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是莫斯科保卫战吗

网友提问:

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

优质回答:

德军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突袭苏联,由于闪电战的成效显著,加之苏军没有防备,几个月内苏联丧失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无数的武器装备。1941年秋天,200万德军1800辆坦克1.5万火炮迅速推进到莫斯科的郊外。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也节节抵抗,抓紧动用一切交通线向莫斯科运兵。事实证明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军的集结能力,源源不断的军队很快开到了莫斯科附近。100年前拿破仑倒在了莫斯科的冬天,100年后历史的天平再次倾向了俄国人。苏联极寒的冬天,让德军士兵叫苦不迭,由于推进过快,德军的补给跟不上。士兵们缺少御寒的棉衣,枪栓甚至被冻住拉不开。到1941年12月几乎所有德军步兵师的非战斗减员都达到了三分之一。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首都一旦沦陷,对于全国的军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领袖坚守在战斗的第一线会对士气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事实证明,这确实意义重大,莫斯科百姓团结起来组建预备队医疗队运输队,积极修筑战壕抵抗德军。而且斯大林没有后顾之忧,经过诺门坎战斗被打怕的日本人已经在1941年与苏联秘密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虽然条约不能完全依靠,但也暂时替苏联解除了来自东部的威胁,斯大林可将远东的军队抽调到西线防御德国。这更增加了斯大林的底气。

莫斯科保卫战的高潮是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最高统帅无所畏惧激昂地向全体国民发表了演讲,而随后接受检阅的部队在经过红场后直接开到前线与德国人战斗。此时的德军装甲已是强弩之末,最终苏联军民团结一心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打破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作者:小成】

其他网友回答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这才让斯大林拥有了敢于坚守莫斯科的底气。

客观地说,斯大林从一开始对坚守莫斯科并不那么肯定,而是随着战役的推进,信心越来越足。在德军兵临城下之际,克里姆林宫几百斤的秘密文件被销毁,部分苏联中央机关和所有外交使团,以及苏联一些国宝,还有大型的国防工厂开始撤离莫斯科。就连沙波什尼科夫领导的参谋部也要撤退,而只有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由总参谋人员组成的作战组坚守莫斯科。

苏联军民众志成城

国难思良将,在莫斯科危急的时刻,斯大林放下固执,重新启用在基辅战役中与之闹掰的朱可夫,让他出任苏军的西方面军司令。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在知人善任和知错能改上,斯大林可以甩开希特勒几条街。

在莫斯科危急的日子里,莫斯科全市市民众志成城,积极响应号召,仅用3天就组建了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和数百个反坦克班。另外还有45万人参加修筑军事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和少年,充分利用了有生力量。

据朱可夫说,25万名妇女和青少年在莫斯科周围修建战壕和反坦克护城河,在没有机械帮助的情况下搬运了将近300万立方米的泥土。莫斯科的工厂被匆忙地转变为战时服务的生产状态,汽车厂变成了冲锋枪的军械库,钟表厂变成了制造雷管的,巧克力工厂转向前线的食品生产,汽车修理站也在修理损坏的坦克和军用车辆。在苏联的动员下,莫斯科变成了全民皆兵的状态,至10月底,苏军以顽强防御将德军阻止在加里宁,纳拉河,图拉一线,德军没前进一公里都举步维艰。

而按照惯例,苏联为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的11月7日都会在红场举行阅兵仪式。在德军包围莫斯科之际,对于是否继续举行阅兵仪式,斯大林也吃不准。当时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由于苏军准备不足,被德军凌厉的闪击战攻势打了个措手不及,苏联空军几乎被摧毁。苏空军还未回血下,德军占据了空中优势。

对可能在举行阅兵式时遭到空袭的问题,一直没人敢打包票可以阻止德军的空袭。要知道当时德军距离红场才有几百公里。当斯大林问到朱可夫时,朱可夫保证在一周内德空军不会来到红场上空。这给斯大林吃了定心丸,而当时朱可夫也有赌的成分,不过由于其在苏军拥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大家都相信他能做到。于是当红场阅兵式如期举行时,大大鼓舞了苏军上下的士气,当时参与阅兵的士兵立刻一鼓作气就投入了战场。这让希特勒非常抓狂,训斥德军元帅包克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让苏军可以在德空军的机翼底下举行阅兵,给了苏军在士气上的触底反弹。尽管苏军处于劣势,但是由于气势处于上升期,让德军损失重大,红场阅兵的作用比苏军歼灭德军的冰冷数字还要大。

