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画 如何欣赏中国画?水墨丹青的美学之道
- 知识
- 2022-11-05
- 52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如何欣赏中国画?
优质回答:
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要先来看看如何创作中国画。自古以来,提到中国画家的创作,时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画家对所见所闻有着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当画家在面对一张画纸时,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他们的所为和所不为,其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魔法。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画纸上,就是让我们自己有机会去发现,发现它为身边这可见的世界增加了什么。
一件绘画作品,无论它的主题是什么,都具体表现出了一系列感受和记忆,而且二者最终融为一体。作品的影响立竿见影,同时又很复杂。不过,即使是最不了解作品的观赏者,也会进入一幅绘画作品的氛围之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画作与自然之间的相似程度;令我们感到惊讶的,可能是它将世界理想化或是转换的方式。
一幅优秀的作品是具有生命的,能表达作画者的感情、思想,进而使欣赏者受到感染。而观赏者面对一幅画,总会问“它到底在表现什么”,中国画家常说“意在笔先”。画家不但要把握住描绘对象的外形,更要捉住对象的精神,进而传达给欣赏者。画家见景生情,把难以言传的心思借着图像表达出来。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欣赏并剖析:一、观察简单的现实;二、思忖声望的力量;三、分析可见的生活面貌;四、考虑表象的迷惑;五、沉入绘画的和谐。
《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重现宋代现实生活的风俗画,其中总会有些令人满足的东西。看着其中的图像,我们可以说出看到了什么,同时会感到惬意,因为《清明上河图》验证了我们对于宋代现实生活的某些定论。更重要的是,其似乎赋予这些定论某种永恒感,从而认可了它们,令我们沉浸于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很著名,历史为它积累的声名,会让观者的心态更为复杂。我们既被它远扬的声望吸引,同时,这名声又会遮蔽我们的视线,最后却无法确定我们是在回应画作本身,还是它的声望。在看到的和想要看到的东西之间,我们是否可以分辨彼此。然,《清明上河图》所产生的稳定感,让我们从作品的长久生命中汲取力量。能够产生这种绝对感的作品,必定会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
《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画中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
在一幅作品面前感到困惑、茫然,这是正常的。当我们驻足于《清明上河图》前,指望我们完全了解北宋社会全貌,这是不现实的。但只要我们查考资料,画中场景的含义也就清楚了,也包括其中的某个背景或是服饰。或许有某个特别微妙的象征符号仍然困惑,但也不会影响画作总体上的表现特征。
画家通过过滤现实,去掉无关紧要的细节,帮助观赏者卸掉它的重负。他甚至不用耍什么把戏,就可以讲述时间,提出问题;就可以线条四下展开,人物、场景彼此咬合、缠绕,结构得到平衡,墨色融入画布之中。《清明上河图》慢慢把我们包裹在它平和的繁华当中。看着画卷,我们感到纠结的想法变得没那么棘手。它讲述的故事或是引发的沉默,这些都在说明这种感觉。
其他网友回答
刘老师回答如何欣赏中国画@刘老师日记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著名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依据人物画的创作实践,归纳整理的绘画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被称之曰"六法", 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或经营置位)、传移模写(一作传模移写)。
其他网友回答
对中国画的欣赏是个人文化积淀的总和的投射。
简单说,欣赏者有多少文化修养就只能欣赏到某一个层次级别。因此总能听到:“我看不懂,欣赏不了”等等。这是因为绘画作品的文化意味已经超出了欣赏者(或者极大的偏离了中国文化,如:丑画)。外国人的中国文化积淀基本为零,他们总认为中国画没画完,有很多空白。对于留白这种:“无就是有”的道家思想他们一时理解不了。
相反,如果作品的文化意味低于欣赏者,那就会带来欣赏者的轻视。所以说: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种审美反应。
但通用的欣赏方法还是存在的。咱们从最容易入手的技法层面进行切入:
一、看线条
线条是国画的最基本元素,称为:骨。这一点是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标志。
1.看作者的线条是不是造出了物象的形。如画虎是不是让人会误解为画猫?
