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战役 中国古代军事战役

网友提问:

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最难的战役是哪场?

优质回答:

古代最难的战役是哪场?每个人对历史理解不同,答案也不同,在小院心目中,有两场战役绝对有资格入选,并且都是关乎中原汉族政权存亡乃至影响世界历史的关键战役。

淝水之战:最强古战精锐北府军的巅峰之战。

中国历史上,几乎历朝历代,都会有一支名扬天下的劲旅,在西晋分崩离析,北方少数民族强大压力之下,只有半壁江山的东晋似乎只是苟延残喘,却为何还能坚持100多年之久且未亡于异族之手,关键就在于这支北府军。

世人所知北府军,大多是来自对于淝水之战的记忆,在这场决定汉人政权存亡的决定性战役中,数万北府军对阵数十万秦军,在人数比超过一比十的情况下,未等全部渡河即发动进攻,一举冲垮秦军大阵,杀得苻坚草木皆兵,数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其不可谓不凶悍。

淝水之战的过程,大家耳熟能详,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至少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著名成语出自这场战役,淝水之战的后果是前秦帝国就此土崩瓦解,也开启了南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如果没有北府军,东晋很可能就此亡于异族,南北朝也将不复存在,这场战役对汉人政权,对汉族的存亡至关重要。

钓鱼城之战:上帝折鞭之战,为南宋续命二十年

相比淝水之战,钓鱼城之战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它的难度并不亚于淝水之战,其意义更加非同一般,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这场战役,小院多说几句。

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扫除障碍,继承汗位后,于1258年亲率四万大军亲征,试图先取巴蜀,随后与忽必烈等其他三路大军会合,顺江东下直取南宋首都临安。

如果跳出中国版图,把眼光放到世界的话,那么当时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蒙古帝国达到了扩张的巅峰,黄金家族的子孙们继承成吉思汗未竟的事业,继续着四面扩张与征服。除了忽必烈南下襄樊,蒙哥亲征巴蜀外,蒙哥的弟弟旭烈兀同时开始再一次西征,他的路线是西亚与非洲方向,目标直指埃及。这两条路线如果都进展顺利,蒙古铁骑将直指非洲,统一中原,对于当时的欧亚非各国来说,恐怕将是一场劫难。

1259年2月初,加上沿途来会合的各路其他部队,数量已达到十余万的蒙哥大军已拔除了钓鱼城前的其他堡垒,蒙古大军抵达了钓鱼城下。

二月初三,恼怒的蒙哥汗下达了攻城的命令,黑压压的蒙古大军驱赶着平民降兵在前,向钓鱼城的各个城门发起了攻击,在主将王坚沉着冷静的指挥下,宋军居高临下顽强抵抗。

由于钓鱼城的地理优势,传统的抛石机、楼车、冲车等攻城器具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蒙军只能采用最传统的“蚁附”方式向前攻击,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就明白在钓鱼城下,这种进攻方式有多困难。

蒙古大军南征北战,战斗经验丰富,但是打了整整三个月,正面攻击伤亡实在惨重。于是采用其他办法希望打开缺口,敢死队、夜袭、挖地道、潜水,把冷兵器时代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终于攻占了部分外城,先锋汪德臣率领的勇士甚至突破到了内城,但遇到了主将王坚亲自率领的援兵,一番殊死拼杀后,蒙军终因后继乏力,无法再突入,反而被王坚赶出城去,重新堵上了缺口。从此以后,蒙军对内城始终无可奈何。

一转眼,围城已进行了五个月,战斗已经从二月份打到了七月份,重庆炎热的天气使得习惯北方寒冷天气的蒙古将士极为不适应,疫病开始流行。

有人提议,既然打不下,那就不打了,干脆绕过去就行了。从操作上说,这样的办法是行得通的,在防御体系都已沦陷的情况下,小小一个残破的钓鱼城兵力有限翻不了天,只要留下部分军队监视牵制即可。不过蒙哥,大汗的骄傲让他否决了这个提议。

这并不是蒙哥头脑发热,黄金家族向来以军功论成败,作为拖雷后裔的蒙哥在好不容易摆平窝阔台察合台等系子孙,夺得汗位后,迫切需要军功来证明自己,这也是他发动亲征的原因,如果一个小小钓鱼城就能让自己的大军绕着走,他有何面目在其他虎视眈眈的黄金家族成员面前发号施令,这将成为他的污点。

在这样的心理下,蒙哥坚持要攻下钓鱼城,然而现实情况是欲速则不达,连蒙军骁将先锋汪德臣也在劝降时被飞石击中重伤死去。

蒙哥还是不肯放弃,愈发恼怒,甚至忽略了自身的安危,亲临前线督战,终于被飞石所伤,回营后伤重而死。当然,对蒙哥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染病而死,一种是说被宋军炮风所伤,伤病而死。不管到底哪种正确,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蒙哥确实是死了,死在了钓鱼城下,对城内军民来说,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1259年8月11日,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下去世。临终前遗言:“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尽屠之。”

大汗一死,帝国的最高权力顿成真空,元军自然无心恋战,此后二十年,钓鱼城始终坚守不下。事实上,继任大汗的忽必烈后来不得不转变战略,避开了四川,避开了钓鱼城,自中路直取襄阳,这才有了长达六年的襄阳围城战,襄阳最后才在高科技武器回回炮的轰击下陷落,襄阳沦陷,南宋门户大开,都城临安再也无以维持。而临安1276年城陷之后,钓鱼城仍未弃守,直到1279年,宋军在崖山作最后挣扎的前夕,为了保全满城百姓,才终于开城降元。