莫斯科的有利位置

苏联的工业中心和人口大多集中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辐射地带,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交通网四通八达,可以到达苏联重要的城市。莫斯科不仅是作为苏联的首都具有象征意义,一旦莫斯科失守,苏联的交通运输就会瘫痪,无法支撑起苏联战时兵员和物资运输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当时苏联在动员时宣称莫斯科的后面就是莫斯科,苏联已经退无可退,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不会连这点都看不到。

而守住莫斯科,苏军士兵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其交通网四面八方地赶来,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作用。根据战后统计,从包括远东地区运来的苏军兵员至少10万人以上,面对无法彻底消灭的苏军,德军也是相当纳闷,总会有打不完的苏军前仆后继地往莫斯科赶来。

而且作为工业中心的莫斯科,在其周围还有很多水坝用以供电和供水。当时在纳粹的初期进攻后,苏联已经把绝大多数人和物资都运往了大后方,对于地广人稀的苏联,让以水当兵成为了可能,通过炸掉水坝在保卫莫斯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水坝泄洪后主要是为了防止德军和重型军事装备越过伏尔加河和伊万科沃水库。于是在莫斯科保卫战打响后,苏军与1941年11月24日将伊斯特拉]水厂水库大坝炸毁。随后在1941年11月28日,大水从六个水库排入莫斯科附近的亚赫罗马河和塞斯特拉河。而且这些大水还导致莫斯科周围约30-40个村庄,甚至在当年莫斯科的严寒天气覆盖了厚厚的积雪,造成德军的推进缓慢。

而莫斯科尽管是苏联的工业和交通中心,但是其本身并不生产原材料。因此希特勒出于战争经济学的考量,才选择在兵临莫斯科城下之时,选择兵锋转向作为粮仓的乌克兰。也就是德军的打野捞物资的行动,让其推迟了对莫斯科的总攻,后来德军的进攻受挫后将德军拖入了莫斯科的寒冬,给了苏军喘息的机会。

莫斯科的严寒

拿破仑在远征俄国时最大的敌人不是俄军,而是其严寒的冬季。德军在莫斯科的严冬中也陷入了和拿破仑同样的命运,让德军不得不感叹上帝是站在莫斯科这边。1941年至1942年的欧洲冬天是20世纪最冷的冬天。

11月30日,冯·包克在给柏林的一份报告中声称莫斯科的气温为?45°C。德军第6装甲师指挥官埃哈德·劳斯将军在他的战争日记中记录了每日平均气温。它显示在12月4日至7日期间突然变冷:从?36到?38°C。

但是根据朱可夫的说法,莫斯科11月的冰冻天气仅停留在?7到?10°C。苏联官方气象部门的记录显示,在最低点,12月的最低温度达到了?28.8°C。造成这种气温差异可能是由于德军在莫斯科郊外的室外环境下进行测量的,但是这些数字表明了莫斯科还是处于极度寒冷的条件。

而在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后,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就非常顺畅,让德军觉得稳了,可以在冬季到来之前可以拿下莫斯科。当时德国都已经开始制造接受莫斯科投降的礼服和白手套。而且当莫斯科的冬季到来之前,德国订制的300万棉服因为苏联的铁路规格和西欧的不一样,致使德军的棉衣无法及时送往前线。

德国军队在没有冬衣的情况下冻僵,据报道,德军中有超过13万例冻伤病例。而且在严寒使用武器前,必须清除每一个装载的炮弹上的冷冻油脂,车辆必须加热数小时才能使用。而且为了御寒,德军还用汽油生火取暖。这不仅提高了德军军事物资的消耗,德军在物资紧张时,只能靠杀马充饥,而且还削弱了德军的装甲部队的战斗力。

