肉的人,而成了物品,成了那些所谓上流社会男人自尊心以及虚荣心的牺牲品。她的出现总带着光芒,让女人为之惊叹,男人为之痴迷,为之倾尽所有,但她没有自我,在寻欢作乐中放纵麻醉自己。直到遇到真爱,他才找回了自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茶花女的用心良苦和纯真善良很让我感到,一个惯以奢华物质支撑自己生活的女子,竟然可以为爱放弃自己出卖了大半辈子肉体换来的财富,一个经常肆意“剥夺”男人钱财的妓女,竟会吝于花费自己心爱男子的金钱。这是多么纯真无私的爱,多么善良真诚的心。而这样一个勇敢无私女性的追求,却换来种种伤害。出于妒忌和虚荣,阿尔芒一次又一次的责备误解茶花女。相比于茶花女在这段爱情里积极的牺牲和付出,阿尔芒却显得自私和懦弱,他冲动易怒,无视伦理的同时又害怕得到圣灵的责备。他不能理解人家姑娘的用心良苦,用偏激的行为不断地报复茶花女,在她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使她最后在现实和病痛的折磨下遗憾离世,而他的自私最终也得到了惩罚,让他的遗生都在遗憾和忏悔中度过。
玛格丽特死了,在孤独与凄凉中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忘了她,以前经常围着她转的姐妹也抛弃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而在我看来,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勇敢的为自己活了一回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那些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自私的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迫切的需要她们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时代,如果她没有误入红尘,那她一定是阳光下开得最灿烂的一朵山茶花。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这句诗也许可以用来概括茶花女这凄美的一生。活着,就要灿烂、奔放,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像夏天盛开的花那样绚烂旺盛,勇敢去追求自己的价值;面临死亡,面对生命向着自然返归,要恬然,像秋叶般悄然地让生命逝去,不必轰轰烈烈,更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
        观芭蕾舞剧《茶花女》有感
今晚一个朋友赠票,看了一场非常唯美的芭蕾舞剧,小仲马的《茶花女》,非常唯美。看完之后,我仿佛茶花女附身,挺直了脊背,回来的路上连步子都变得轻盈起来,就像芭蕾舞的舞步那样轻盈。一个美好的文艺女青年,就这么轻盈地飘回了家,留下一路的茉莉香。
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而《茶花女》就是这样的悲剧,看得人心痛,看得人心碎,太美好,就像《红楼梦》黛玉葬花香消玉殒一样,让人心碎。作为芭蕾舞剧,全剧都是用芭蕾舞步在演绎,男演员的衬衫都已被汗水湿透,但是他们的舞步轻盈而美好,像是在冰上舞蹈的天鹅,不时的转圈,身姿优雅,舞步矫捷,而女演员则万分柔美,男女演员共舞,刚柔相济,太美的视觉享受。我的心也随着他们在舞蹈,在转圈,仿佛,那就是我。
文学艺术为什么美?因为都是歌颂人间的真善美,让人向善,向美,让人爱之,心向往之。而真善美,则是人间永恒的追求与信仰,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让人无法拒绝。所以,我热爱文学与艺术,那是一种被美好所吸引的力量,那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我的心被牵引,爱而向往,我热爱美好的事物,我爱这人间的真善美。
这部剧看得我心痛,人生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呢?就像童话里面的结局,王子和公主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生儿育女。也许,这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无非是和心爱的人平淡而幸福的人生活在一起,生儿育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是人生最平淡最真实最幸福也是最终的追求吧。
《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男主人公阿尔芒,他们真挚地相爱,但由于阿尔芒父亲割裂了他们,让他们之间互相误会。玛格丽特因为阿尔芒的误会而一病不起,最终玛格丽特病死,却未见阿尔芒最后一面,多么凄惨,绝望,遗憾,死的时候还在不停地呼喊阿尔芒的名字,从她的眼里流出了无声的眼泪。心爱的人误会自己,直到自己凄惨地死去都未能见爱人一面,不觉让人泪涟。
阿尔芒英俊帅气,玛格丽特美丽迷人,他们一见钟情,多么郎才女貌的一对!他们相遇过,相爱过,互相拥有过,他们彼此真挚地爱过,已经是一种意义的完满,就像烟花,他们绚烂地绽放了。不像我,遇不到那个相爱的人,我的青春才是残缺而让人遗憾的,不觉间,悲中从来,泪水模糊了我的眼。我是一簇静夜里绽放的茉莉,淡淡的幽香,弥散在静夜里,却遇不到那个两情相悦的赏花人。
当下的社会问题,太多人遇不到另一半,我们的青春都各自孤寂地绽放着,流逝着,花开花落,青春一去不返。最美的时节,却没有彼此相遇。我开得最美的时候,你却没有看到我。我们连相爱的机会都没有。你在哪里?你也在找我吗?多么希望,在我最美的时候遇到你。
《茶花女》是小仲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的故事,让人感叹好的文学作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正如曹雪芹根据自己的亲历经历写就了《红楼梦》一样。我的老师刘希涛说:好的诗歌作品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而我要写出好作品,也要从血管里流出来吗?真的要孤独的鸟儿才能唱出好听的歌儿吗?
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Marie Duplessis)一见钟情。玛丽的本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莱西,她喜欢称自己为玛丽。玛丽身材修长,举止端庄,声音悦耳。小仲马初见她时,是在瓦列泰剧院的包厢里,她“身穿白色连衣裙,颈项间挂着宝石项链,腕上佩戴着金手镯,那纯洁而天真的表情,显得高贵、美丽而纯真”。
玛丽十五六岁时被迫从家乡来到巴黎,沦入风尘,先后成为老板或公爵的情妇。因她本就美貌,加上还喜欢阅读拉伯雷、塞万提斯、莫里哀、司各特、雨果等文学家的作品,喜欢诗歌和音乐,还会弹钢琴,很快就成为“巴黎最迷人的女子”,自然也迷倒了小仲马。玛丽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佬们保持关系。
小仲马一直认为改变玛丽的生活方式是可能的,实际上,他却无计可施。为了满足玛丽的各种需求,他负债累累,还时时害怕自己的爱情没有保障。终于在1845年,他给玛丽写了一封绝交信,信中写道:“我不够富,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爱你;我也不够穷,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样被你爱。让我们彼此忘却——你是忘却一个对你来说相当冷酷的姓名,我是忘却一种我供养不起的幸福。”绝望的小仲马写下绝交信后出国旅行。
1847年小仲马回到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当小仲马24岁时,写下了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
《茶花女》,就是小仲马爱情的真实写照。
美好的事物,给人一种向往美好的力量,而芭蕾舞剧《茶花女》,则给我一种让自己变得更美好的力量。心向往之,则必至。所以,想让一个人变得美好,就用美好的事物去熏陶她、滋养她、吸引她。那些孩子父母,多带孩子去熏陶美好的事物吧,这是最好的教育,教化。
我的阿尔芒,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