由此,小小钓鱼城也被称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之处。

而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蒙哥汗的意外死亡,使得蒙古帝国最高权力出现真空。西征的旭烈兀,留守的阿里不哥,南下的忽必烈,最重要的事情变成了回军争夺大汗之位。岌岌可危的埃及这才得救,否则,凭旭烈兀之能征善战,马木留克恐怕没有机会将其击败,埃及也将被蒙古铁蹄踏于马下。蒙古大军最后一次西征就这样草草结束,欧洲和非洲被命运从毁灭的边缘被拉了回来。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战役,都是以军力悬殊和装备悬殊差距之大的情况下,艰难了赢取了战役的胜利。

第一、羊山战役

羊山战役是刘邓大军在金乡县发动了一场战役,此战役惊动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高层,牵动着各方领导人的心,可见战役的重要性,在战役初期我方攻打羊头羊尾的计划均失利,当时国民党的装备十分精良,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因此我方进攻十分的艰难,当时的人也回忆羊山原来高400多米,但是现在经过那场战役也变了十分低矮,那场战役的双方伤亡也是很大的,可以说当时胜利后羊山的阵亡人员很多,但是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第二、淝水之战

当时前秦的皇帝符坚调动近百万大军,去攻打东晋,当时东晋仅有大军八万人,但是就是在这兵力悬殊很大的情况下东晋还是赢得了战役的胜利,符坚的百万大军打的也仅剩几万人,他主要是失败本身将士的身心不统一,没有认识的国家的荣辱,而东晋将士一心,所以他失败也是正常的。

其他网友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就连著名的淝水之战,也比不过这场中世纪规模最大的水战—鄱阳湖水战。

此战,朱元璋与陈友谅双方也是差距悬殊。

陈友谅,手握近百万精锐军队,有湖广大后方支撑。最后投入鄱阳湖决战的巨型战船,后来被朱元璋照单全收,才有了半世纪后的郑和无敌舰队。

相比之下,朱元璋就差得多了,人口少,地盘小。鄱阳湖决战时,翻箱倒柜才拼凑起二十万大军,用的几乎是些袖珍小船。对上陈友谅的舰队,好似孩童挑壮汉。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临近战前,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红巾军小明王,竟被另一枭雄张士诚追打。朱元璋只得亲带精锐去救。

陈友谅闻言即刻动员六十万精锐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朱元璋的总攻。兵锋所指朱元璋的重镇南昌,也是元末著名的南昌保卫战。期间陈友谅动用潮水般的精锐猛攻,拼上了火铳火箭火炮投石机等大杀器,却遭到朱元璋亲侄儿朱文正的强硬抵抗,硬是把陈友谅的六十万王牌死死拖住,八十五天不得前进一步!

陈友谅曾无数次接近城池,甚至一度攻入城内,却都被决死抵抗的南昌军民硬打出来。据说都气的陈友谅抓狂跳脚,甚至滥杀兵将泄愤,猛砸真金白银犒赏。

终于在危机关头,朱元璋领二十万大军匆匆赶了回来,二十万大军。陈友谅大军疲惫不堪,只得仓惶撤退。随后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战船被烧,陈友谅更是中箭而死。

如果陈友谅以一部兵力对南昌进行牵制,主力东下直攻应天,那么朱元璋将处于陈、张夹攻、进退失据的不利处境。但陈友谅却把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使数十万大军局处于狭小地域,舰船难以展开,且置后路于不顾,他不得不败。

关注一下,可以多多讨论历史哈。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从古到今最难的战争应该是三国的赤壁之战,另就是近代的解放战争的孟良崮战役。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看了一下答案众说纷纭,当然了任何一个答案的背后其理论依据基本都是以弱胜强,以弱胜强就一定很难打吗?我看未必,比如赤壁之战孙、刘赢的并不艰难,反到是战后周瑜打南郑时很费劲,自己还受伤了。

所以实力差距不是打胜仗艰难的唯一标准,比如抗日战争,艰难吗?艰难,但是不管是国军还是共军都知道胜利是属我们的,未来是可期的。还有一种艰难是除了实力悬殊之外,最大的问题是眼前的迷茫,虽然知道胜利可期,但不知道现在怎么办,面艰难的时局,人们真的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做什么,一个不慎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对于那些成功的大人物而言,当初最艰难的时刻是“清晰的远景,迷茫的眼前”!!

官渡之战中,曹操就面临着这种“艰难”的考验。官渡之战前孔融给曹操泼冷水说:袁绍兵多将广,又有智谋之士辅佐,不好打。荀彧说:颜良、文丑皮肤之勇一战可擒,其他碌碌之辈不足虑也,田丰刚而范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此数人术不相睦必生内乱。郭嘉说了个:“十胜十败”。曹操说:袁绍忌贤妒能,外宽内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应该说荀彧、郭嘉、曹操对袁绍的评价也是中肯的,为何还要说打的很艰难呢????

事实确实如荀彧所说开局良好,首战告捷。但曹操确实面临着不少麻烦,比如说刘表随时可能偷袭他的后方,朝中也有人不安分,曹操在对峙时还回军打败了刘僻等人的叛乱,在与袁绍的主力进入相峙不下阶段,不但被对方压着打,粮草也没了,曹操给荀彧写信询问是否可以撤下来,荀彧告诉他再坚持一下,胜利快到了,由此可见当时曹操的处境有多艰难。从后来在袁绍那里找到的那此信件中,也可看出当时曹操有多艰难,曹营中很多人已经丧胜利的信心,曹操说:我自己都动搖了,何况别人呢,烧了吧。这不是他悻悻作态,而是他当时真太艰难了。

所以实力的差距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远景清晰,眼前迷茫”,也可以说曹操是稀里糊涂的打胜了这一仗。可以说曹营中只有荀彧真正看透了此战关键所在,虽然他告诉了曹操袁绍那边“必生内乱”,面对艰难的时局曹操还是迷茫了,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