同样的寒冷天气也影响了苏军,但是由于他们在苏芬战争中吃到了苦头,因此苏军准备得更充分了。苏军准备了靴子和棉衣,苏军所以比德军的御寒措施要好,苏军相对于德军比较擅长在严寒中作战。轴心国对莫斯科的进攻在严寒中只能被迫停止,而且积雪融化后,让德军陷入了泥泞的道路中。海因茨·古德里安在日记中写道,“对莫斯科的进攻失败了。我们低估了敌人的力量,以及他的规模和气候。幸运的是,我在12月5日停止了我的部队进攻,否则灾难将不可避免。”

到10月下旬,德军疲惫不堪,只有三分之一的机动车辆仍在运作,步兵师的兵力只有三分之一到一半,严重的后勤问题阻碍了保暖衣物和其他冬季装备运送到前线。而在德军在1939年占领华沙之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没有重炮步兵支援的情况下向如此大的城市派遣坦克的前景似乎很危险。

虽然德军的进攻已经停止,但德国情报部门错误估计,苏军已经没有更多的储备,因此无法发动反攻。但是斯大林从西伯利亚和远东调派了18个师、1700辆坦克和1500多架飞机。到12月初,朱可夫和瓦西里夫斯基提出的进攻计划最终得到斯大林的批准,苏军已经积累了58个师的预备役,参加这次行动的苏联军队只有11万人,人数略多于德军。然而,在谨慎部署部队的情况下,在某些关键时刻达到了2:1的比例,成功将德军拖入了消耗战。

1941年12月5日,加里宁前线开始了消除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的反攻。西南前线和西线第二天开始进攻。经过几天的缓慢进展,苏军于12月12日收复了索尔内奇诺戈尔斯克,12月15日夺回了克林。古德里安的军队仓促向维尼夫撤退,苏军的威胁也随之逐渐减弱。

12月8日,希特勒签署了他的第39号指示,命令国防军在整个前线采取防御姿态。德军无法在目前的阵地上组织一支坚固的防御工事,被迫撤退以巩固他们的防线。古德里安写道,同汉斯·施密特和沃尔夫拉姆·弗赖赫尔·冯·里希霍芬的讨论在同一天进行,两名指挥官都同意目前的前线不能被占领。哈尔德和冯·克鲁格最终同意在没有希特勒的批准。

12月20日,在会见德国高级军官时,希特勒取消了撤军计划,并命令士兵保卫每一片土地,“如果需要,用榴弹炮炮弹挖掘战壕。”古德里安提出抗议,指出寒冷造成的损失实际上大于战斗损失。

然而,希特勒坚持保卫现有的防线,古德里安于12月25日被解职,同时被解职的还有赫普纳将军和施特劳斯将军,他们分别是第4装甲车和第9军的指挥官。由于名义上的“健康原因”,希特勒的总司令沃尔特·冯·布劳奇奇也被正式解职。

与此同时,苏联在北方的进攻仍在继续。进攻解放了加里宁和苏联人于12月7日到达克林,占领了城外的德军装甲军总部。当加里宁前线向西推进时,克林周围出现了一个突出部。苏联前线指挥官伊万·科涅夫将军试图包围任何剩余的德国军队。朱可夫把更多的兵力转移到凸起的南端,帮助科涅夫困住第三装甲军。德国人及时撤军。虽然包围失败了,但打乱了德国的防御工事。第二次试图包抄中央陆军集团的北方部队,但在德军遭到强烈抵抗,而被迫停止,形成的突出部分,持续到1943年3月。在南部,进攻同样顺利,西南前线部队于1941年12月16日解救图拉。一个主要的成就是包围和摧毁了德国XXXV军团,保护了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军的南翼。

德国空军在12月下旬瘫痪。当时的天气记录为-42°C造成了后勤困难和技术上的困难,直到1942年1月。与此同时,德国空军几乎已经从莫斯科上空消失,而苏军,从准备得更好的基地开始运作,并受益于广阔的战略纵深,变得更加强大。1月4日,天空放晴。德国空军很快得到了加强,希特勒希望它能挽救局势。这是最后的努力,而且奏效了。不过德国的空军部队是为了帮助防止陆军集团中心的全面崩溃。尽管苏联尽了最大的努力,德国空军还是为陆军集团中心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贡献。12月17日至22日,德国空军摧毁了图拉周围的299辆汽车和23辆坦克,阻碍了苏军对德军的追击。

