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 百科
- 2020-04-26
- 174热度
- 0评论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孙子兵法·用间篇
如果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大决战的序幕,那么淮海战役无疑是大决战的高潮,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巅峰之战,空前绝后。在短短2个月内,双方投入兵力共计140万,即是同胞相残的悲剧,也是结束战乱的手术刀,从此中国扫清障碍,走向和平建设的道路。
淮海战役的作战空间是以徐州为中心的中原大地,地域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接之处。
淮海战役发生地
这场战役是由中共主动出击的,中共称之为淮海战役,国军称之为徐蚌会战。
中国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这里是中共与国民党的必争之地,从1946年内战开始以来交战了上百场,互有胜负,是该到了算总账的时候了。
共军的前线总指挥为日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挥两路野战军协同作战。
华东野战军40万人,由战神粟裕指挥。
中原野战军20万人,由军神刘伯承指挥。
(相关链接:古有刘伯温,今有刘伯承)
淮海战役领导班子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而国民党方面的主帅任命就非常有意思了。
按照军事才能来算,国军最理想的主帅应该是由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来担任。但是白崇禧属于桂系军阀,是蒋介石党内老大宝座竞争对手李宗仁的死忠粉,蒋介石可不希望把自己的嫡系部队都交到他的手里。蒋介石曾说过:
共产党不过是皮肤病,抹点膏药就好了,白崇禧可是心脏病,那可要人命。
小诸葛——白崇禧
两人在作战指挥中心的位置选择上也有分歧,蒋介石认为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是首要之选。而白崇禧则认为保南京守长江,则必守淮河,那么蚌埠则是首要之选。蚌埠是铁路枢纽的交通要线,四通八达,华东、华中、华北的各路国军可以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很明显,白崇禧的格局更高,很可惜由蒋介石说得算。蒋介石把指挥中心设在一马平川、易攻难守的徐州。
而主帅则选择能力平庸,但听话的刘峙(黄埔教官)。
猪将军——刘峙
不过蒋介石也不傻,帮刘峙选了个厉害的帮手,杜聿明(黄埔一期)。
抗日名将——杜聿明
国民党参战共7个兵团,
第2兵团:邱清泉(黄埔二期)12万人
第6兵团:李延年(黄埔一期)10万人
第7兵团:黄百韬(东北军)12万人
第8兵团:刘汝明(西北军)6万人
第12兵团:黄维(黄埔一期) 12万人
(从华中战区借调)
第13兵团:李弥(黄埔四期)6万人
第16兵团:孙元良(黄埔一期)8万人
加上地方的守备部队,一共80万人。
很不幸的是,辽沈战役,锦州失守,蒋介石又把杜聿明调到沈阳去救火,国民党的7个兵团就在原地待命,错过了排兵布阵的最佳时机。
第一阶段: 围歼黄百韬
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发起进攻徐州的假动作,蒋介石大为紧张,命令各大兵团向徐州方向集结。
但是粟裕的真实目标是:黄百韬的第7兵团。
黄百韬——国民党的能将
为什么要先干掉黄百韬呢?有人说黄百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是杂牌军,柿子挑软的捏。其实恰恰相反。虽然黄百韬不是黄埔出身,在国民党内部是无门无派无靠山的中间人士,但正因为如此,他靠自己的能力,凭着对蒋介石的忠心和作战勇猛,一路做到兵团司令,是真正的实力派。在豫东战役的最后阶段,扭转颓势,击败华东野战军,差点活捉粟裕。所以在粟裕的眼里,黄百韬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解决了黄百韬,淮海战役就成功了一半。
但是围困第7兵团谈何容易,有许多地域在国民党地方守军的手里,并不能算真正的围死,这时潜伏人员出来帮忙了。
张克侠,1929年入党,在国军中潜伏近20年。
何基沣,1939年入党,在国军中潜伏近10年。
两人担任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驻守汪贾和台儿庄地区,率领手下2.3万人起义,策应华东野战军,将徐州防线打开一个口子,华东野战军实现了对第7兵团的彻底合围。
第7兵团被彻底消灭,司令黄百韬饮弹自尽。
得知黄百韬被歼灭后,半个月未合眼的粟裕,痛痛快快地睡了个好觉。
第二阶段围困黄维兵团
国军第二根硬骨头就是从华中地区驰援赶来的第12兵团。
这支部队是国军中王牌的王牌,嫡系的嫡系,全副美式装备。下辖4个集团军,其中第18军战斗力强悍,是国民党的种子部队,军官多为黄埔毕业生。
进军途中的第12兵团
本来最佳的兵团司令人选是18军军长胡琏,接过最终人选是差不多10年没打过仗的军校教官黄维。黄维虽然为黄埔一期,蒋介石嫡系,但是理论水平可以,实战经验欠缺。这一人事安排,气得胡琏以奔丧为由,久不归队。
黄维(建国后照片)
胡琏(黄埔四期)
蒋介石给驻扎在河南驻马店的第12兵团下达向徐州集结的命令,并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直线,要求其以最短距离,最快速度赶往徐州。
用过高德地图的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不一定最快,这条直线经过的是著名的黄泛区,道路泥泞。是蒋介石抗日战争时炸掉黄河花园口大堤的杰作。当年试图用来延缓日本机械化军队的进军速度,没想到如今来拖延自己的机械化部队。
红色为黄维行军路线
第12兵团的老对手中原野战军机会来了,试图建立包围圈,死死困住12兵团。
