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海昏侯刘贺的评价 海昏侯刘贺真的是昏君吗

网友提问:

历史上的海昏侯刘贺真的如此昏庸?

优质回答:

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汉昭帝驾崩后,因为无子,霍光和众大臣议立刘贺奉汉昭帝嗣,继承帝位。史书记载,自刘贺接到圣旨动身启程,到被废,一共干了1127件违法乱纪的荒唐事,仅在位27天。刘贺真的如此昏庸不堪吗?我的答案是半真半假。

海昏侯的身世

继卫子夫之后,汉武帝宠幸上了一个李夫人的歌女(看起来汉武帝是音乐发烧友),这位李夫人为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昌邑王刘髆。李夫人不光歌唱得好,人非常智慧,她病重期间,不顾汉武帝的请求,坚决以被覆面,不让汉武帝见她最后一面。

李夫人这么解释这件事:我是以色侍君,现在我病了那么久,早就变得憔悴不堪,皇帝一见到我现在的样子,以前留下的美好印象,瞬间就会荡然无存。不让皇帝见我最后一面,就是为了留下永久的美好印象,这样皇帝就会念着旧情,优待我的儿子和亲属。

然而李夫人纵使竭尽所能,也改变不了时间对感情的稀释。巫蛊事件后,太子刘据自杀,面对空悬的储君之位,刘髆的舅舅大将军李广利,以及李广利的亲家,丞相刘屈氂,阴谋共推刘髆即太子位。被发现后,李广利叛汉投降匈奴,汉武帝处死了李广利和刘屈氂全族,刘髆成为储君的路,被亲舅舅的莽撞堵死了!

刘贺在刘髆去世后,继任昌邑王王位,时年四岁。

“作恶多端”的刘贺

刘贺接到即位诏书那年18岁,关于他十八年的生平史书未置一词。因为突然被皇冠砸中,事迹一下子丰富起来,当然主要集中在1127件荒唐事。

既然弄出这么惊人的数字,还有零有整,那么就该有具体条目吧。有,但远远不足1127条,也就一个零头都不足。我把这些罪状做了一下大致归类:

1.败坏礼仪

这一类最多,不吃素食、居丧饮酒作乐、受玺不尊、变更节旄颜色、祭祀违礼等等。就是说刘贺对先帝汉昭帝不够尊重,没有表现出做“儿子”该有的礼节,在没有正式登基前就以皇帝自居。

2.好女色

沿途就大肆搜罗美女同车,到宫中与侍奉过先帝的女子淫乱。

3.跟宵小之徒鬼混,行为不检点

刘贺从昌邑国带过来200名随行人员,到京城后,他成天跟这些小人混在一起,游戏、跑马、胡乱赏赐。

4.拒绝劝谏

夏侯胜、张敞、傅嘉等多次对刘贺的行为劝谏,他不听从,反而把傅嘉投入监狱。承继帝位后,连高祖庙都不去拜谒。

林林总总,加起来二十几条吧,所谓1127条就是“活鱼两吃”的算法,一个行为违反了多条制度,否则怎么也不能,在27天造出1127条罪状。

刘贺之“昏”

如何看待刘贺的这些罪状,以及刘贺其人?我觉得,首先刘贺肯定不是一个“明君”,以他的作为,他逃不过一个“昏”字。一不能识人,二不能辨势,三不能克己。

不识人:

刘贺身边不全是宵小之徒,他的老师王吉就是,包括夏侯胜、张敞、傅嘉等人,但可惜刘贺认识不到他们的价值,只认藩邸旧臣。

也难怪,刘贺原来的“工作”只有一个:吃喝玩乐,当一头温顺的猪就好了。现在他的工作内容变了,需要他真正做事了,他必须重新编排身边的依靠力量了,可惜他不识人。实际上,不光不识人,根子上他是不识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还以为自己是那头“快乐的猪”!