综上所述,斯大林利用莫斯科的地理优势,发起了人民战争,将德军拖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莫斯科的严寒不仅让德军损失惨重,尽管后来证明希特勒让德军坚守阵地让其避免了遭遇像拿破仑的溃败,但是希特勒与德军将领的分歧中弃用了多名名将而自毁长城,进而让德军无将可用的副作用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其他网友回答

到了1941年12月,纳粹德国百万大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不足30公里,德军先头部队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莫斯科城内的国防工厂、科研单位、学校、政府各机构均已迁到了1000公里以外的萨马拉州,但是斯大林带领的统帅部就是敢于坚守莫斯科,哪里来的勇气?

图为德军正在使用潜望镜观察阵地。

莫斯科保卫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941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是苏联防御阶段,德军集中了180万部队、1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1.5万门火炮将部队向苏联境内推进了1000多公里,直抵莫斯科城下;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是苏联反攻阶段,苏军借着入冬恶劣的天气,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兵员展开了反攻,将德军推到了原点,粉碎了纳粹德国的战略企图,苏联胜利。斯大林敢于坚守莫斯科主要有2个原因。

图为苏联重型榴弹炮。

一,在纳粹德国在欧洲酣战之际,1941年4月13日苏联已经同日本秘密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保持友好中立,如果有第三方侵略,双方应继续保持中立。这个条约意味着日本压根不会北上出兵苏联,而希特勒所想的东西夹击苏联的战略根本不会实现,日本出卖了盟友德国,所以斯大林心里明亮的不担心后院起火,不但在莫斯科地区集中了大批兵力,还把在远东防御日本的兵力源源不断的调往莫斯科战场。

图为苏德战场上的炮火与焦土。

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低估了苏军兵力的原因,因为在战时莫斯科的5条铁路运输线和空中运输线畅通无阻,兵力兵器物资从莫斯科后方运来。反观德军的情况十分严峻,入侵苏联时德军的预备部队只有40万,莫斯科战争绞肉机让德军伤亡严重,到12月5日伤亡人数已到80万,而已天气恶劣,补给中断,油料炮弹消耗殆尽,粮食只能就地取食,战斗力被严重剥削,正如此斯大林才立刻决定反攻。

图为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火箭车首次投入战场。

二,成功发起全苏联人民号召,苏联人民热烈响应保卫首都莫斯科的行动中来,全民总动员想尽一切办法把兵员、弹药、粮食等从全国各地运到莫斯科。首先斯大林没有离开莫斯科一步,一直坚持着领导战斗,极大的鼓舞了苏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其次在苏军战斗严重失利的情况下,在1941年11月6日在莫斯科举行了十月革命24周年庆祝大会,11月7日红场大阅兵,斯大林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在莫斯科生存存亡危急时刻,鼓舞了苏联人民民族热情,民众积极参与到会战中。

图为参加战斗的苏联游击队。

于是莫斯科迅速成立了民兵师,约20兵部队投入战斗;莫斯科周边市民组织了游击队担任后勤和保障任务;有超过50万百姓参与修筑防御工事的行动中,共设置了800公里防坦克战壕、1500公里铁丝网障碍物、500公里防坦克崖、构建了4万个防守火力点、各种地雷、陷进不计其数,军民协作,对莫斯科保卫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图为冬季的苏德战争中,德军攻势受阻。

战争进行到5个月以后,斯大林也转变了思想战略,吸取了战争初期的教训,集中指挥、统一战斗,而德军这边却因为战略打击目标有了严重的分歧,在指挥上犹豫不决,延误了很多战机,从1941年12月起,纳粹德国国内各大报纸纷纷为拿下莫斯科留下版面时,传来的却是德军宣告破产的消息。