2.力度。无论粗细是否具有力能扛鼎之力?即使是画柔美女性,线条是不是能柔中带刚,体现出风骨,而不是看似面团。
3.气韵。有无意在笔先,笔断意连,笔尽意在。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线条会有依葫芦画瓢的感觉,笔与笔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不知所云。看似画猫,但很像一团稻草,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困惑。
4.变化。粗细、力度、浓淡、、干湿、弧度、起笔、收笔这些要点之间是否具有变化。如果变化精妙,那真是美不胜收,值得反复玩味的好作品。要是做得不好,往往如:死蛇挂树,或者气若游丝一样的感觉,真是很难受。
二、看用墨
1.看浓、淡、干、湿、黑、白 这些在画面中有无体现。重点是这些元素有没有重叠交叉使用,如:浓墨但是水分很多;淡墨但是很干燥的涂抹在纸上;有没有很好的用墨色营造出白色的物象,如岩石、雪、雾、瀑布。。。画得不好的往往会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墨法方面的好文章很多,不再重复。
三、看意境
中国画历来由士大夫文人为主要创作人群,因此打上了文人画的深刻烙印。这部分主流的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假如你在观看作品时强烈的感受到这些情绪表达,那就基本上是一件好的作品。
虚幻之境:古代士大夫在现实的官场经常不得志,只能逃避现实,希望画出一个虚幻的世界供自己的心灵休憩。
下图是北宋 许道宁 渔父图。这种地貌地球上估计不存在吧,完全是虚幻的外星球地貌。
画外之境:画面上画的啥就是那啥,太实诚,没趣味。必须画点啥让欣赏者脑补出画面之外还有点啥,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那才是高手。
下图是明代沈周的猫,是不是让人脑补出画外可能是一只蝴蝶或者小鸟飞过?画外情趣立刻盎然,拍案叫绝。
拙美之境:画之大忌是巧。抖机灵、显摆技法都是愚蠢和不美的办法,很多行画都是技巧堆砌,公式化的,如:牡丹画法。无法之法乃是上法。因此故意画的笨拙,才有趣味。
下图是八大山人画鸟,十分笨拙的憨态可掬,但笔墨是一流的,每一笔都能数出来,墨与水的融合精妙之极,鸟嘴的线条凸显锋利的感觉并且线条中依然有墨色变化,背部2笔含水量极大,但依然完美控制:极浓到极淡的激烈变化,留下一部分极淡的墨迹,导致水润华滋,突显小鸟的鲜活之感。超级大师不是白给的。
寂寞之境:李白总结说古来圣贤多寂寞。士大夫文人都认为自己是圣贤,寂寞是必须的标配,你不寂寞说明你不够圣贤,不管是不是装圣贤那都必须画的寂寞。
下图是中国画史上画的最寂寞的人:倪瓒。画里头从不画人,山和水都是静止的,树叶也必须纹丝不动,如果树叶可能会带来动感,那就干脆不画树叶,人物飞鸟一概不得入内。寂寞到极点了。
萧散之境:士大夫们觉得在朝廷做官非常不自由,极其向往潇洒而又散漫的感觉。画里头又开始画自由散漫的东西了。什么钓个鱼啊,划个船啊,酗酒弹琴之类的作一把了。
下图是元代吴镇的泛舟图,可能是想翘班溜出去玩划船。
下图唐伯虎画醉八仙 喝酒论缸计算
荒寒之境:翘班、划船、酗酒作了一把之后自然被贬罢官,心里拔凉拔凉的,那就画荒寒之境表达内心的凉凉。
下图南宋 夏圭 临流抚琴图
淡雅之境:浓妆艳抹显得俗气,淡雅显得雅致有内涵,因为这一条国画审美规则,齐白石有些画被认为媚俗,不够高级。
元代王冕墨梅图 以墨代色 高雅脱俗 千古名作
简约之境:中国画受道家思想影响极大,倡导:多即是少,少即是多。画的越繁复越没有思想内涵。因此简约是一个审美标准。
八大山人画鱼 简约他是最极致的
四、中国画欣赏是有全部的中华文化作为支撑和背书的,其极复杂,国画美学著作汗牛充栋,篇幅有限,仅从最容易入手的笔墨意境入手做简洁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研究。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中国画的欣赏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来进行:
其一是画面的,也就是画内部分。这是可见的,或者是易见的,主要以笔墨为主要内容。
其二是气息的,也就是画外的部分。这部分需要感悟,是“不可见”的,或者说是“不易见”的。所以需要具备对中国画探求的真知灼见。
中国画以意写神,以意为上,以神为上。形象作为笔墨的寄托,仅仅作为一个载体,欣赏中国画也不是单纯以所写所画的形象为主要目标。中国画在画面部分的欣赏主要是笔墨功夫的表达。笔力,水墨,敷色等等的力度,韵味,趣味,并且画面形象通过笔墨的处理传递出它的意境。
画面以外的内容信息,包括了作者的审美情趣的取向,笔墨功夫的修炼,格调品性的修为。这方面的因素往往比显性的画面内容更深更广,于作者的谋求难度比较技巧的历练要复杂的多,也困难的多。于欣赏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也因为这样,中国画要画好,作品能够打动人就很难。它不像西画般重点在画内的追求就可以。画内画外的同时修炼,并且将两个方面的修为有机的,自然的融和在一起并且写画出来。而要能够欣赏到中国画的妙处也是需要做很多的功课——在那无形之处去修炼自己的火眼金睛。
(附图泊庐笔迹)