看看他的老祖宗刘恒,跟他一样,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人家人没到京城,代王府及汉室老臣,该怎么调度,早就谋划好了。一到京城,人没入未央宫,他的人接管宫廷宿卫、掌控北军,先让自己百分之百安全。然后给周勃陈平等一干老臣加官进爵,抚慰功臣,安定人心。几天时间,天下大定。

刘贺做了什么?27天不顺短,除了享乐,几乎没做一件有意义的人事安排。

不辨势:

从王爷到皇帝,身份变了,面临的环境也变了,他所面对的局势也完全不一样了。刘贺分明没想过,在他的意识里,他恐怕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最大的王爷”,头上再也没有婆婆的王爷,如此而已。

所以他的一切言行,跟以往无二致,只是更加放纵过分而已,连在新的环境里,自己的生存危机都没想过!

恐怕在他心目中,霍光只是一尊泥塑木胎,只要他金口玉言一开,霍光就是一坨烂泥。这哪有半点政治家的素质啊!

不克己:

忙于享乐,肆无忌惮地享乐,不要命地享乐,这就是刘贺的27天里的精华生活。一个不懂得克己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在如此微妙的环境下,还不能懂得夹尾巴做人,哪怕稍加克制,这不是分明找死的节奏吗?

泼在刘贺头上的墨

不过,说实话,加在刘贺头上的罪状未免有“堆砌”的痕迹,甚至有欲加之罪的地方。比如,拜谒高祖庙,这是新皇登基前必须的一道程序,不是你刘贺愿不愿意,太常会按规矩给你安排好了的,不是刘贺能做主的,我也不相信,他能愚昧到这种程度。

再比如,沿途搜罗甚至抢美女,这是不是有点太搞笑了?刘贺需要这么大动干戈吗,沿途的官员那么不懂事?刘贺荷尔蒙爆炸了?不可信!

还有刘贺带来的200名藩邸旧臣,难道真的都是宵小之徒?不会吧?王吉这个老师白当了?他可是当世名儒呐!

还有一个让人想不通的,假如刘贺就这个德行,早该全国出名了吧?为什么霍光在议立刘贺之前,就没有发现他就是个品行败坏的人?还是刘贺接到诏书那一刻,欣喜过度,基因突变了,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所以,说刘贺昏庸成这个样子,不可信。

真相很可能是,刘贺一坐上皇位,就想跟霍光摊牌,他不想跟汉昭帝一样当傀儡,至少他要当半个家。所以,很可能这期间,他跟霍光发生了激烈冲突。

以霍光的权势和老练,废黜一个刘贺不算事,事实上,那时候如果霍光有野心,改朝换代也不是不可能,刘贺跟霍光比,就是大象脚下的蚂蚁!

综上所说,刘贺的昏庸是毋庸置疑的,但所谓的罪状显然是强加的多,根子就在他与霍光的权利斗争,他成了失败者。不过幸好他失败了,否则真不敢相信,大汉在他手下会变成什么样。

其他网友回答

从《汉书》描写的细节看,刘贺本人的政治手段欠缺,身边并无足智多谋的谋士。由于班固的笔法喜欢以“正统观”写人与事。如果仅从文字细节看,读过《汉书》的描述后,对废帝刘贺难有好印象。例如班固把刘贺被废后的外表就描写的很丑陋。如果从《汉书》的描述细节推理,很容易得出刘贺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但是墓葬的出土文物,用实物否定了这种推定。这也是我改了我2年前写的文章,重新发的原因。

和经历过苦难的汉宣帝相比,废帝刘贺的斗争经验很欠缺。真要评价,还真说不好,因为墓葬品和《汉书》记载严重缺乏关联性。这点比《史记》在很多事件上,得到现代考古成果佐证要差点。

刘贺心智力差,身边人才少,没有能力战胜霍光集团。后来汉宣帝的政绩也证明,汉宣帝替代刘贺是个正确的方案。权力斗争中,败者为寇,这是历史习惯,即使现代也概没能外。

故,是否昏庸之人,不好定论。

其他网友回答

西汉废帝刘贺在正史中被描绘成一位荒唐无度、胡作非为的君主,在位仅仅27天时间便犯下千余件罪行,更是让人咋舌的记录,所以对他的被废,很多人也是拍手称快。其实,仔细翻看正史记录,按照常理分析,我们很可能会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认识,那么,真实的刘贺到底是怎样一种形象?