其他网友回答

1941年10月,侵苏德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合围莫斯科,莫斯科危急,苏联危急。在这决定苏德战争命运的关键历史时刻,斯大林决定坚守莫斯科。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为什么敢冒巨大的风险而与莫斯科共存亡?这是因为:

一,莫斯科是首都,是苏联的心脏,全国危亡之所系。“你身后就是莫斯科!”,是战斗民族的一句名言,它表明已无路可退了,惟有胜利或者死亡!!莫斯科是苏联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莫斯科所在的占全国四分之三人口的东欧平原几乎都无天然之险可退守;莫斯科丢了,至少形式上就说明苏联亡国了,这将对国内的民气士气造成无法估量的沉重打击,对国际影响也将是危险和致命的。只有坚守莫斯科才是唯一的最好的出路!这也是战斗民族领袖斯大林和他的最高统帅们的胆略、气魄和智慧的集中体现。1941年9月,斯大林在征求了朱可夫等人的意见后,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为提升民众和军队士气,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的阅兵式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演说表明了苏联军民自上至下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坚定意志。

二,莫斯科有精心的布防,全国有统一的安排和部署。1941年10月,斯大林合编新的西方面军,任命朱可夫为方面军司令员,开始建立新的防线;并着手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朱可夫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四个集团军等,并最终集结了120多万人,坦克近千辆,火炮7千多门,飞机近700架。与此同时,全体市民被动员起来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仅妇女和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另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等重要目标,为日后开展地下抵抗运动,还在全城设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在高层建筑上设有大量防空炮,并事先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大楼和地铁埋设了地雷。从这时起,莫斯科全城实行戒严和灯火管制,进入战时防御状态,整座城市都被街垒、路垒、工事严密封锁,做好了进行巷战的最后准备,必将陷德军于人民战争的深渊中。

三,外交上未雨绸缪,解除了后顾之忧。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秘密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这不仅稳住了后院,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局和被动,还可将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兵员和各种物资调往莫斯科等地区,确保了充分的战时之需。

四,地利人和及天气上更有利于已方而不利于德军。战斗热情高涨的苏军在家门口作战,对地形地势路况的熟悉和适应,不知要甩一路进功而来的德军几条街。苏联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士气民气旺盛可恃,正所谓“兵民是胜利之本”;战斗民族是天生的“耐寒”民族,有在严寒天气下生活生产作战的丰富经历和经验,反观远道而来的德军必将遭受到寒冷的重创等;对此种种情况,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和他的同僚们不可能没有充分的研判和筹划。

综上,莫斯科保卫战时,面对逼近的战争灭亡风险,斯大林才敢于留在莫斯科,坚守克里姆林宫,指挥了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争惨烈程度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世纪战争。作为二战的发动者德国法西斯,在短短的时间内横扫欧洲,当时的世界陆军第一强国法国,很容易的别德国打败。但是德国在对苏联的进攻中,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德国采用闪电战,迅速的占领了苏联欧洲部分的大部分领土,但是却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德国在苏联的进攻彻底失败。这个一方面有天气的原因,德军没有计算好时间,导致战争卷入了苏联的冬季,苏联的冬季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50度,一直在欧洲生活的德国人很难适应。

为什么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斯大林要命令部队死守莫斯科呢,这个是有原因的。莫斯科是苏联当时的首都。莫斯科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假如莫斯科被攻破,可以认为苏联已经亡国了。一个国家的首都都被占领了的话,它的军队和人民士气全无,会对以后的抵抗造成很大的影响。

还有就是苏联剩下不多的工业基地在莫斯科地区,苏联主要的石油产区,一旦苏联失去了莫斯科,意味着苏联将失去石油的工业基础,没有了工业基地苏联军队需要的武器弹药坦克大炮石油都将完全失去,苏联军队将失去战斗力,那时候苏联就真真的亡国了。以德国伤亡工业水平,一旦德国占领莫斯科,补给线长的问题立马就解决了,德国最需要的石油可以就地得到,德军可以从后勤线上释放出不少的军队,用于支援前线战斗。最重要的是但是苏联的冬季已经到来,为苏联军队作战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条件。苏联占据了地利和天时,再加上苏联第227号命令,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斯大林才命令部队死守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