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有(伤痕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知识
- 2023-01-06
- 36热度
- 0评论
什么是伤痕文学,自古至今有多少这文学?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四川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另外就是卢新华的《伤痕》,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袭巧明的《思念你,桦林》,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宗璞的《我是谁》,冯骥才的《啊》,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冯骥才为什么称为伤痕文学?
可能是根据伤痕文学的历史背景吧,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但是基本上都是说伤痕文学,也经常把它和反思文学想比较,但是这只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引发的文学现象而已,并没有构成运动一说,这种社会情势正是伤痕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伤痕文学”的名称,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所以说将伤痕文学说成伤痕运动文学是不准确的,它只是一种文学现象,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反应,它并没有构成一种运动。
十大伤痕文学代表作品?
一、伤痕文学三部曲:《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灵与肉》张贤亮。
二、上世纪70年代末,一度被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三、开山之作是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
四、《伤痕》是卢新华创作的短篇小说,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曾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灵与肉》是张贤亮所著短篇小说,伤痕文学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