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汉昭帝的侄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于始元元年(前86年)承袭王爵,当时只有四五岁。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年仅21岁的汉昭帝离奇驾崩,由于没有子嗣,对于由谁来继承帝位,成为摆在权臣霍光面前的一道大难题。此时,有大臣建议由昭帝的异母兄、广陵王刘胥即位,但霍光考虑到刘胥年纪大难以控制,便以他行为荒唐为由予以否决。

此时,又有人提议立昭帝之侄刘贺为帝,霍光思考数日后,觉得他年幼易制(当时年仅18岁),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便决意册立他为皇帝。当年六月初一,刘贺正式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的尊号,史称汉废帝(“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毋嗣。大将军霍光请皇后征昌邑王。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玺、绶,尊皇后曰皇太后。”见《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

然而从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来看,霍光绝对是看走了眼。刘贺年纪虽然很小,但此人颇有心机,从接到召唤令的那刻开始,便做好了登基后全面掌控朝政大权的准备,并向霍光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不做你的傀儡!刘贺一系列举动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

组建执政团队,宣示皇帝权威。刘贺进京时,把身边值得信赖的数百名郎官全部带在身边,并在进京后赐予他们列侯或二千石官员的墨缓、黄绶,意图将他们安插在各个重要的岗位上,帮助他全面控制朝政;向各个朝廷官署下达诏令、征索物品,这样的事情在27天时间里,竟然多达1127起(“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见《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跟昭帝做切割,强调自己的本来身份。霍光在召请刘贺接班时,曾提出一个先决条件,让他必须入嗣昭帝,以先帝之子的身份即位,而不能再认生父刘髆为父亲。然而刘贺在入京后却亲作玺书,派遣使者用三副太牢的礼节,来祭祀刘髆的陵园宗庙,并自称为“嗣子皇帝”,根本无视霍光的要求(“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引文同上)。

然而刘贺明显低估了霍光的权势,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加上他本身的一些荒唐行为(如召幸昭帝的嫔妃、在守丧期间嬉笑娱乐等等),终于让深感威胁的霍光难以忍受,动了废黜他的念头。就在刘贺即位27天后,霍光经与副手张安世商议,以“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的罪名,通过不流血政变的形式,将刘贺废黜。不久,霍光迎立昭帝的侄孙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

刘贺下台后,被驱逐回昌邑国,但没能保留王爵,只能通过朝廷赏赐的汤沐邑二千户来维持生存。此时的刘贺不仅丧失了昔日的荣华富贵,而且还背负着“荒唐卑污”的罪名,境遇真可谓惨到家。好在这场失利让他看清楚霍光的真正实力,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阖门自守,并通过自污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白痴”形象,由此让霍光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等到霍光病逝、宣帝亲政后,因为忌惮刘贺,便派人严密监视他的一言一行,在确认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便封他为海昏侯,赐食邑四千户。然而数年后,隐忍多年的刘贺一时间疏忽,竟然跟当地一名小官孙万世畅谈心事,说自己很后悔当初没有当机立断除掉霍光,同时又流露出准备东山再起的念头(详情见《汉书·卷六十三》)。

宣帝闻言大怒,不仅下令严密监视刘贺的举动,还削夺他的三千户食邑以作惩戒。刘贺后悔不迭,此后再不肯轻信外人。神爵三年(前59年),在海昏侯的位子上坐了4年的刘贺薨逝,终年才33岁。刘贺死后,海昏侯国一度被废,直到汉元帝即位后才重新恢复,并由刘贺之子刘代宗承袭,这也是后话了。

史料来源:《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