第二个潜伏分子即将激活,黄维12兵团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1927年加入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潜伏了21年。他主动请缨,带领全师打冲锋,带领大家冲出包围圈,随后与中原野战军取得联系,把国民党先锋部队引入设计好的包围圈,自己带着手下5500名官兵投入共军怀抱。
廖运周(黄埔五期)
就这样黄维的突围希望彻底破灭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黄维军团12万人被20万中原野战军死死地包围住了,但凭借着精良的装备,依然能死守阵地,等待救援。蒋介石甚至把指挥经验丰富的胡琏用飞机空投到包围圈里指挥战斗。
中原野战军本非常乐观地估计能迅速解决战斗,没想到连攻数日,根本搞不定。中野总指挥刘伯承战后,绝口不提淮海战役,因为伤亡太惨重。
蒋介石不希望自己的最好的军队就这样被灭了,下令杜聿明派兵去救。
第三阶段围困杜聿明兵团
杜聿明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现在去救黄维,无疑中了围点打援的套,粟裕手下40万华东野战军也不是吃素的,目前最好的做法,甩开华东野战军,围魏救赵,攻击中原野战军的腹背。于是杜聿明放弃徐州,率30万大军先向西进军,绕到河南,然后向东攻击中原野战军。
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冲进徐州,发现这是一座空城,顿时紧张起来,他意识到中原野战军危险了,不顾已经6个小时急行军的疲劳,率领40万华东野战军寻找杜聿明的主力。
没想到蒋介石又帮上大忙了,他舍不得黄维兵团被灭掉,又电令刚赶到河南永城的杜聿明抄近路南下救人。杜聿明与林彪、粟裕这样的中共将领不同之处在于,他唯上级命令是从,不能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应变。于是明知是个死,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就这样,杜聿明与赶来的粟裕撞了个正着,粟裕拥有兵力数量上的优势,迅速将杜聿明的军队围了起来。
整个淮海战场形成了两大包围圈,一个是安徽宿县双堆集的黄维兵团,一个是是在河南永城东的杜聿明的4大兵团,两者相距60公里。
被围困多日的黄维兵团最先撑不住,兵败被俘。
杜聿明则被共军围而不打。为什么呢?因为北方的平津战役还没结束。如果杜聿明被灭了,蒋介石势必将华北的50万大军全部南撤。如果杜聿明还在,蒋介石觉得自己还没完全输,华北的军队还会留着不走。等锁死华北之敌,再灭杜聿明也不迟。
1949年1月10日,东北野战军已完成了对天津的合围,华东野战军发动对杜聿明集团的总攻,杜聿明所率4个兵团,30万大军灰飞烟灭。淮海战役结束。
至此,中国北方半壁江山已落入中共之手,解放全国只是时间问题。
淮海战役总结起来就四句话:
假攻徐州,真灭杂黄。
死掐嫡黄,活捉阿杜。
淮海战役的胜利,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本来毛主席都没有信心打赢,本打算捞点小便宜,干掉黄百韬就够了,没想到粟裕硬是把这顿夹生饭吃下去了。我党在敌营中的潜伏人员及时激活,以及蒋介石的用人不当与瞎干涉都是造成淮海战役结局的诱因,当然还得感谢白崇禧,他躲在武汉袖手旁观,如果这时他过来插一脚的,中国的历史必将重写。
难道这就是淮海战役的全部?NO,这里还有个重要的人物没有提,那就是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
郭汝瑰(黄埔五期)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20年,淮海战役期间,担任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黄维兵团向徐州的进军路线就是他的杰作,蒋介石下发的作战指令,还没送到各位前线将领手里,中共就先看到了,打这样的仗国军怎么不会输?
上一篇: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在这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走向的大决战中,国民党军投入兵力为80万人,解放军投入兵力为60万人。结局是,60万消灭了80万 。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在参战人数方面共产党方面有60万人,而国民党方面则有80万人,淮海战役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我们熟悉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后期在赵庄的对抗其实就是淮海战役的一部分,当时李云龙部队隶属于解放军的华东野战军。
双方主要指挥官:
解放军:陈毅、粟裕、刘伯承、邓小平
国民党军:刘峙、杜聿明、黄百韬
时间: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淮海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统帅部的决心一变再变,各兵团互不配合,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人心。对于这一战役,作战双方对胜败的原因都进行过总结。
国民党统帅部战后检讨说:失败的主要原因,乃为战略错误,其次为战术缺乏改进,难以支持战略。其他如持续战斗力之保持,战斗力统合发挥及反情报等方面,均有重大错失。
共产党方面,1949年1月20日主将粟裕在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中央军委、毛主席、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团、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到会各同志机动灵活的指挥,全体指战员不辞辛劳的英勇作战。
总的来说,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